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14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65807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14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14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14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146页).doc(1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国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也是我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攻坚时期。依据全国及我省“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 基本建成旅游强省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呈现出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跨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一、“十二五”发展成果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旅游

2、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完成。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国内游客4.4亿人次,年均分别增长17.5、23.7;旅游总收入4120亿元,年均增长29.1。3项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分别位于全国第9、10、11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实施“335”旅游建设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04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额的5.3倍,占全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的8.9%,推动建设5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200个。战略地位日益增强,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增至5.9%,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8.7%。产业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末,国家A级旅游景区560家、星级旅游饭店44

3、1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81家,四星级以上饭店154家;新增旅行社518家,总数达1465家,3家进入全国百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创建省级农家乐1241家,其中五星级155家,四星级229家;黄山风景区、九华天池风景区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在全国率先获批创建。创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6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10个。产业实力壮大,2015年末全省旅游企业超过2万家,较2010年增加60%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旅游单体企业18家,旅游集团企业15家,安徽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六年进入中国

4、旅游集团20强。 专栏1 “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主要指标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万人次) 500 445 接待入境游客量年均增长(%) 23.5 17.5 旅游总收入(亿元) 3000 4120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 24.5 29.1 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 12 18.7 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万人) 600 420 A级以上景区(家) 500 560 4A级以上景区(家) 150 181 旅行社(家) 1100 1465 星级饭店(家) 650 441 旅游强县(个) 50 24 星级农家乐(个) 800 1408 (二)发展效益显著增强。

5、旅游的民生效益提升,全省居民人均出游率由2010年的1.1次增加到2015年的3.4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从业人员420万,占全社会就业人数近10%。期间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旅游的生态效益显现,积极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型景区,引导资源型城市由传统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发展,改善了我省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的文化促进效应凸显,研学旅游、文化演艺等加快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三)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积极推进旅游创新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信息业等产业融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

6、,大连万达、芜湖奇瑞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跨行业参与我省旅游业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新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黄山黎阳创客小镇、徽州民宿客栈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形成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九华山朝圣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加强文旅融合,推出徽韵、宏村阿菊、花鼓灯嘉年华大型实景演出等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区域合作,发起成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建立沪皖蒙旅游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持续推进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四)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旅游业“1+6”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景区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等方面改革成效显著。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六安、

7、宣城等市改旅游局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凤阳县、石台县、歙县和泾县实施了县域旅游综合改革。积极改革景区管理体制,“黄山经验”在全省推广,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大八公山”跨区域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深入推进营销机制改革,“1+N”整体形象宣传深入推进,入境旅游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皖游客2万人次以上的境外客源地增至20个。入境旅游更加便利,实施合肥、黄山航空口岸外国人落地签证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五)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旅游业发展连续5年纳入省委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旅游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旅游法制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建立

8、健全旅游综合协调等机制,制修订20项省级标准和规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积极优化旅游人才队伍。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干线和旅游目的地通达条件,形成了公、铁、水、空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改善乡村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积极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智慧旅游发展迅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成为全国旅游大数据应用试点省。联动发展、形成多极支撑格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有序展开,大别山多彩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速。 二、“十三五

9、”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政策效应凸显。旅游产业政策的调控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为顺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及我省出台、实施了系列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优化我省旅游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产业改革等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政策的旅游产业红利将加速释放,全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提速,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先行先试。农业、国土资源、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提出了系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交通建设等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医疗、中医药、健康养老、教育、体育、农

10、业、工业、金融等产业与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深度不断强化,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我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区域合作加强。国家深化对外区域合作,“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战略持续推进,我省沿江近海的优势明显,为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省内外区域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惠及安徽,皖南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省实现国家区域战略全覆盖,旅游开放合作平台不断丰富。 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消费升级动力强劲,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旅游需求加速释放,居民旅游消费意愿

