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15781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八年级的学生语文赏读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基本已掌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文章的情感。【教学目的】1.把握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赏析文中的优美句子;2.把握作者情感,体会文章意境,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3.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思念;2.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教学难

2、点】1. 感知汪曾祺淡雅质朴的散文风格;2. 培养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教学方法】指导法、讲述法【教学内容】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潇潇暮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寒雨连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悲情愁苦,也有“润物细无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空山新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昆明的雨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讲授新课一、 知人论世汪曾祺

3、(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弟子,京派小说的传人,对戏剧和民间文艺也有深入专研,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短篇小说:受戒鸡鸭名家羊舍一夕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等。二、 写作背景汪曾祺在昆明西南联大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以及他的爱人,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

4、二故乡。三、 作品赏析(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作画:引出昆明的雨(提问: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画画?)第二部分(310)回忆:(3-6)昆明的雨的特点(提问:“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么安排?)(7) 昆明的菌子极多(8) 雨季的果子杨梅(9) 雨季的花缅桂花(10) 对往事的一些怀念(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零散的景物?)第三部分(11)点题:想念昆明的雨总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从画作内容写起,先后写了昆明的雨、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取材广泛自由

5、,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着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感情线展开的。像这种题材广泛、写作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时空限制就是“形散”;中心集中,材料围绕贯穿全文情感就是“神聚”。(二)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1.细读文章第二部分,共同探讨。令作者想念的雨有什么特点?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应句子。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2. 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

6、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确:(1)明亮的: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无论是从雨季的自然环境还是生活在雨季的人们的心情来看,都是“明亮的”)(2)丰满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菌子多、杨梅大,盛产缅桂花和木香花等。(昆明雨季的湿润,植被是活力四射的,且昆明雨季物产丰富,且极具生命的张力,所以是“丰满的”。)(3)使人动情的: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让作者四十年不能忘怀)3. 从我们

7、分析的句子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这些句子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烈,质朴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雅俗共赏,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韵味无穷。(三) 再读课文,体会情味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对我们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1. 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明确: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情感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

8、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2. 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明确:在这里我做个个小拓展,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生活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平和,在汪曾祺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跑警报我们知道,在昆明的求学生涯中也伴随着战争,但在跑警报一文中,先生这样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先生是一位苦中作乐,内心强大的人。他面对生活的那种乐观、平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总结:生活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的自然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课后作业如果要你为家乡做一幅画,要求画出你家乡的特点,你会画什么?题写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