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7586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立足本土,传统色彩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C绵延不绝,生命力强D源远流长,继往开来2商代和周初的青铜彝器(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上多刻有表现怪异力量的饕餮(tao tie)、夔(ku)等古代神兽饰纹,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饰纹上更多的表现出如宴乐、攻战、采桑等内容。这反映出A神性向人性的回归B艺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C宗法观念逐渐淡薄D铁器得到广泛使用3商代卜辞中有“商不祀帝”(商朝人不向上帝祈求,也

2、不祭祀上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记载;据诗经大雅文王载“商之子孙,其丽不亿,无念尔祖,修聿阙德”,这说明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商周时期祭祀的发展变化表明了A神权与王权进一步结合B华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C分封制加强对地方控制D商周政治制度一脉相承4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5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据此可知,当时A多元一体民族观念已经形成B政治中心由西向东转移趋势C加强了对黄河流域

3、管理控制D防范犬戎是周朝的核心任务6周初的革命者从牧野之战“前徒倒戈”的事实中,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7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8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清代)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

4、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那些与宗法制度联结紧密的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黄仁宇意在强调A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B宗法关系渗透到基层社会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文化认同有利于社会治理9下图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数量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A诸侯国间战争数量渐趋增长B周朝传统秩序走向瓦解C姬姓诸侯在战争中消亡殆尽D集权统一趋势逐渐形成10西周在婚姻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烟,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西周实行“同姓不婚”,旨在A保证各级贵族特权地位B利用血缘纽带巩固统治C重用王室加强中央集权D封邦建国扩大统治疆域11如表是商周档案保管和使用

5、情况简表,由下表可见,西周时间档案主管人员情况档案保管或利用商朝巫和史官负责占卜、祭祀、文字记录,同时也负责保管档案,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集中保管在宗庙地区。将龟甲与兽骨分别保管,穿扎成册或按包保管西周“六卿”中,史官主管档案工作,协助周王理政,其他各官也都掌管与其职务相关的档案,其地方机关均有官员掌管丁籍档案图版、盟书、谱牒这三种档案都设立副本制度,正本保存到宗庙,也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A沿袭了商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点C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D依据档案确立政权合法性12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有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嫡之制,并由

6、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下列选项中,相关解读正确的是“立嫡之制”是周定天下的主要动力 周开始由“诸侯之君”变为“诸侯之长”“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分封制 周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BCD13据文献记载,楚人是殷人的后裔,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其创始君主是熊绎。史记楚世家曾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此可知,西周初期A构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制度 B分封了异姓诸侯以拓展疆域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了君主独尊的集权意

7、识1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该思想A主张建立三公九卿制B有一定贤人政治色彩C主张建立大一统集权D形成了古代宗法礼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

8、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

9、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

10、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D【详解】据题意可知,周公是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和规矩仪节,说明源远流长,而且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说明继往开来,故选D;“传统色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11、A;材料主要反映了周礼诞生的特点,不能体现博采众长和绵延不绝,排除BC。2A【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生活。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饰纹变化和青铜器功能的变化,体现出从最初的饕餮纹、夔纹等所表现的尊神事鬼、神性弥漫的社会逐渐走向了关注现实、突显人性,从而充分展现出这一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总趋势,即由神性向人性的回归,而这一回归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社会进步推动艺术发展,排除B项;C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3B【详解】材料“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认同感的加强,说明的是华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B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同王权

12、之间的关系,A排除;材料与分封制无关,C排除;周朝是对商朝的政治制度创新发展,D排除。故选B。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东征,平定了“三监”及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这次分封与武王的分封不一样,这次分封被称作封藩建卫,以藩屏周,就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周统治,故B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必须削弱地方势力,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周公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所以周公

13、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5C【详解】图示反映出西周在分封诸侯的同时,逐渐在富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黄河流域建立起一条环形防线,说明当时西周统治者认识到黄河流域的重要性,意在加强对该区域的管理和控制,故选C;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不同民族间的融合,而图示反映的是汉族政权情况,故排除A;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并未发生转移,故排除B;图示中的环形防线并未防范到犬戎,而且防范犬戎也不是西周的核心任务,故排除D。6B【详解】经过对商朝的战争,周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天命靡常”,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即逐渐减少了神秘色彩,更多强调民的重要性,出现了

14、敬天保民的思想,B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功利主义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符,排除C;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7D【详解】由材料“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可知这个制度是分封制,“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可知该制度具有防乱御变的功能,D项正确,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地方与中央机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该制度是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与血缘有关的宗法制,排除C项。故选D。8D【详解】材料中地方管理方式与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并非“名实相称”“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

15、诀”等信息,说明儒家伦理纲常衍化为国家的内在联系与纽带,反映了儒学影响下的文化认同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说明作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起到和史书中描述的一样的作用, A项错误;作者强调的是地方治理,B项错误;农耕经济是封建王朝的基石,但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并非经济基础,C项错误。9B【详解】从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反映出分封制不断瓦解,即周朝传统秩序走向瓦解,B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数量增长,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统一趋势,排除

16、D。10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调整婚姻制度,实行同姓不婚是为了与其他姓氏联姻,从而通过婚姻和血缘纽带加强与其他姓氏的联系,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这一做法旨在巩固统治,而非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和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D;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C。11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商朝到西周时期的史官的宗教职能开始淡化,突出的是档案工作,协助周王理政的职责,说明的是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点,B正确;西周是对商王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并非是简单的沿袭,A排除;儒学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2B【详解】据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

17、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周定天下得益于“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即分封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即礼乐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周朝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因此分封制是周定天下的主要动力;由“诸侯之君”变为“诸侯之长”与材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不符;据材料“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周初通过推行分封制度,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大一统之规模”,故“大居正之制度”指的是分封制;据所学知识,周朝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18、统治秩序,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即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正确,错误,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13B【详解】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殷人后裔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分封为楚国诸侯,说明西周初期为拓展疆域分封了异姓诸侯,B项正确;直到秦朝时期,我国才构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制度,A项错误;西周初期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错误;直到秦朝时期我国才确立了君主独尊的集权意识,D项错误。14B【详解】根据“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立为三公”可知,材料强调贤者治国,根据贤能的程度设置官职,具有一定贤人政治色彩,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九卿的信息,排除A;

19、材料说明分散权力给贤能的人,不能体现大一统集权,排除C;宗法制以血缘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15(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城,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详解】(1)演变:“国”:据材料“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可知,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据材料“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可知,秦以后

20、为“王朝国家”。“天下”:据材料“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可知,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城;据材料“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可知,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2)内涵:“天下”:据材料“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国”:据材料“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中华”:据材料“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知

21、,孙中山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从而推动了民族平等、传统观念发展;据材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可知,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16示例:论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阐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的权利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疆域的扩大和周文化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总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详解】根据材料“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从中选择“分封制”,得出论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并结合所学,从分封制纵向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横向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选择“宗法制”“礼乐制”等制度,围绕“西周的制度创新促使西周崛起”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阐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