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3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31575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3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3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37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第 37 页课堂品格与文化品格的相证天籁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执教:王崧舟 品读:林志芳一、通读:把握行文思路师:孩子们,拿起课文纸,跟老师一起读课文天籁。(课件呈现天籁全文:第5课 天籁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

2、怒者其谁邪?”注:天籁选自北师大出版集团国学第十册,学生用书有全文注音、注释及译文。)师:怎么读呢?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师生朗读课文)【尽管课文全文都有注音,注解,也提前做了预习,但这里面实在有太多难读的字,跟着老师读,很安全的开始。】师: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字的读音非常特殊、非常奇怪,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山林之畏佳”的“佳”(cu)师:容易读成生:ji师:其实,这两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值得注意,不要读成wiji,这是异读字。谢谢你的提醒,请你带大家把这个词读一遍。(生带读“畏佳”)生:“夫大块”的“夫”(f)。师:嗯,念第几声?生:第二声。师:平时我们念第几声?生:

3、第一声。师:这个词单独出现,出现在句首做语气词的时候,其实它没有具体的意思,应该读二声。“夫大块噫气”。读音相同的其实还出现过一次,在哪儿?生:在最后一句“夫吹万不同”师:好极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处。(师带读“夫大块噫气”“夫吹万不同”)师: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师:我知道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字是生:和(h)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和”就是“呼应”。你带着大家一起来读这两句。(生带读“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生: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是“咬(jio)者”师:那个字一看就容易读成yo,这是一个异读字,读jio,来带着大家一起读。(生带读“咬者

4、”)师:好。孩子们,这篇文章读起来诘屈聱牙,有许多多音字,有很多异读字,有很多难读的生僻字。来,自己试着读,特别注意刚才同学提醒的那些词。自由读,争取把所有的字音读正确,读饱满。(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提醒难读的、易读错的字,教师讲解、说明或强调。这里不仅有生僻字,多音字,还出现了异读字。对于何为“异读”,为何“异读”,老师不解释概念,只在全文语境中要求孩子们会读,这样的学习是为中学再次接触此类文言现象时略微做下铺垫。】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天籁。怎么读呢?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老师读第三句,你们读第四句,这样依次轮流往下读,明白吗?生:(齐答)明白!(师生合作接读全文)【

5、师生合作读,老师还是领着的。】师:同桌之间这样读,你读前一句,他读后一句,依次轮流往下读。一旦发现同桌读错了,马上帮助他纠正。(学生按老师要求同桌接读课文,教师巡视)【同桌互读,互相支撑,互相提醒。】师:好!觉得你的同桌读的特别棒的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太好了!懂得欣赏他人,这是一种修为。学好语文,修为比能力更重要。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一个人站起来完完整整地读一读庄子的天籁?(对一生)如果我没看错,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请你!生:(诵读全文,流利准确,声音洪亮)(全场鼓掌)师:送你八个字“中气饱满、字正腔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庄子的天籁。【至此,才是独立朗读。】生:(齐读课文)师:庄子的天

6、籁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满篇传来的是“之乎者也”,它到底写了什么呢?打开作业纸,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课件呈现: 先写 天籁 再写 地籁 后写 人籁)(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师:谁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思考?生:我觉得是先写地籁,再写人籁,最后写的是天籁。(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地籁、人籁、天籁)师:非常好!一起看黑板,原来在庄子的世界里,有这样三种声音。第一种叫生:(齐)地籁。师:第二种叫生:(齐)人籁。师:第三种叫生:(齐)天籁。师:是的,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这三种声音,在庄子的这篇课文当中,他是先写生:(齐)地籁。师:接着写生:(齐)人籁。师:最后写生:(齐)天籁。师:是的

7、,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课文的写作顺序。【天籁难读。于是,开课就是一遍一遍地读。教师领读、自由读、师生接力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六读天籁正是步步撤梯子的过程,由扶到放,课文终于读通,读顺。天籁难理解。教师利用练习,提示学生抓出行文脉络,大道至简。观课现场,那一句一句、一遍一遍 “之乎者也”的诵读仿佛把人带回古代私塾。一丝不苟又规规矩矩的文言味儿有些陌生又似曾相识。】二、美读:感受行文节奏师:从课文中看,地籁、人籁、天籁,这三种声音,哪一种声音写得最具体、最详细、最生动?生:地籁。师:你来读一读庄子笔下的地籁。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师:拿出笔,在旁边标注两个字“地籁”。这段文字占了我们

