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10180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一、“十二五”发展状况(一)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使食品产业保持较好发展。1. 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我省食品产业实施“优质、特色、名牌”发展战略,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占全省轻工业40%以上。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1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19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8%,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我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7%提高至201

2、5年的9.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0.7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0%;实现利润215.9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2%。专栏1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年份指标201520142013201220112010工业增加值(亿元)919830.6749.2641.3512.4405.3同比增长(%)10.610.916.825.226.4主营业务收入(亿元)4070.73895.53501.53097.325451780.9同比增长(%)4.511.313.121.742.9利润(亿元)215.9224.2229.2206.3168.61

3、46.3规上企业数量(个)241923822208202317842227注:数据源自安徽省统计局(http:/ 食品安全水平提高,品牌特色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制订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相关标准体系。2010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食品标准200余项,拥有7个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在乳制品生产、肉类加工、罐头加工、饮料制造等行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以婴幼儿配方乳品和白酒为试点品种,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古井荣获2015年度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奖,新增33户食

4、品生产企业获安徽省质量奖,新增639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17个中国驰名商标。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食品种类逐渐增多。我省小麦、水稻、油菜籽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五位,畜牧、水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种类不断丰富,形成了4大类(畜产品、粮油制品、发酵食品、水产品)、22个中类、57个小类共计2万余种食品。产品结构逐渐向绿色化、多元化、便捷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专栏2 “十二五”主要食品产量及平均增长速度品类单位2011年2015年累计增长(%)年均增长(%)大米万吨

5、1146.91713.349.48.9小麦粉万吨1279.31690.432.15.5食用植物油万吨76.3127.767.112.4肉类万吨89.4142.959.511.1水产品万吨4.111.4178.122.1乳制品万吨7994.319.43.5方便主食品万吨44.555.925.64.2饮料酒万千升222.8191.9-13.9-1.9其中白酒(折65%,v/v)万千升39.446.417.82.8啤酒万千升167.5119.2-28.8-4.3软饮料万吨161.1433168.921.9精制茶万吨18.725.737.45.84. 骨干企业逐步壮大,区域布局更加协调。“十二五”期间

6、,随着兼并重组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乳制品、肉类、饮料、发酵等行业的并购重组提速,通过并购重组,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的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和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区域看,皖北、合肥都市圈、沿江和皖南四大农副食品加工密集区初见规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从重点行业看,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白酒行业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收入占我省白酒行业收入的70%以上,拥有四家白酒上市公司,属全国最多。5.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我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食品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研发出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新增发明专利2700多项;

7、新增省级新产品数60个,首次发布食品类工业精品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78个。持续加大食品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构建创新平台,引进行业先进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我省食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酒类、乳制品等行业骨干企业运用的装备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二)存在问题。1.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我省食品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初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偏低,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高达60%,附加值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占比较低。食品同质化严重,品种、花色相对较少,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中高端产品偏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综

8、合效益低,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很好适应消费变化。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较高。2. 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食品工业“大产业、小企业”特征显著,落后分散的小型食品工业企业众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缺乏能引领我省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一是企业平均规模小。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现有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对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带动性较弱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区域布局不合理。合肥都市圈资金技术充裕、皖北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未得到很好发挥,食品工业整体布局有待优化。3.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省食品工业企

9、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专用型、功能性产品较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意识不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研发投入和技术研发的应用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缓慢。多数行业企业的装备还处于对国内外先进装备的学习、模仿、跟踪阶段,创新性和引领能力不够,在生产效率、智能化和工程配套上还有欠缺。二、“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面临形势(一)国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全球食品产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绿色有机精深加工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营养方便食品等新业态,推动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方向转变,食品消费市场将从保障供给逐渐转向个性化、功能化、

10、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食品产业向着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食品格局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前进。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有助于食品产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基本公共卫生问题,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导致食品安全保障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较低;欧美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消费不振、需求疲软,对外向型食品企业的生存压力持续加大。(二)国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的提出,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理念推动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国内食品工业面临重

11、大机遇。一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营养、功能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扩容,从而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千禧一代”正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线上平台发展迅速,多维营销模式同步发展,食品消费模式将更加便捷高效;三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食品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食品产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时机日趋成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新常态下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增速预期放缓;二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更高;三是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加剧,对生产过程中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严。综上,

