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3178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地理(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地理(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地理(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地理(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际贸易地理-第 11 页【案例讨论要点解答】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

2、,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 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

3、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第六章 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案例讨论要点解答】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世界粮

4、食市场的贸易量大致上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或饥饿问题。因为农场主明白: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多等方面。世界粮食供应依靠少数发达国家是粮食安全的“巨大隐忧”。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

5、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问题:我国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现存的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及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点解答:我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国内生产始终是基本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是保障自给自足。充足、稳定的粮食供给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来实现。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能力。利用国外供给源,必然有助于降低粮食供给的风

6、险。虽然我国粮食的外贸依存度总体较低,但也不排除个别年份某些品种的进口数量大增,所以我国除了保持粮食高自给率之外,也应该充分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我国生产不出自己所需的粮食,而是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特征和功能的农业新模式,实现有效的粮食安全。(一)努力使世界粮食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全球粮食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是世界粮食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我们要正视国情,准确定位,即把自己定位成“粮食净进口国”。通过这个明确信号,刺激所有的粮食出口国竞相增产粮食。世界粮食供应充足了,其价格的稳定性就增加,反而可以减少风险。(二)采取多头战略

7、。鉴于粮食出口国也会因为自然灾害引起产量波动,为了降低产量波动对我国粮食进口的影响,为了消除或降低正常情形下的风险,我国在粮食进口上应该采用多头战略,尽可能扩大市场联系。(三)转变贸易方式。几十年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的策略,这意味着发挥比较优势是我国利用世界粮食市场的传统。然而,立足于国际市场上的现货交易而不是动员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潜力的现有做法,是可以并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地位,从与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签订长期定货合同人手,将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潜力逐步动员出来。换言之,我国需要将目前调剂现货余缺为主的贸易方式转变为签订长期合同为主的贸易方式。(

8、四)投资硬件建设。例如,投资和改善粮食进口的基础设施,如码头、港口、周转仓库等。使运输条件能够承受较大幅度增加的粮食进口。习题解答第一章 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习题要点解答】 1如何理解国际贸易地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 答: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属性,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是地理学的灵魂、根本的观点和传统的思想与方法。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最大的特点也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国际间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都需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进行,并始终在空间与时间的相统一中表现出来。国际贸易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价格结构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国际贸易所依托的

9、区位优势、口岸、通道、腹地深受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域内和域际所形成的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使国际贸易展现出不同的时空结构。区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研究商品交换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运输条件、贸易活动的区域特点及其国际贸易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因此把区域观点和相关理论落实到国际贸易主要地域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的经贸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必须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研究有别于其它学科,它是以区域为依托和出发点的,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研究。首先,

10、国际贸易地理学的边缘科学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诸条件进行综合,即对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进行综合;其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再次,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历史性或发展性,要求对商品交换地域分布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地理学是边远学科?(见教材第10页本章小结) 3国际贸易地理学阐述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 (1)对影响国际贸易空间分布和格局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世界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变化。 (2)分析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业部门的构成与其进出口贸易的

11、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及主要经贸活动的关系。 (3)分析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地区差异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研究国际贸易地理问题可以采取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有哪些? 答:一是地图法,即用地图表示研究对象并作出分析,从地图上形象地认识和理解相关地理事物;二是综合分析法,也称系统分析法,即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将有关地理事物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获得其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三是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

12、较,确定它们相同相异之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及差异性,并认识这些共性或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以揭示事物本质。 进行国际贸易地理问题研究也可运用经济分析中的其他一些方法,例如:统计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抽象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习题要点解答】 1阐述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对一个国家外经贸活动的影响。 答:沿海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岛国)与内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经济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经贸发展状况形成明显的差异。沿海国家和地区一般发展较快,往往率先成为经贸发达地区;而内陆国家和

13、地区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地球上有20多个内陆国家,除欧洲的8个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位处欧洲的内陆国家之所以会比较发达,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较早,现代化铁路、内河航运与航空运输等交通方便以及经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较好紧密相关。其他广大内陆国家之所以较贫困,经贸活动不够发达,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复杂原因,而距离海洋较远,没有方便的出海口这一重要地理环境因素,也是严重影响它们经贸发展的带根本性的共同原因。海运是当今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联系的主要手段,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与邻近的海运便利、经济又

14、较发达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 2为什么说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答:战后,由于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从而促进了西亚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加上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而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十分优越。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新加坡政府及时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迅速发展了以炼油、修造船、电子等为主的加工工业和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经过仅仅经过二十多年就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像前总理李光耀指出的那样,新加坡处于主要交通中心,是北半球