8、这篇课文的绝大多数篇幅,写得特别详细,特别具体,特别生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一段)师:从这段文字的描写来看,地籁发声要靠什么?生:风。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还有“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师:你的眼睛真犀利,一下子就发现了“风”和“地籁”的关系。“夫大块噫气”生:(齐):“其名为风”。师:“是唯无作”生:(齐)“作则万窍怒呺”。师:(小声地)“泠风”生:(齐,小声地)“则小和”。师:(高声地)“飘风”生:(齐,高声地)“则大和”。师:(更高声地)“飘风”生:(齐,更高声地)“则大和”。师:(语调变化,由高到低)“厉风济”生:(在教师的手势

9、引导下轻声齐读)“则众窍为虚”【“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认为风是天地的呼吸,绮丽的想象源于宇宙的人情化。风大则窍穴发出的声音大,风小则窍穴发出的声音小,风止则寂无声息。所谓“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学生找到这一句后,老师没做任何解释,而是引领学生以声带读、以读代讲,风与地籁的关系立即清清楚楚。观课至此,感叹执教者像个高明的指挥,抬手间,旋律随即流出。教与学仿佛都轻而易举,课者此处不过牛刀小试。】师:我们知道,地籁要发声,第一靠的是风,风是地籁的发动者。(板书:风)但是,光有风是不够的,地籁要发声,还得靠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什么?生:窍穴。师:是的,窍穴,或者说万窍,或者说

10、众窍,是吧?(在“地籁”右边划线并板书:“众窍”)师:就在写地籁的这一大段文字当中,有一处是专写众窍的,谁来读一读?生:(朗读)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师:把这一处画出来。你们仔细看,里面一共写到了几种窍穴?(课件呈现: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生:一共写了八种。师:一口气写了八种。自由地读一读这八种窍穴,自由地读,放开声音读。(生自由读)师: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这八个写众窍的词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看出来了?生:都有一个“似”字。师:都有一个“似”,而且这个“似”的位置都出现在哪儿?生:都在第一个字。师:

11、都在第一个字。想一想,连续出现的八个“似”,而且每一个“似”都出现在每一个词的开头。怎么读?自己试着再读读看!生:(自由练读)师:孩子们,连续出现的八个“似”,每一个“似”又出现在每一个词的最先的开头,让你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你曾经学过的哪一种句式?生:排比句。师:没错,就是排比句。想一想,排比句带给你一种什么节奏?什么气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所有的“似”老师读,后面的字学生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看谁的朗读能让我们看到窍穴是如此之多。生:(朗读此句,流利洪亮)师: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此句,声音舒缓但有一定的节奏)师:读的比较低调。尽管比较低调,我们却在他的朗读中确实看到了

12、窍穴之多。你们看,大树百围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你们看(富有节奏感地朗读,先慢后快,先低后高,“似洼者”成为整句朗读的拐点)“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师:我们一起来!(生随着老师的节奏与手势美读该句。)师:山陵上各种陡峭的地方,大树上有各种形状的窍穴,你的眼睛都快忙不过来了!所以“似污者”后面的标点应该改成生:省略号师:(富有节奏地打手势)你们看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生:(随着老师先慢后快、先低后高的手势节奏朗读此句)师:如此多样、如此丰富的窍穴,经风这么一吹,自然就会发出

13、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地籁之声了。听!“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课件呈现以下内容)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师:发现没有,写众窍的句子和写地籁的句子,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一点生:都有八个词语。师:没错,这是最为明显的。第二点生:都是排比句。师:是的,也是排比句,一排就是八句。第三点生:气势是一样的,也有澎湃的感觉。【教师提醒,写地籁的与写孔窍的惊人的相似。八中孔窍,八种声音,似乎那声音正是一一对应着从中发出。两处排比汪洋肆恣、气势磅礴,庄子语言的魅力尽显于斯。】师:谁来读一读?读出这样的节奏和气势来!生:(朗读此句)师: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此句

