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8】.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64105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8】.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3、主要文化遗存时间文化遗存分布地域概况总体特征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1) 生产工具:以打磨结合的方法

2、制作石器。(2) 生产、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阶段时代发展特点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特别提醒1:区分新

3、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特别提醒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特别提醒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3)“万邦”时代 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

4、态。3、国家建立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3

5、)文化: A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地位: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B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4)政治: A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和各类事务官。 B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5)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6)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激战,最后商朝灭亡。2、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制度主要内容作用分封制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

6、,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宗法制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体系 (3) 灭亡 A 原因:周厉王暴政;国人暴动的打击。 B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C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商周时期的经济 (1)经济性质:

7、奴隶制社会经济。(2)农业:A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B生产农具: 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C生产方式: 奴隶集体劳动。(3)手工业: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春秋争霸背景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原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

8、发展不平衡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实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3、战国纷争 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4、 华夏认同 时间春秋至战国时期表现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1) 表现 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

9、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很多工商业主财富雄厚2、 变法运动(1) 目的:富国强兵。(2) 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 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影响

10、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思想主张仁(核心):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有一定的改良教育成就主张有教无类,倡导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文化贡献相传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

11、国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思想核心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哲学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百家争鸣1、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2)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 和要求。(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表现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学孟子、荀子孟子主张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

12、、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影响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政治:各国变法、社会变革。 经济: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军事:诸侯混战、争霸兼并。 思想:百家争鸣,著书立说。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

13、)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商鞅变法后,秦遵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3结果: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4巩固统治的措施 (1)军事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2)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

14、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其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4)思想:焚书坑儒。 5秦统一的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5、。(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二、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2.秦二世的暴政: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3.影响: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推动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原因(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2)直接原因:戍卒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2.陈胜、吴广起义 (1)内容 时间地点领导者政权地位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陈胜、吴广张楚中

16、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2)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劫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3)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西汉初年的统治 (1)黄老之学在汉初占据统治地位。 (2)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汉承秦制,地方政治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

17、3.文景之治(1)原因: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一)措施1.政治(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

18、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特别提醒: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统一征购、买卖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这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政府运用手中的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此来打击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稳定物价。3.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4. 开拓疆域 (1)反击

19、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意义: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建新(公元923年)(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结果: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公元23年,绿林

20、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1)背景: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领域措施作用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减开支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光武中兴”。3.东汉衰亡 (1)背景 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实

21、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 宦官专权:皇帝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 黄巾起义 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 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爆发: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作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

22、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医学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数学西汉周髀算经最早引用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四大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天文地理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张衡撰写专著灵宪农学西汉末期氾胜之书东汉后期四民月令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