11、和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家庭旅游消费常态化,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将不断涌现。居民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保障性要求不断提高,对旅游相关的信息技术需求更加广泛。 交通网络优化。外部交通格局显著改善,加快实现皖江港口群的协作发展。全省高速公路将形成“四纵八横”的路网格局,多条新建高铁干线穿境而过,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路网形成,合肥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合肥国际空港功能提升,迁址扩建黄山屯溪机场,扩建九华山机场,新建若干民用机场、通用机场等,“空中走廊”日益完善。内部通达条件将大幅提升,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12、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将极大改善。 (二)面临挑战。 产品有效供给有待加强。产品开发层次不高,观光、文化、度假等旅游产品特色不强,类型单一;城市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研学旅行、康体养生等新业态产品欠缺,旅游消费热点不足。产品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化产品的开发、营销等较弱,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强。 市场主体有待加强。旅游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影响不足,缺乏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多元化发展不足,投融资等企业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健全,旅游金融、创意、设计、咨询等企业较为缺乏。旅游创新创业力量有待提升,旅游创客基地等特色市场主体培育仍需加强。 区域均衡

13、发展有待提升。各旅游板块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旅游市场规模、产业地位、企业实力、旅游基础配套等差距明显,各板块旅游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协调联动。城乡旅游统筹发展有待改善,城乡间的人才、交通、经济等旅游发展要素互联互通受限,全域旅游建设缺少有力支点。 人力资源有待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实力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旅游人才缺乏,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乡村旅游人才等人才队伍亟需壮大。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优质旅游院校、实训基地等有待加强。 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尚未健全,标准执行及评估等工作有待加强。全域畅游存在“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立体化、多层次、一体化的

14、旅游通达系统有待加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智慧旅游系统、设施、平台等有待完善。旅游便民惠民措施不能较好地满足大众需求,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利民、便民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旅游消费安全等保障措施有待提升。 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旅游部门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人才等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旅游创新创业、企业建设等市场体制机制有待落实,市场活力仍需进一步释放。 综合研判,全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活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多种挑战。必须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科学有效地布局

15、“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不断开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以实际成效使旅游业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产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要求,贯彻落实省委

16、、省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提升全省旅游业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创新型“

17、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理念 (一)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形成旅游投资消费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以制度为根本,探索旅游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旅游市场新秩序,完善旅游企业退出机制。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当前旅游消费热点,强化产品创新开发,创新旅游品牌新体系。探索多业化经营、多元化融资模式,培育市场新主体,构建产业新体系。引导各地创新重点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二)以协调为杠杆,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坚持统筹

18、协调,实现各个区域和城乡旅游联动并进,各类产品和各类要素协调发展。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域联动。打破行政区划,协同、错位发展。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立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要素协调完善,助力全体验旅游。一体化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信息互联互通,拓展“互联网+旅游”发展新空间。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域安徽”,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全面发展旅游的新格局。 (三)以绿色为方向,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坚持保护优先,发挥旅游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融入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全过程。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19、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生态空间的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制,推出一批绿色旅游示范区。大力开展以绿色旅游产品开发、绿色旅游制度建设、绿色旅游环境维护、绿色旅游技术运用、绿色旅游教育为特色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新方式,着力提升生态文明价值。 (四)以开放为战略,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坚持开放带动,综合运用、积极搭建旅游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模式,深度开发旅游客源市场。鼓励大型旅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完善境外多方合作平台,与国际知名旅游组织、境外旅游品牌

20、企业合作,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 (五)以共享为目标,加大普惠民生力度。坚持共享发展,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建立旅游扶贫数据库,支持旅游扶贫重点村合理开发、布局旅游业态,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落实好各类优惠政策,创造旅游休闲便利条件,形成旅游业发展、人民群众致富、宜游贫困村精准脱贫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满意度提高的多赢局面,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 三、发展战略 (一)实施“美好安徽”一体化旅游新战略。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省内旅游板块开放融合,形成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打造“四地四轴”覆盖全省域的安徽旅游空间新布局,优化配置

21、旅游要素,突出区域旅游特色。提升皖南示范区旅游国际化水平,将皖南示范区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和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合肥经济圈旅游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华东、华中旅游协作的枢纽区,安徽旅游南北联动的中心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依托中原经济区平台,策应皖北振兴,推动旅游发展环境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要素配置,构建中原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区,将皖北地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全国知名的

