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5197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2(2020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一月考)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

2、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3(2020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刑部4(2021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高二期中)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

3、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A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西周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5(2020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6(2021进贤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钱

4、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其特点是A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关系占统治地位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家”“国”不分,等级依旧森严D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7(2020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三月考)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形成了制约机制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D避免了裙带关系8(2021福建三明市三明一中高二月考)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

5、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9(2021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10(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拟)“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

6、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11(2021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二期中)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12(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

7、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13(2021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高二期中)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

8、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14(2021河南高二期末)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15(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B折射出士

9、族精于为官之道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1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17(2020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晩清以前,人们对郑成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以其“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对他敬仰有加,但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则普遍对其倍加推崇。这种转变主要反映了A时代变迁推动民族历史重构 B历史研究不可能有定论C观点越新越

10、接近历史的真相 D历史认识趋于全面客观18(2021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高二期中)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19(2021湛江市第二十中学高二月考)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11、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20(2021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二月考)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1(2019珠海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

12、控制日趋严密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22(2020安徽六安市六安一中高一月考)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C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23(2021黑龙江佳木斯市佳木斯一中高二月考)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

13、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24(2021四川德阳市高三三模)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第II卷(非选择题)二、论述题25(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月考)阅读材料。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

14、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三、材料分析题26(2021安徽亳州市亳州二中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

15、、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

16、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27(2019广东湛江市湛江二十一中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17、。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3)州县

18、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28(2016天津和平区高二月考)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

19、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

20、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参考答案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

21、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2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意识,D正确;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宗法观念无关,B排除;材料与生活文化交流无关,C排除。故选D。3B【详解】根据材料“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结合所学可知,在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起草,因此材料中“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中书省,B项正确;材料中“舍人”主要负责起草,而门下省负责审核,不符合材料,A项错误;尚书省负责

22、执行,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刑部是尚书省管辖的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刑法相关的适宜,不符合材料,D项错误。4C【详解】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反映了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制度,而非文化,排除A;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由“传贤”到“传子”的演化,排除D。5B【详解】依据材料“周太王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材料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此方式

23、,表明王位继承制度还未成熟。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A错误;此时选择继承人的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兄终弟及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D错误。故选B。6B【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贵族与平常人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官僚机制发生了改变,在选官时,血缘关系逐步淡化,贵族政治逐步演变为官僚政治,故B正确;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关系,指的是贵族依靠血缘关系获得权位,与材料描述不符,故A错误;首先,材料中未涉及到家、国知识点,其次,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度,与“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

24、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不符,故排除C;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任命官吏从世家大族手中转移到中央政府,强化了中央集权,故D错误。7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A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8A【详解】根据材料中选官“分区定额”,而且“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使全国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也不能使文化发展平衡,故排除B项

25、;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存在矛盾,故排除C项;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与材料中所说的察举制不相符,故排除D项。9B【详解】根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可以看出,唐朝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权力削弱,而不是其议政职能消失,排除D项。10A【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

26、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11D【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12B【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今中外的分权理论在后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和运用,故选B项;三省六部不符合上下权力制衡的特点,古今中外的这些分权理论并不都是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故排除AC项;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说明

27、明显不是这些分权理论的共同点,故排除D项。13D【详解】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联系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14C【详解】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强化门第观念,士族子弟注重遵守儒家的

28、“礼”制,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是选官的主要依据,排除B;材料未涉及阶层固化,排除D。15C【详解】材料反映出生寒族的曹氏集团与士族豪门之间的默契与妥协,以此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为官情况,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对中央集权加强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16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

29、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17A【详解】据材料有人以其“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对他敬仰有加,但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则普遍对其倍加推崇,这是因为郑成功“排满”、“驱荷”、“开拓台湾”,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映了时代变迁对

30、民族历史的重构,A正确;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应该有科学结论,B错误;观点新不一定是历史真相,C错误;据材料不能反映历史认识趋于全面客观,而是不同阶段评价褒贬不一,D错误。18D【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

31、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9D【详解】据材料“绳愆纠缪”,意思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联系材料“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明代仁宗皇帝是要求他们四人帮助皇帝来监督官员,以纠正官员的错误及过失,由此判断D正确;据所学可知,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是掌握是掌握实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顾问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就已经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户、兵、刑、工其他部门,更没有体现各部权力制衡,C错误。20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

32、“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1C【详解】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朝廷加强了对官员的评价和控制,由此说明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答案为C项。A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排除;B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选官标准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相关的信息点,排除

33、。22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等信息来看,地方用人权大为增强,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人体制的不正常现象,不是清政府对用人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地方用人权扩大,表明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C项;地方督抚用人权扩大,并非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排除D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

34、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23C【详解】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24A【详解】给事中原本是负责言谏官,掌侍从规谏,负责规劝皇帝,但是宋代之后逐渐成为监察官员,明代专门钳制六部,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推动了中枢权力的

35、异化,A正确;给事中不负责决策,其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不能保证决策正确,排除B;材料未涉及监察程序,排除C;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D。25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掌握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与诸侯间的血缘关系疏远,衰微的周王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天下陷入诸侯割据和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总而言之,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36、必然选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详解】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得出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结合所学西周推行分封制,结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说明分封制的局限性。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联系所学,可从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等说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提升:说明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国统一多

37、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6(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8、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

39、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27(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40、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2)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3)第一小问,从材料“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可见以法律约束官员,逐级考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传承家风,弘扬美德、和谐社会和家国情怀等角度作答。28(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

41、;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语言概况能力,“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

42、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说明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况能力,材料二文字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四文字“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倡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即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则因为其长期以来集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