12、食品工业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发展战略的同步实施,为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食品工业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提升动力依然强劲,需求趋势依然向好。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安徽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工业领域供给

13、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保障食品产业安全为目标。紧抓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和绿色发展,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突出发展我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品牌,大力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富有竞争力、有安徽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争取实现食品产业中高速增长,努力推动食品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二)基本原则。安全为先。围绕原材料采购控制、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强

14、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强化食品专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全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品牌引领。依托绿色食品加工重点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品牌效应,在自主创新中推动品牌化,在产学研结合中加速品牌化,在质量监管中保障品牌化,打造有安徽特色的知名食品品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发展,利用绿色制造技术,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环保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

15、用,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构建食品产业绿色生产体系。(三)发展目标。按照我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建设食品制造强省为目标,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实现食品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形成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具有较强生产力的食品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做大做强做优我省食品产业。1. 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良好操作规范(GMP);婴幼儿配方乳粉

16、企业全部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要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全覆盖,通过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认证企业达200户。2.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我省食品产业力争新增发明专利3000项;新增省级工业精品数50个;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0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两化融合水平3. 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加。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3200家,食品实现工业增加值1350亿元,年均增速8%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年均增速7.5%以上;实现利润额年均增速7-8%,力争利润

17、总额达320亿元。4. 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比提升至50%,农副食品加工业比例降低,实现食品产业由初加工为主逐步转向高、低附加值产品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着重于提质增效,开发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功能保健、休闲养生食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5.“三品”行动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打造有我省特色的食品品牌,推进“名牌名品名家”计划,食品供给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加大对我省特色食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我省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到2020年,力争新增10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

18、和20个中国驰名商标。四、主要任务(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我省食品产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全过程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农产品的供给侧进行社会治理,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供给侧主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鼓励企业按照安全标准和地方标准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绿色和有机认证,监督企业按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食品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加快食品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第三方检验检测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及动态预警机制等;着重加强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积极探索食品质量安全的追溯机制

19、,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步伐。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凝聚食品产业产学研融协同创新力量,推动食品行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的新突破,提高食品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强对食品产业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着重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创新人才。提升装备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在食品工业中的全面应用,开展行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

20、、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和车间。(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国家重大专项引导作用,鼓励优势资源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兼并改造产能过剩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完善退出机制,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支持中小食品企业实施产异化竞争战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吸引优质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合肥都市圈资金技术充裕与皖南、皖北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推动皖南、江淮及皖北地区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发展精深加工食品,

21、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粮油制品和白酒等,皖南和大别山区发展坚果、茶叶等高附加值产品,沿江、皖南地区重点发展矿泉水等饮料制品,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和链条完整。(四)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增加中高端食品供给。提品质: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食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开展国际对标,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创品牌: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扩大品牌食品比重

22、,推动我省食品知名品牌走向全国。(五)延长食品产业链条。着重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采用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中高档食品比重,促进食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实现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关联的食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集群转变升级。完善食品产业链条。建立从原料控制、食品加工制造、食品包装、装备制造、安全控制、物流配送和终端销售等方面的完整食品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向上与现代化农业相融合,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向下与餐饮业、物流服务业相融合,对接终端市场。(六)加速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以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

23、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提高食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化集成,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企业效益。推进智能化制造。引导食品工业企业编制智能制造规划,推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改造,建立自动化生产线,高效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方式等,实现食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智能化。(七)建立低温冷链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新型制冷剂技术、新型保温材料、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改造完善冷库、冷藏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建立全程无断链的食品低温冷链物流体系。主要包括:生鲜产品产地的安全管理及批发环节的控制;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工艺水平、卫生标准

24、;建立完整的冷链运输、配送体系,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鲜度、营养、口感;科学设计冷藏仓库和配送中心,制定卫生、安全防范措施,培训和指导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全程可追溯跟踪管理,实现配送实时温度监控等。五、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一)发展方向。坚持走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为支撑,着力推进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休闲养生和功能保健等方向发展;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充分把握特色消费人群;大力开发定制化、便捷化、功能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新产品,构造节约、理性、绿色、健康消费的新模式。1. 安全健康食品。重点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健康性食品,开发其口味多元化、融合化,

