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中黄芳)《滕王阁序》教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4241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宁三中黄芳)《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宁三中黄芳)《滕王阁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宁三中黄芳)《滕王阁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宁三中黄芳)《滕王阁序》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滕王阁序教案 (第三课时) 南宁三中 黄芳教学目标:根据骈文形式美的四要素“用词、用事、对偶、声律”,计划三课时完成。由浅至深的安排分别为: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疏通文意,赏析骈文的两要素-“对偶、声律”;第二课时:赏析经典句子,体会骈文的“用词”特点;第三课时:梳理、理解典故,体会骈文“用事”特点,深入把握作品内涵-赏析语段,理解作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美文,要突出的是品读和鉴赏。品读,才能读出语言的美;赏析,才能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所以把重点设为: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理解典故所折射的情感思想,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2、。教学重点 高二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骈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对骈文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典故众多,学生之前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古诗,由喜用典故的咏史怀古诗导入,能帮助学生较好的把握引用典故的作用。本文作者思想情感变化较复杂,需要学生抓住文本关键句来理解,在体验作者思想情感变化时,引入前赤壁赋等诗文,能较好较快地帮助同学理解情感。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对典故的理解。本篇的情感丰厚,体现了王勃在挫折前苦恼但还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性格,中国古代许多文人

3、皆有此特点,类似情感的文章同学们之前也学过许多,所以在此可以提高审美的境界,培养人文素养,在拓展时提出“文人仕宦情结”这个命题。(一)学法:1、诵读法。 2、讨论法(二)教法1、 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2、归纳

4、法。主要在典故梳理时运用。三、教学过程梳理、理解典故,体会骈文“用事”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课前预习安排:学生自行找出第四、第五段的典故,理解典故故事脉络,不清楚的请查资料弄明白。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查资料可自行解决的内容,不必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说明,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入:我们在学习第三册诗歌时曾经讲过咏史怀古诗。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情词并茂是滕

5、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的根本原因。我们这节课就要结合文句典故把握,看看这篇文章抒发了王勃什么情感。(补充介绍介绍王勃的身世生平及写作背景)(二)研习问一:有感情诵读第四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问二:结合文句,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三:浏览第四段,思考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遭遇的(注

6、意把握句子之间的情感逻辑)明确:作者直抒胸臆,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设计说明

7、通过美读,品味语言,体会句子之间的情感逻辑,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类似情感文段补充: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唤醒原有知识,便于理解,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问四:第四、五段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诵读4、5段,主要分析第5段的典故,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

8、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学生先结合注释,自行梳理归纳典故,体会典故寄托的思想情感,不清楚的典故可以划出,小组交流时来进行讨论。)请学生谈典故思考结果,老师点拨,最后进行典故归纳整理,以此理出情感脉络。(略)“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问五: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9、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三)拓展:一、 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请以王勃为例看文人士大夫的仕宦情节。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请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孔子的高足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文人为什么要入仕?还是用孔子的话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引入资料:王勃生活在唐高宗时期。唐蒸蒸日上的国势、相对开明的统治使得天下仕子胸怀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勃的祖父王通推崇的是“经世致用,以儒辅仁”的儒学理念,叔祖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学背景下长大的王勃,不会

10、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初唐颇具影响力的文人,王勃也想用“以儒辅仁”的思想来力图实现自己的抱负。王勃虽有才华,但壮志难酬,作者悲悯古人,实是自况,以此抒发怀才不遇的郁愤。奏出了士大夫阶层的人生价值:愈挫愈坚,矢志不渝,穷且弥坚的高尚情操。但又有在现实面前的沉重叹息,体现知识分子在理想家园与现实人生间的抑郁和彷徨。言辞的矛盾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外化。王勃的内心世界有儒家士子血脉中一脉相承的“仕宦情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人生哲学,是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课后作业:印发李白行路难(其一)资料并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看有何相似之处,分析成文。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

11、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附:板书:赞美与会者(四美具,二难并)生发感慨(兴尽悲来)抒发身世之感(悲失路之人)- 引用典故抒怀(怀才不遇,自我安慰,豁达乐观)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小结:仕宦情结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南宁三中 黄芳我们要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解读教材,了解每篇课文的特点,每篇语文课文都有典型性,就要抓住这个典型性入手理解课文。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的范文,而它的文风又与六朝骈文的靡靡之风不同,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身世命

12、运与感悟,是开风气之作,无论是文采还是思想情感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要阅读相关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思考总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占有大量资料后就要削枝强干,锤炼上课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启发引导。学情分析要真实,要有针对性。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要知道学生已经会什么了,困难在什么地方。了解学情,有利于老师准确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个老师说的好,教学的重点来源于教材,难点来源于学生!将经过锤炼的上课内容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需要教师能加工处理成上课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相互关联容纳于上课范畴和轨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 本课教学逻辑明确,根据骈文形式美的四要素“用词、用事、对偶、声律”,本文计划三课时完成。便于学生理解体会,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主线清晰,学生思路也才清晰。不足之处在于拓展部分,学生不太理解“仕宦情结”,事前笔者也未意识到这点,未提醒学生做好相关资料收集,故评说难以到位,最终以教师介绍为主。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一蹴而就,可以辅以专题讲座、读书讨论会、小论文等形式展开。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