15、与南半球、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十字路口,这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举例说明地形条件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答: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例如,内陆地区运河的开凿可以满足交通运输和航运上的需要,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往往有着积极的贡献。我国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曾对南北物资的交流起过积极的作用,目前仍是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的重要通道。前苏联通过白海、波罗的海、里海、亚速海和黑海的水系连接起来形成的“五海通航”,美国和加拿大将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沟通后的内陆水道网,以及西欧莱因、马斯、谢尔德、塞纳等水系通过总长达1200

16、0多公里运河组成的国际内河航道网均对国际间经贸往来的影响举足轻重。 4举例说明灾害性天气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答:灾害性天气常常使工农业减产,交通中断,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贸然远航,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1972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前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5伊斯兰教有哪些习俗直接

17、影响国际贸易活动? 答:例如,伊斯兰教徒禁止饮酒及一切含有酒精的食品,因此与酒有关的商品就属于禁止贸易的商品;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及一切形状怪异的动物(如蛇、龙虾等)、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和内脏,允许食用的牛、羊等动物也需由阿訇宰杀,其他异教徒宰杀的是禁止食用的。因此,出口到伊斯兰教国家的动物产品,应严格遵循有关规定;伊斯兰教徒只崇拜真主“安拉”,其他具有“偶像”意义、供人崇拜、可以取代真主地位的物品,都禁止使用或输入;伊斯兰教徒在斋月期间,白天禁食、禁水、禁止一切娱乐,因此斋月期间不宜进行商务交往活动。如在此期间访问伊斯兰国家也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避免公开的娱乐和铺张的饮食。 6举例说明不同国家

18、的居民对花卉、颜色、商标等的不同爱好以及对经贸活动的影响。(略) 7转基因技术是“创造性毁灭力量”吗?为什么? 答:是。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必然会带来一场革命。尽管市场上仍然是天然食品占据统治地位,但转基因食品在农场与超市的出现已越来越普遍,逐步改善与代替了许多传统的天然食品。转基因技术在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方面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这对于一些面临食品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非同一般。1998年以来,我国从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进口的大豆、油菜籽等主要作物及其初级加工品的数量持续大幅上升。我国目前从美国、阿根廷等国大量进口廉价的转基因大豆用来加工大豆油,几乎完全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国产原料大豆油。

19、 8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对经贸活动的影响。(略) 9我国的对外政策怎样直接影响外经贸活动? 答:我国的对外政策直接影响经贸活动。19501960年,我国在政治上倾向于前苏联,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成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经贸活动很少,对外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利用外资,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出现了蓬勃开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使我国很快成为世界新兴市场,随之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极迅速地

20、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06亿美元,到了2001年就增加到5097.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从第32位提高到世界第6位。而按照WTO2005年10月公布的2004年世界贸易发展与2005年展望报告,我国在2004年同时是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进口和出口分别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9%和6.5%,这些成就都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习题要点解答】 1阐述“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地理大发现包括历史上所称的“新航路的发现”、“新大陆的发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开辟了从欧洲向南绕过非洲或向西绕过美洲到达东方

21、的新的贸易航线。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同时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地理大发现对于国际贸易中心的影响,是使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贸易地位下降,而处在新航线途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始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2阐述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标志及影响。 答: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

22、它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它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它使得各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扩大,地域分工开始形成。 第二次产业革命于19世纪70年代发生于美国和德国,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它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使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它使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加剧;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原料供应者与产品销售市场。 3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优劣条件各是什么? 答:亚太地区确实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等方面。

23、亚太地区地域范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线四通八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经济方面,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量不断上升,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投资活动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显著;在政策方面,亚太地区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放市场,积极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并重点培养、吸引人才。 亚太地区虽然发展前景很好,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中心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全球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太地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等多种方式的阻碍;亚太地区的服务业开放也有待加速,应该向其他已经成功实施服务业自由化改革的国家学习经验;科技力量的相对

24、不足,人口的快速增加,资源的日益枯竭等也是不能忽视的障碍。 第四章 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习题要点解答】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划分方式有哪些? 答: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为部分一体化与全盘一体化。部分一体化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只是在某些领域或某些产品上实行统一的价格或数量等。按照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水平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的国家或地区所组成的一体化形式,在分工形式上,侧重于产业间水平分布。垂直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或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组成的一体化集团,侧重于产业内部的分工。 2.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发

25、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有利影响包括: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有利于国际政治形势的稳定,避免了少数政治经济大国妄图操纵其他国家的野心;有利于集团内部的技术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包括:区域集团对外贸易的排他性,限制了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成员国内部,发展中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与合作。 3. 阐述欧盟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26、 答:1951年,比利时、联邦德国(西德)、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六国签定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1952年开始正式实施。1955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个创始成员国又提出建立“联合的欧洲”,一致同意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并且主要从经济上入手。196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联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这就是欧洲共同体。几十年中,欧共体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挑战,1992年签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建立一个经济货币与政治的联盟,并将“欧洲经济联盟”改为“欧洲联盟”。4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状况如何?(参见教材第62页) 5欧洲