25、样式多样化、小型化、个性化,品类细化、系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2. 营养方便食品。重点引导食品产业向营养性和方便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着重开发该类食品的包装多样化、品种丰富化、风味特色化、调理简单化、食用家庭化等。3. 休闲养生食品。重点发展低热量、低脂肪、低糖、低盐等有助于人体健康的休闲养生食品,推行健康饮食计划。休闲食品档次由中低端市场向更具赢利空间的高端市场发展,挖掘更广泛消费人群,注重开发口味多样化和包装趣味化;重点引导养生食品向风味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方向发展。4. 功能保健食品。重点发展具有预防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人体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和中老年妇女保健性食品、婴幼儿

26、特殊膳食食品及临床病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引导产品向优质型、保健型和功能型方向转化,以满足中产阶层、年轻人、老年人三类人群消费产品为重点。中产阶层:针对中产阶级对食品的需求是营养健康最大化,更注重产品的品牌等特点,开发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质、不含添加剂的健康型、享受型食品。年轻人:年轻人更偏向于包装造型新颖,果腹感高味道好,可单手即食的食品,针对年轻群体消费特点,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营养丰富、口味独特的食品品种。老年人:研究老年人身体易缺乏的营养元素,突出“软、淡、润”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老年人食品,如带馅面食、水产品、乳制品、坚果、薯类食品和其他粗粮产品等,以满足老年人膳食平衡

27、需求。(二)重点行业。1. 农副食品精深加工。(1)粮油品精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方便营养碗粥、营养米粉、优质方便米饭、速冻食品、米乳饮品、米淀粉、杂粮食品、薯芋类营养食品;应用大宗油料的高效、绿色炼制技术,发展功能性结构油脂产品。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等。(2)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重点: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技术,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深加工品;加大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利用食品产业精深加工技术,加快开发包括冷冻或冷藏分割、冷冻调理、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

28、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等。大力发展水产流通,打造水产品牌,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精深加工和储藏水平,建立健全水产品物流系统。(3)肉制品精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冷冻肉、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开发低盐、低脂等功能肉制品。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化方向发展。(4)果蔬品精深加工。发展重点: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等深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保鲜菜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多维蔬菜汁、天然蔬菜粉、微波净菜食品、水果汁,加强干鲜水果精深加工,开发浓缩果汁及果汁饮料、天然果肉原汁、罐

29、头等产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开发新型果蔬保鲜剂、保鲜材料,果蔬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果蔬冷链储运系统,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2. 食品制造业。(1)乳制品制造业。发展重点: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的质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冷链运输、储存能力,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重点发展液体乳及乳制品、乳清粉、干酪等高品质乳制品,开发乳蛋白、乳糖、活菌型含乳饮料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2)方便食品制造业。发展重点: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造等主食食品,坚果、炒货等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鼓励冷冻食品相关

30、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的发展,逐步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积极丰富传统方便食品的质量和种类,提升产品档次,降低危害,向多品种、营养化、高档次、高品质的方向发展。(3)营养、保健食品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发氨基酸系列产品,低热量强化营养保健饮料、补充人体维生素、矿物质等保健食品,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宜于婴幼儿、孕妇、老人、运动员等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3. 饮料制造业。(1)软饮料制品。发展重点:运动员饮料、复合饮料、茶饮料、谷物饮料和咖啡饮料等;规范发展桶装饮用矿泉水,制定安全生产标准等;着重开发饮料制品的多样化和饮料包装制品的人性化等。支持大型软饮料龙头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兼并重组,