1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你听,你的耳边响起了这样的地籁之声生:(齐读此句)师:你刚才读得很低调,你似乎想继续保持你的内敛和低调?生:不是。师:让我们听听你是如何的高亢和激昂。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生:(朗读句子,声音仍然是舒缓平和的)(众笑)师:继续保持低调,幸亏没听老师的,因为那就是你,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你读出来是最自然的。咱们找那个中气饱满的再来读一读。(向前面一生)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你是高亢激昂的。生:(朗读句子,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师:挺好,就是快了点。快还不行,还得有章法。注意节奏。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超越自己。师:大块继续在噫气,万窍继续

15、在怒呺,你的耳边继续回响着这样的地籁之声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富有节奏地朗读此句,全场掌声)【好一个“那就是你原来的样子”!让“低调的”可以继续“低调”,让“中气十足的”就继续“中气十足”,只因为“那就是你,那就是你原来的样子”。课堂中的插曲是自然生成的,教师用课堂细节印证庄子的自然之道,让教学的品格与教学内容的文化品格相契相证,也让今昔互文、古今相认。】师:这就是庄子笔下的地籁!真没想到,地籁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千变万化!那么,这些地籁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声音呢?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二大题。(课件呈现以下内容)激者 像细细的呼吸声 叫者 像鸟儿鸣叫叽喳謞者 像湍急的流水声譹者 像放声叫喊叱

16、者 像迅疾的箭镞声宎者 像嚎啕大哭吸者 像大声的呵斥声 咬者 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可以参考底下的注释和后面的译文。)师: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地籁究竟是些怎样的声音。第一列,哪位来说一说?生:激者,是指像湍急的流水声。謞者,像迅疾的箭镞声;叱者,像大声的呵斥声;吸者,像细细的呼吸声。师:好的,同意的请举手。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师:非常好!现在看第二列,哪位来说一说?生:叫者,像放声叫喊;譹者,像嚎啕大哭;宎者,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咬者,像鸟儿鸣叫叽喳。师:跟他一样的请举手。生:(三分之二以上学生举手)师:原来,庄子笔下的地籁,有着如此丰富多

17、变的声音。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它们有的像生:(齐读)细细的呼吸声师:有的像生:(齐读)湍急的流水声师:有的像生:(齐读)迅疾的箭镞声师:有的像生:(齐读)大声的呵斥声师:当然,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地籁远远不止这些声音。它们有的还像生:(齐读)鸟儿鸣叫叽喳师:有的还像生:(齐读)放声叫喊师:有的还像生:(齐读)嚎啕大哭师:有的还像生:(齐读)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师:只有这样八种声音吗?生:(齐答)不是。师:你听,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地籁有的甚至还像生:沙沙的树叶声师:有的甚至还像生:老虎的怒吼声师:有的甚至还像生:哗哗的流水声师:说的完吗?恐怕三天三夜

18、也说不完。地籁之声,实在是太丰富、太多样了,是吧?最后的标点符号应该改写成生:省略号。【又一道教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用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无须一一串讲,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区,抬抬脚就能摘到果子。】师:无论是哪种地籁,再怎么丰富、怎么多样,它们必须靠什么?生:地籁如果想发出声音,必须得靠风。师:得靠风,得靠众窍。只有风,只有众窍,才能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地籁。风小的时候,地籁就生:(齐答)小师:风大的时候,地籁就生:(齐答)大师:风突然停止了,地籁就生:(齐答)停止了师:地籁与风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你听!泠风(课件呈现此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

19、窍为虚。)生:(齐读)则小和师:为什么是小和,不是大和?生:因为泠风是小风。师:没错,风小地籁自然就小。再听!飘风生:(齐读)则大和师:为什么这里又变成大和了?生:因为飘风就是大风,所以是大和。师:是的,风大地籁自然就大。再听!厉风济生:(齐读)则众窍为虚师:众窍还能发声吗?我们还能听到地籁吗?为什么?生:因为风突然停了下来,所以就没有声音了。师:看!这就是地籁!它能发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但是,所有的地籁,都离不开众窍,离不开风。【天籁选自齐物论。在齐物论开端,庄子塑造了学生颜成子游和老师南郭子綦两个人物。一天,子游看到老师与往日不同,他