22、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各旅游区域的合作,以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和机制,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二)实施“畅游安徽”智慧化旅游新战略。推动“畅游智慧”,占领智慧旅游产业新高地。实施道路系统通畅、行程衔接顺畅、游客心情舒畅、旅游过程欢畅的“四畅”旅游战略。政企共建“畅游安徽”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对社会适度开放。开创安徽旅游智慧时代,激活产业主体活力,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线旅游创业创新。加快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各要素互联,做大基础平台。发挥安徽产业技术优势,以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

23、,做强产业平台。实现航空、高铁、高速与景区景点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密国际国内航班航线,优化交通接驳服务,完善临空经济区旅游功能。实施等级公路与3A级以上景区及其他类型的景观园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等“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 (三)实施“国际安徽”品牌化旅游新战略。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带动安徽国际化发展的先导产业。坚持用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用国际一流的标准和要求培育旅游市场、生产旅游产品、推进旅游管理服务、培育旅游企业、营造旅游综合环境,塑造旅游品牌和主题形象,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依托皖南示范区建设,坚持“四化”,即旅游产品国际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合作发展国际化,打造

24、中国旅游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拓展省内旅游企业与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旅游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拓展旅游企业海外业务,提升安徽旅游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丝绸之路旅游建设,中美、中俄、中法等旅游合作,增开国际邮轮和航空线路。 (四)实施“全域安徽”旅游发展战略。为打造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的典型示范,构建以皖南国际化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为载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着力建设“五个一批”,即开发一批国际水准旅游精品景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培育一批

25、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鼓励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积极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将皖南示范区核心区打造成为“东方瑞士”。紧抓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契机,加大万达旅游城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出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不断提升合肥经济圈城市商务休闲旅游水平,实现安徽中部旅游崛起。以六安茶谷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大别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打造大别山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三大区域同频共振、全域统筹、引领发展,不断优化和提升安徽旅游发展格局。推动黄山、池州、宣城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实施“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旅游+生态化,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依托,建设山地

26、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巢湖、万佛湖、太平湖、八里河等为依托,建设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以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遗产与建筑、景观意境为依托,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第一产业,以各地独具特色的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等资源为依托,建设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西汤池、半汤温泉、香泉、醉温泉等温泉资源为依托,建设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以合肥、芜湖为中心,建设旅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通过旅游+第三产业,以合肥、黄山、芜湖、蚌埠、池州等市会议会展场馆为依托,建设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文化娱乐产业园、主题公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宗教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黟

27、县国际山地自行车节、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为平台,建设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养生山庄、疗养温泉等康体养生基地为载体,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通过旅游+信息化,加强旅游互联网软硬件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助推旅游交通体系智慧化发展,落实智慧旅游保障措施。通过旅游+扶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实施“3451”旅游扶贫工程,带动40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贫困地区共享发展。通过旅游+教育,建设若干研学体验基地。 (六)实施“创新安徽”示范化旅游新战略。建设新安徽,发展新旅游,引领新需求,打造新产品,塑造新形象,培育新产

28、业。以改革促发展,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实施中国旅游典范推送工程,创新省域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市县旅游改革创新,总结新模式。加快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国际标准的引入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地方旅游标准制修订,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和健康旅游等安徽地方标准体系。发挥“率先、特色、引领、示范”作用,在省内外积极推广示范区模式、扶贫模式等。 第三章 “十三五”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

29、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要求,聚焦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力争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到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一)“1+1”

30、(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 “1+1”决策部署旨在推进旅游强省建设,闯出中部崛起新路子。 “一计划”: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 “一工程”: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三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

31、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二)分项目标。 立足旅游强省目标和“1+1”决策部署,实现以下分目标: 1竞争力、影响力全面增强。到20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8亿人次,全省旅游消费、旅游投资冲刺10000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中部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出游5次以上,旅游生产经营单位实现翻番,超过4万家,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10亿元、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骨干旅游企业。皖南、合肥经济圈、大别山、皖北四大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皖南示范区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环巢湖国

