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74894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方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前方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方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方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方课堂教学实录前方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二、分析课文:1、师:文本共 12 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生 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生 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

2、他们正在路上。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生 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生 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

3、家园和家乡。”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生 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老师读一下课文 27 节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生 1:“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4、。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师:不要只读书,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的这番话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是生 1:外界的诱惑。师:还有哪些?生 1:“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无奈而使人们离家。生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我认为这里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词,人们离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还有第三节说到“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第四节“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这些告诉我们人们离家是出于本能的习

5、性。师:这两位同学发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4、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生 1: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生 2: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生 3:第七节“前方

6、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5、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呢?请一位同学读文章第十节思考。路途上的

7、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生 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生 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生 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来。师: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生:抽象为人生旅途观照的。说他是一场苦旅是从心里疲惫说的。师:作者写到:“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师:说得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

8、质上一场精神苦旅。6、师: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们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来。生:“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师:路升华为人生之路,这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生:理想、归宿。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包含怎样深刻的含义?生 1: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到达理想的彼岸。生 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7、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确是一种悲剧,可作者的发见远比我们深刻得多,让我们齐读 11 节,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从书中找出来,注意标志性语言。生 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

9、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生 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师:三句具体内涵是什么?生 1: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说明为情所困,这就是所谓乡愁;生 2:无法还家,说明永在外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生 3:“还了家”为什么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说明人即使在实实在在的家,心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家,这个家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师:连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8、为了形象认识这一点,请同学们看作家是如何解读崔颢的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生: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师:是啊,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9、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

11、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生 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生 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生 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10、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

12、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11、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生 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生 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师:大家

13、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

14、印里。”12、师: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13、附:板书前方曹文轩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追寻精神的家园离家归家遥遥无及的悲剧14、教后感美文应有美的追求,对散文教学,我向来重视以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美的感悟引导学生,美的情操熏陶学生。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文体,由画面生发联想,我抓住这一点,剖析文本结构,围绕核心句进行教学,深入思考作者那样阐述的因由,逐层深入,弄清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是:弄懂几个关键句的含义,整合

15、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了解文本的主旨;纳入本单元主题“月是故乡明”,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文的回故乡有何特殊内涵,从一个不同角度了解人回归的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回归,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话;有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跨过去相当难,我反复阐述,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如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实质的问题,我设计成“是不是暗示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把问题难度降低,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时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筛选信息、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一步步走来,使教学逐渐推到高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如何上,我们都在摸索这个问题,我尽力以前方为例实践之,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有知识的辐射又照亮学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