20、已然是形如槁木,面如死灰。便向老师询问缘故。子綦告诉他的学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未闻地籁,汝闻地籁未闻天籁!”意思是:我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放弃了我,(“吾丧我”即是“我物同一”)你能理解吗?你听过人籁却没听过地籁,听过地籁却没听过天籁!子游问其方。因为“人籁”是已知的,老师以汪洋恣肆的语言描述了“地籁”。这就是课文第一段。在庄子的描述里,天地呼吸吐纳成为风,风吹过山中大树各种各样的窍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就是地籁。这一段的描写鲜明地体现了庄子语言的特点神奇瑰丽、跌宕跳跃、气势磅礴,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清人方东树曾言:“(庄子文)意接而词不接,发相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

21、无有定型。”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庄子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这些奇崛的文字大致理解文意?王老师用的方法仍然是读。精妙的范读、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想象读,读出风与地籁的关系,读出目不暇给的众窍,读出千变万化的地籁之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多次通过声调、手势的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行文节奏的变化。反复的引读,促进了理解,形成了画面,也使课堂凝成一种场。】三、品读:体味行文意蕴师:这是地籁。其实,如果不是庄子,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天地间有一种叫做地籁的声音,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人籁。那么,什么是人籁呢?“人籁则”生:(齐读)“比竹是已”。师:(在“人籁”右边划线并板书:“比竹”)真好!人籁发声靠什么?生:比竹。师:比竹就

22、是并排连在一起的箫,看见过排箫吗?差不多就是那种乐器。当然,乐器本身是不会发声的,要发声还得靠谁?生:人。师:(在“人籁”左边划线,并板书:“人”)所以才叫人籁。我们看,人籁发声,一要靠生:(齐答)比竹。师:二要靠生:(齐答)人。师:(指板书)我们一起来看地籁和人籁,地籁发声,一靠众窍二靠风;人籁发声,一靠比竹二靠人,所以,无论是地籁还是人籁,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谁看出来了?生:它们都需要依靠别的东西才能发声。师:也就是说,它们自己都不能直接发声,对吧?生:(齐答)对!【“地籁靠众窍发声 ,人籁靠比竹发声”注意,这是子游的认识,不是子綦的。】师:那么天籁呢?敢问天籁?谁来读一读子綦的回答?

23、生:(朗读)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师:(课件呈现此句)孩子们,拿起笔来,把这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生划线)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来读一读庄子笔下的天籁。生:(齐读此句)师:孩子们,与地籁和人籁相比,天籁发声有什么不同?生:我认为天籁发声不需要依靠别的东西。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天籁发声是靠自己的。师:那么,天籁发声发动者是谁呢?生:是它自己。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就是说,除了它自己,难道还有别人吗?师:明白了!请问,天籁发声依靠众窍吗?生:(齐答)不依靠。师:天籁发声依靠比竹吗?生:(齐答)不

24、依靠。师:请问,天籁发声是风吹出来的吗?生:(齐答)不是。师:请问,天籁发声是人吹出来的吗?生:(齐答)不是。师:是的!天籁发声,不靠人,不靠风,不靠众窍,不靠比竹,唯一依靠的是它生:(齐)自己。师:地籁发声有呼应者,众窍。人籁发声有个呼应者,比竹。那么,天籁的呼应者是谁呢?生:(齐)自己。(师板书“自己”,形成板书如下:风地籁众窍人人籁比竹 自己天籁自己)师:这就是天籁。你看,“夫吹万不同”生:(齐)“而使其自己也。”师:“咸其自取”生:(齐)“怒者其谁邪!”师:天籁发声,完完全全靠它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依靠自己来发声,通过发声成为它自己,这就叫天籁。一起读生:(齐读天籁全句)【齐物论通篇

25、都在消解,而不立论。它只是不断地解构即成的认识,但并不接着建构肯定的答案。子游认为地籁是众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萧管发出的声音,那么何为天籁?他的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用了反问。“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师:庄子并没有像写地籁那样写各种天籁的声音,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天籁。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第三大题,写出不少于一种的天籁。(生写生活中听到过的天籁,教师巡视)师:好的,孩子们,你的笔下出现了怎样的天籁之声?我们来听一听。生:海浪的拍打声。生:婴儿的哭声。生:破土而出的小苗的生长之声。生: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生:瀑布的轰鸣声。生:树叶的沙沙声。生:竹子