32、家旅游休闲区基本建成,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旅游区。 2硬环境、软环境全面改善。到2020年,形成衔接顺畅、网络发达、便捷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畅通,新建改扩建“最后一公里”500公里。建立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咨询中心全覆盖,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达标。全面提升旅游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商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优良,依法治旅深入推进,文明旅游不断提升。 3贡献度、满意度全面提升。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对财政和税收收入

33、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惠及更多乡村和贫困人口。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和精准脱贫工程,重点扶持300个宜游贫困村,通过旅游业引导40万人脱贫。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进入全国前列,安徽旅游的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二、发展指标 专栏2 “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 目标 指 标 单位 2020年 经 济 目 标 海内外游客人次 亿人次 8.8 旅游消费、旅游投资 亿元 10000 城乡居民人均出游次数 次 5次以上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 7 旅游生产经营单位 万家 4万家以上 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投资占比 % 超过50% 来皖游

34、客逗留时间 天 2 人均花费 元 1100 旅游购物和娱乐消费占人均旅游消费的比重 % 40 品 牌 目 标 省级旅游业集聚区 个 5个以上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个 20个以上 国家5A级景区 个 16 5星级饭店 家 36 新增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家 5 全国服务业500强 家 3 全国百强旅行社 家 4 新增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个 10 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品牌 个 20 乡村旅游目标 旅游强县创建 个 30 旅游乡镇创建 个 300 旅游示范村创建 个 1000 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 个 100 四星级以上农家乐创建 家 1000 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名 10000 旅游

35、扶贫目标 扶持宜游贫困村 个 300 旅游脱贫人口 万人 40 公共服务体系目标 新建改扩建“最后一公里” 公里 500 改扩建旅游厕所 座 2000座以上 新建改扩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 个 50 新建改扩自驾车(房车)营地、露营地 个 150 新建改扩旅游景区停车位 个 50000 旅游 贡献度 文化综合贡献度 显著上升 旅游生态效率 显著上升 惠民休闲幸福指数 显著上升 旅游业创新指数 显著上升 第二篇 创新现代旅游发展能力 第四章 产业创新 建立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旅游+”为路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打造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

36、式,促进产业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聚区。开辟产业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发展道路,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 (一)做大做强龙头,打造区域引擎。 打造区域引擎,实现龙头提振。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旅游要素市场全面开放,着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发行债券、投资合作、融资上市等渠道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重点培育安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37、、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全省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到100家、10亿元以上50家,重点培育35家百亿元综合性旅游企业。 (二)发展中小微企业,促进多元发展。 致力于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积极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中小微旅游企业财税、担保和股权投资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中小微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短板”要素产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中小微企业,培育壮大旅游规划设计类等创

38、意企业,大力支持旅游咨讯服务类企业,培育在线旅游企业,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等细分市场发展,提升中小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产业业态,丰富供给侧供给要素,扩大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增强满足市场需求能力。 (三)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全域推进。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鼓励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引导财政、外资、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发展旅游,形成全社会投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培育创新产业,支持发展一批小微企业,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投身旅游创

39、新创业。提升黄山黎阳创客小镇、黟县文化旅游创业园的建设水平,创建100个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评选出1000个旅游“创客”。开展全省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二、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 (一)提升行业内涵,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实施精品战略,聚焦景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吸引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景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旅游体验。实施特色战略,注重景区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经典景区、特色景区。实施“引进来”战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为景区发展提供保障。支持万佛湖景区、方特主题公园、巢湖中庙景区、采石矶景区、大桃花潭景区、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牯牛降景区、齐山

40、平天湖景区等一批5A级景区的创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各5家。 丰富住宿产业类型。稳步推进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支持发展分时度假、会议会展、产权式、公寓式、主题式等多业态多类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村、特色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绿色生态饭店、汽车旅馆、青年旅馆、房车自驾营地、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多元住宿业态。促进高档酒店大众化、经济型酒店连锁化、乡村民宿规范化、度假设施主题化,逐步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住宿接待体系。培育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满楼酒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古井集团