31、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产业集中度。(2)酒类制品。发展重点:白酒、啤酒、果酒等酿酒系列产品等。引导白酒向高档品质白酒迈进,研发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口味白酒,支持重点白酒企业的兼并重组,组建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白酒企业集团。挖掘本土白酒的文化底蕴,培育壮大徽酒品牌,大力推广徽酒品牌,提升徽酒知名度和忠诚度,打造徽酒品牌新形象,推动徽酒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冲进白酒行业第一方阵。积极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以品质为基础,文化驱动消费为方式,提供设计个性化的包装定制服务,加快拓宽电商等销售渠道。(3)精制茶加工。发展重点:建立从茶树生长、栽培方式、采摘管理、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32、,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茶叶深加工系列产品和生产速溶茶粉等新产品。研发和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继续扩大中国十大名茶中我省四个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挖掘品牌文化,传播品牌概念,努力开辟国际茶叶市场。六、保障措施1. 加强质量控制,健全安全机制。加强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认真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落实企业职责,完善规范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培育规范有序的食品工业企业,大力宣传企业诚信生产、良心生产和安全生产,全面确保食品市场有序运行。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

33、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快食品领域供给侧改革,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基层监管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确保各个环节衔接通畅,形成严格的监管链条。从公众、企业、政府等多主体来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持续运行和有效实施。2. 鼓励大众创业,激发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创新模式,实现创业和创新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方式更活,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鼓励孵化一批新型小微食品工业企业,培育一批小微食品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培育食品研发创新平台,鼓励技术人员

34、研发需求量大、口感好、功能性强的多种类食品。3. 促进两化融合,拓展智能制造。开展对食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培训,加大对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打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适合我省食品企业的新型能力。加强示范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对食品企业开展贯标工作,培育发展两化融合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通过贯标工作提高企业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等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建立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实施“互联网”战略,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制造、远程运维、工业大数据、智能物流、智慧园区等应用示范,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

35、定制、云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程度。4. 财政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要素保障,多渠道缓解食品工业企业融资、人才、用工、交通等需求,鼓励各市县食品生产基地注重培育产业优势和特色,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财政资金注入、股权众筹等方式,设立推动食品产业发展的专项项目基金,引导投资方向,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和充分合理利用,鼓励大型知名食品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发债,发展股权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着重培养急需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健全人才流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实施大交通战略,构建高铁、高速、国省

36、道、航运、城市路网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破解食品消费市场遇到的交通瓶颈。5. 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协会作用。相继出台的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等食品产业政策,凝聚发展共识,集中优势资源,指导、推动我省食品产业的发展。落实食品行业协会资质审查、标准制(修)订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制订并组织实施食品行业的行规、行约,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6. 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多维营销。积极鼓励食品企业打破传统销售思维,依靠互联网等方式加快食品品牌宣传,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商业模式,利用线上、线

37、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推广我省食品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知名度。选择多种食品销售模式,有效针对中老年消费习惯的线下推广销售;满足年轻人群的线上营销,选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使线上营销更加灵活多样,配合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我省食品产业竞争力;开拓“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等。- 21 -附件1十二五发展状况回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面临形势国际食品产业形势省内食品产业形势主要成就存在问题总量扩大指导思想双创、互联网+、2025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全为先三个重点行业八大任务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四个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健全安全机制

38、激发万众创新促进两化融合财政金融支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待提高发展目标品牌引领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主要任务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更加安全骨干壮大方式粗放结构待优化结构优化创新加快国内食品产业形势基本原则安全提高创新增强规模增加结构改善品牌提升强化政策引导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规划框架结构图附件2行业发展重点方向粮油加工业重点方向稻谷加工业。稳步发展大米初级工,积极发展各种小包装优质大米、蒸谷米、留胚营养米、速煮糙米等产品;加快发展米制品主食(米饭、米粉、粥品)、速冻米制主食(汤圆、粽子等)。小麦加工业。扩大优质面粉加工规模,重点发展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小麦谷元粉、富硒面粉等;推进面制

39、主食产业化,发展馒头、挂面、鲜湿面、方便面、调理熟面等面制主食;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小麦胚资源生产小麦胚芽油、小麦胚芽饮品等营养保健食品。玉米加工业。以食品、饲料、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高附加值大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转化率,提高玉米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变性淀粉、氨基酸、酶制剂、蛋白饲料等。油菜籽加工。按照“菜籽压榨食用油提取籽粕高值产品提取脱毒、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生化制品”的产业链条,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关联产业集中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采用先进的压榨和萃取技术改造现有技术,提高菜籽油品质,丰富产品品种;推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引