26、拔节的声音。生:青蛙的呱呱声。生:雨点的拍打声。师:孩子们,我们一起静静地看黑板。黑板上出现排列在一起的八种天籁,写了如果你觉得哪些天籁特别有意思,现在可以静静地把它们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这样,你不但分享了同学的经验,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生:(安静地作记录)【八种天籁之音,与前面八种窍穴、八种地籁之声遥相呼应,教者用心可见。天籁之丰富,即自然之丰富。此处的想象、书写、拓展,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细微的宇宙人情。写满黑板的天籁之声,也正是言语生命悄然绽放的天籁。】师:我们一起抬头看黑板。“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比如(教师指着板书)生(齐):海浪的拍打声。师:比如生:(齐)婴儿的哭声

27、。师:比如生:(齐)破土而出的小苗的生长之声。师:比如生:(齐)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师:比如生:(齐)瀑布的轰鸣声。师:比如生:(齐)树叶的沙沙声。师:比如生:(齐)竹子拔节的声音。师:比如生:(齐)青蛙的呱呱声。师:比如生:(齐)雨点的拍打声。师: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天籁之声,我们可以在这里加上什么符号?生:省略号。风地籁众窍人人籁比竹自己天籁自己【地籁、人籁、天籁的比较与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通过板书的图示,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核对、梳理、确证。在王老师的课上,哪怕面对如此难读的古文,学生也永远是“安全”的,无需畏难。因为老师搭好了理解的支架,且常常复习,步步回顾。经过这样反复重复,反

28、复梳理大家都能够理解,能够跟上。若看课堂气质,师生应答随意自然,如聊天谈话,素朴和谐。教者顺应自然之道,课堂的品格正是道家文化的品格。天籁为自然之声,此处的想象、书写、拓展,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细微的宇宙人情。回到齐物论子游的问题之初,莫忘记子綦并不是要谈论三籁,而是要借助三籁谈论修行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是天籁?外在看,形如槁木,面如死灰。这就是“物化”之后的“我”,与山中干枯的大树一样。心如窍孔,任大小风气吹过,不去辨别高下,不去问背后的主宰,只是随顺发声,自有声响,这就是天籁。清代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言 “待风而鸣者,地籁也;而风之使窍自鸣者,即天籁”。当然,在修行的境界里,天籁不再是指一种声音,

29、而是一种状态,一种物我为一,顺应自然的状态。庄子的心是通于无常的,是空性的,是作为山水而存在的,也是作为植物动物而存在的,可以是鱼、是鸟,也可以是槁木,是孔窍。这种状态后来在六祖慧能那里得到印证,正是“静我本心”“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当把心放开在万物之中,任风吹过,游于万物,也就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来去,通行无滞。庄子未语禅,却是禅意的开端。】四、留白, 言有尽而意无穷师:今天,我们学了庄子的天籁,认识了这样三种声音(指板书)第一种叫(生齐:地籁),第二种叫(生齐:人籁)第三种叫(生齐:人籁)。地籁、人籁、天籁。其中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人籁,比如笛子吹出来的声音,特别好听。在庄子的描

30、述之下,我们还了解到另外一种不太被我们注意的声音,那是风吹过各种窍穴发出的声音。还有一种声音,更不太容易被我们注意,那就是自己发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天籁。问题来了。你觉得庄子本人最喜欢、最推崇的会是哪种声音?生:地籁。因为在本文中,地籁描写得最多。师:好。他认为地籁是庄子最推崇的声音,理由只有一个,地籁写得最多。很好,这是他的观点。来,说说你的观点。生:我觉得庄子应该喜欢天籁。师:理由是生:因为他把题目生:他最推崇的是天籁。师:为什么?生:因为天籁是靠自己发出的声音。师:你认为靠自己发出声音是庄子最推崇的,是吧?这是一个理由。当然,这是她的观点。你们不要被她的观点掩盖了你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到不同

31、的观点。生:人籁。师:人籁?理由生:因为音乐的声音特别美妙。师:你喜欢欣赏音乐,觉得那个声音最美妙。还有不同的观点吗?生:我认为应该是天籁。因为所有的声音都是天籁,都是自己发出的,所以都是天籁。师:所有的声音都是天籁!地籁、人籁也是天籁?真是石破天惊的观点,与众不同。【孩子道出的真相石破天惊。“所有的声音都是天籁”,因为说到底,所有的声音“都是自己发出的”。站在此处回看子綦的反问:“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那风那气吹来有万千种不同,不过是使窍孔们自己发声,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吹动它的还有谁呢?此语解构的是“众窍发声靠风”,“比竹发声靠吹”,而认为一切发声都是自己发声,