41、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产业竞争力强和社会影响力大的本土酒店品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推进住宿产业连锁化和集团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五星级饭店达到36家,主题文化酒店达到28家,各种住宿业态全面发展。 优化旅行社发展结构。支持大型旅行社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中型旅行社通过市场和产品细分走专业化道路,鼓励小型旅行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网络化发展,形成以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为主导、专业化中型旅行社为支撑、网络化小型旅行社为补充的旅行社体系。提高安徽中青旅有限责任公司、黄山中海国际旅行社管理公司、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规模与水平。新增4家全国

42、百强旅行社。 打造精品餐饮名店。以提升品质为核心,以特色化为手段,着力打造“111”旅游餐饮业分布格局。建设一批星级高档餐饮饭店,发展一批地方特色品牌餐饮连锁店,创建一批分布于核心景区周边的特色美食街区,做足做响“皖字号”餐饮品牌。开展安徽金牌旅游小吃、安徽最具特色和最具口碑菜肴(皖菜)评选与创建。重点支持合肥金满楼、福满楼、仙满楼、蚌埠金唐宫、喜福楼、马鞍山梦都、合肥同庆楼、芜湖耿福兴和黄山徽商故里等餐饮品牌通过多种路径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体系。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重点支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逐步打造“土特产品、旅游工

43、艺品、旅游文化纪念品、中药材保健品”四大旅游商品系列。继续推出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特色商品各100件,争取20件获评中国百佳旅游商品,建设省级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基地35个。 丰富文化娱乐业态。积极发展旅游娱乐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娱乐品牌。引进高科技手段,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各类文化娱乐主题园区。争取新建3个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0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效。 由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产业

44、,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旅游业“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由遗产旅游主导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在继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乡村旅游、富含创新动力的城市旅游、富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康体养生旅游等,实现旅游多元化发展。 由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建设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历史、民俗、体验、健康”等多元主题,开发“观光、娱乐、会议、专题、户外”等休闲度假产品,构建大休闲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具备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区占全部旅游区的比重明显提高。 (

45、三)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融合。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加大旅游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旅游综合新产能。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多彩的民俗地域文化以及特色地方产品,积极推进大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渔)家乐、民宿、特色农庄等业态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推进芜湖奇瑞、马钢集团、宣纸集团、铜陵有色等有资源技术优势的工业(制造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

46、发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劳动场景、厂区风貌、工业历史等方面旅游资源,提升工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加快旅游与体育、会展、影视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产品多元化、产业多样化发展。重点推进旅游与文化的产业融合,着力推进各类博物馆、示范基地、演艺基地、创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与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发展资金筹措方式、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提供旅游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遴选重点产业、打造十大类产业集聚区 按照“遴选特色

47、资源,培育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借助全要素拓展融合,实现产业特色化、创意化、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多样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一)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山地观光、山地休闲、山地度假、山地养生、山地运动等为主题,创新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延伸山地旅游产业链。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依托,建设一批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3 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 环黄山山地休闲、九华山佛教养生、牯牛降生态养生、天目山西麓山地度假、大别山旅游度假、天柱山禅修养生、大琅琊山山地休闲、大皇藏峪山地休闲。 (二)湿地旅游产业集聚区

48、。以湿地观光、湿地休闲、湿地度假、湿地科普、湿地探险、湿地运动和湿地疗养等为主题,培育健康养生、避暑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延伸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链。以巢湖、万佛湖、太平湖、八里河、三汊河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专栏4 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太平湖桃花潭旅游度假、升金湖国际研学、安庆沿江湿地生态休闲、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南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六安大别山湖群生态旅游休闲、万佛湖国家旅游度假、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白鹭岛国家旅游度假、焦岗湖湿地休闲、八里河湿地休闲、淮北坍陷湿地群、三汊河湿地。 (三)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主题,大力发展农业景观游、农业园区游、农耕文化游、农事体验游、特色乡村游、现代农业游等新兴业态。以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