40、进或研发籽粕高值产品提取及脱毒技术,开发肌醇、植酸等高值化产品。采用发酵技术,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木本油料加工。推进传统压榨法和浸提法的升级改造,加大油茶、山核桃等木本先进处理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提升木本油产品品质;加大功能性茶油精炼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升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果壳、花粉等等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开发生产活性物质营养品、茶皂素、畜禽水产饲料、有机肥料等;进一步拓展木本油料作为食品专用油脂的优质原料的使用领域,将产业链向保健、医药、化妆品、生物制品等领域延伸,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妆品用山茶油、医药注射用山茶油以及茶油粉末油脂等极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专栏4 水产品加工业

41、重点方向提升水产品加工利用率,提高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熟食水产品、淡水鱼加工分割和切片加工水平。加大风味鱼制品、鱼丸制品、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冷食品、保健食品等。加强鱼鳞、内脏、甲壳等弃物研究,强化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专栏5 肉类加工业重点方向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牛羊肉和禽肉生产,提高其在肉类总量中的比重。扩大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生产,稳定冻肉生产,降低热鲜肉的产销比重,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肉类加工新格局。猪肉加工。提高冷鲜肉、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速冻方便肉制品

42、、熟肉制品的比重,冷鲜肉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发酵肉等高端产品,提高猪肉精深加工水平。牛羊肉加工。发展牛羊冷冻分割肉、冷鲜分割肉和熟食制品三大类产品,重点发展精品分割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生鲜调理肉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休闲肉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和装备加快民族特色肉制品工业化发展,开发方便类、速冻类、休闲类肉制品,如羊杂、手抓羊肉、牛羊肉臊子、牛羊肉干、牛羊肉罐头等。禽肉加工。大力发展各式禽肉制品,利用低温腌制和生物发酵技术,研究开发发酵鸡鸭肉、发酵鸡鸭肉香肠及火腿肠;提高禽类副产

43、品的深加工程度,积极推进鸡鸭血生产血粉、氨基酸、鸡鸭内脏生产蛋白饲料。副产物加工。加大动物骨、皮、内脏等的综合利用,围绕食用、保健、化妆品等用途开发精加工小包装食品、肽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及蛋白胨等生物制品,重点发展骨粉、骨油、骨肽、骨素、肝素钠、胰酶粉、胶原蛋白、羊胎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专栏6 乳制品行业重点方向在稳定传统液态奶、乳粉生产的基础上,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等。进一步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乳蛋白、乳糖、干酪、奶酪、奶油、乳清制品等产品。引用先进技术,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鼓励淮南益益发展高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性

44、乳粉等。专栏7 饮料工业重点方向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饮料加工能力,积极开发低热量饮料、营养保健饮料等新产品。适应消费者偏好多元化和便捷式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推进天然矿泉水、茶饮料、固体饮料、植物饮料、蛋白饮料、复合饮料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开发符合老人、孕妇、少儿等特定人群消费需求的功能型保健饮料。专栏8 酿酒工业重点方向白酒。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构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生态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酿酒。支持发展浓香型、兼香型白酒,适度开发其他香型白酒。顺应消费变化趋势,发展中低度白酒以及低酸、低脂、

45、低醇的净爽类白酒。利用生物技术对酒糟和糟渣进行深加工,生产粗酶制剂和蛋白饲料,利用糟液生产土壤改良剂啤酒。增加中高端啤酒产品比重,提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加大无醇啤酒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中小啤酒企业生产特色啤酒。调整啤酒产品包装形式,推广非玻璃瓶包装,促进个性化专用瓶和易拉罐包装产品的发展。普及行业麦汁煮沸新技术、麦汁冷却过程真空蒸发回收二次蒸汽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和碱液回收循环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黄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适销对路、符合当代饮酒潮流的黄酒产品,突破黄酒消费区域性、季节性制约。围绕健康、绿色的理念积极开发创新型黄酒、功能性黄酒及附加值高的产品。大力发展黄酒中高档产品,提升产品整体档次。葡萄酒。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中高档葡萄酒、酒庄酒,开发低(无)醇葡萄酒、蒸馏葡萄酒等新品种。加强葡萄皮渣等副产物的开发,重点发展葡萄糖浆、罐头、葡萄汁饮料、葡萄籽油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 抄送:省直有关部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月13日印发- 2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