32、在这个意义上,冯有兰等认出“地籁人籁”就是“天籁”。郭象在庄子注里的解释是:“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唐代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中进一步的解释是“物皆自得之耳,谁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籁也”。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发声都是自己发声,若可以具像,也就无处不是天籁。】生:我觉得庄子对三种声音可能都喜欢。因为,它三种声音都写了,所以可能都喜欢。师:所以课文的题目应该改成生:三籁。(全场笑声)师:真是太厉害了!当孩子说三种声音他都喜欢,甚至建议把课文的题目改“三籁”的时候,我怎么听怎么觉得他的声音就像天籁一般。【孩子可能不知道齐物论,不知道“万物齐一”,但是他

33、直觉的感到,庄子可能三种声音都喜欢。若天籁可以理解为就是纯任自然之道,那么,孩子在课堂上的这种朴素的直觉与感受就是教育中的“天籁”!不必惊讶,因为儿童离哲学最近。】师:哎呀,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观点太多了,有人认为庄子推崇天籁,理由各不一样。第二种观点认为庄子喜欢和推崇地籁,有他的理由,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第三种观点更是石破天惊,认为庄子喜欢和推崇的可能是人籁,因为人籁是人为创造出的音乐,特别好听。甚至还有天籁一样的观点,认为庄子可能是三种声音都喜欢。麻烦了,这是比较麻烦了。像谁请教?生:庄子师:哎呀,那得回到2500年前。(笑声)要不咱们把庄子请出来?想不想见见庄子?(音乐前奏起)师:庄子年纪

34、比较大了,走路也比较慢,而且是从遥远的2500年前走来,咱们得等等他。(众笑)来了,来了。(那是谁歌声响起,课件呈现歌词:那是谁 不喜不悲那是谁 无怨无悔那是谁 安然入睡那是谁 以心相随那是谁 无语无泪那是谁 不错不对那是谁 安然入睡那是谁 那么美风轻云淡 高山流水花开花落 朝霞余晖岁月如歌 来去如归他说真美 真美悲喜间 心静如水天地间 日月同辉生死之间 来去如归他说都美 都美那是谁 从不追随那是谁 也不献媚那是谁 不进不退那是谁 那么美那是谁 独饮独醉那是谁 不用谁陪那是谁 安然入睡那是谁 那么美)师:孩子们,那是谁?生:庄子。师:庄子,你们都认识啊。明白了吗?(全场笑声。学生有的点头,有的

35、摇头,有的茫然)师:有的脱口而出“明白了”,有的一脸茫然,直勾勾地看着王老师。有人轻轻的在说“疯了,疯了”(笑声)。孩子们,其实明不明白并不重要,真的。因为有的书,只要三五天就能读懂;有的书,只要三五个月就能读懂;而有的书,需要三五年才能读懂;有的书,需要三五十年才能读懂;还有的书,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读懂,甚至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读懂,下辈子回来继续读。庄子就是这样的书。明白吗?下课。【拍案叫绝的结尾,亦庄亦谐。“地籁、人籁、天籁,庄子可能更推崇哪一种?”此处的问绝非求解之问,而是启思之问。答案的丰富以及孩子们的解释远远超出教师的预估与想象,那些回答与思考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永远别忘了,儿童离哲学

36、最近。接下来,歌曲那是谁的引入出人意外,却又如此妥帖。那“不悲不喜”“不错不对”“不进不退”的人啊,是谁?现代摇滚乐与国学经典在这里互文互解,又是一次古今相认。这其中的意蕴孩子们懂还是不懂?不必问。国学课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国学课主要的价值目标不是实用的技能、确切的知识,唯一的答案,而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体认。所以,对于天籁,对于庄子,孩子们今天能懂得多少,真的不重要。甚至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里能否领悟到那一份化鱼成蝶的逍遥、能否语禅论道,也单凭造化。现在,我们且只管播种。难忘课曲引入时孩子们愉快的笑声,歌词呈现在屏幕上是白底黑字,绘事后素。待一曲终了,音消幕空,那玄之又玄的道,也一起消匿,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