27、经济一体化对欧洲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影响有哪些?(参见教材第58页) 6.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众多一体化组织中,欧盟的建设与发展够成对美国的挑战。美国清楚的认识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应付来自欧盟和日本的挑战,而建立以自己为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整体的力量才能与其他一体化组织相抗衡,才可以保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使得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受到了限制,而且关贸总协定主要是关于商品贸易而言,对于日益重要的劳务贸易、

28、知识产权、投资等问题没有很详细地涉及,对于非关税壁垒问题也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所有这些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优先考虑采取区域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自己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7NAFTA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状况如何?(参见教材第66页) 8. 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的原因。 答:首先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了亚太地区南北之间的矛盾,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其次,欧共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刺激了亚太向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再次,亚太地区各国之间贸易与投资逐渐增加,各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加上某些地缘上的优势,使得APEC的成立水到渠成

29、。 9简述茂物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参见教材第73页) 10亚太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状况如何?(参见教材第75页) 11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异同点各是什么?(略) 12.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答: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世界经济一体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第五章 世界经济特区 【习题要点解答】

30、 1.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228年至20世纪50年代,是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时期。1547年意大利热亚那自由港,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经济特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出口加工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和发展时期。1959年爱尔兰香农自由加工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是世界经济特区向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时期。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后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硅谷”)是科技性经济特区的始祖。 2经济特区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参见教材第88页) 3. 相比较一般经济区域

31、,经济特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区域范围的划定性;政策的开放性与开放的有限性;经营活动的外向性;设区主旨的经济性;优惠条件的广泛性;投资机会的均等性;管理机构的高效性。 4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 答:主要是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经济特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增加外汇、财政收入,加快东道国落后地区的开发,带动特区邻近地区的经济繁荣。 5结合本章所提到的经济特区选址条件,谈谈我国选择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答:经济特区的地址可有下列几种选择:设在沿海港口城市,设在大型国际机

32、场附近,设在首都或大城市附近,内陆国家或地区设区的区位选择,设在环境优良的地区。1980年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正是考虑到深圳符合上述选址条件,濒临香港这个发达的世界级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 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五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1980年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第二次飞跃是在1984年我国决定在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福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使我国对外开放从开始时偏居东南沿海的四个点到连成了一条线。第三次飞跃是从沿海开放城市推进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

33、即漳州、泉州、厦门三角地带),而后于1987年把海南省划为全国最大的特区,然后又把开放的步伐沿江(长江)、沿路(陇海、兰新铁路)向广大内陆地区推进,在内陆许多省市开办许多开发区,使开放的形势由“线”向“面”发展。第四次飞跃是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内陆地边界向周围邻国开放,在许多边境口岸兴办各种开发区,如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霍尔果斯等。第五次飞跃是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某些比特区还要开放的特殊政策。 第六章 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 【习题要点解答】 1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世界石油生产和供应的地区分布、世界石油消费的分布各表现出什么特点? 答: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地区上

34、的两大弧形地带;中东、北非、中国东部沿海、美国中部及墨西哥湾西部等石油集中储藏区全部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0至南纬10;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原油产量主要来自中东、南北美洲、前苏联地区;OPEC原油产量约占40%,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约占60%;石油过分消费与非再生能源有限性矛盾加剧,加上石油地缘政治使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不稳定性加剧,危及石油供应安全。 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印成为世界石油消费新的增长点。 2简述世界石油出口地理和石油进口地理。 答:从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大

35、格局看,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中东、拉美、非洲是世界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其中仅西亚一个地区就占世界出口量的1/3。因此,石油贸易的大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输往发达国家的。 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存在严重的原油缺口,因此世界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这3个地区,传统上原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是北美,其次是亚太。但亚太地区1997年后的原油需求均超过北美,到2001年占了世界总进口量的1/4。 3我国的石油贸易现状是怎样的? 答: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国内能源消费的增长,并拉动石油需求不断提高。而受国内资源及开采条件的制约,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75%。石油消费与石油生产的不均衡

36、导致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大。我国原油进口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吨猛增至目前的1.23亿吨,年均增长280%。 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1.23亿吨,燃料油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我国进口原油约占世界原油进口总量的5.8%,居第三位,次于美国和日本。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以产油国计已有40个左右,同日本相比,进口来源相对较多。 相比之下,受国内原油供应不足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进一步下降。2004年出口549万吨,较上年减少264万吨,下降32.5%。原油主要出口地仍主要集中在韩国、印度尼西亚、朝鲜等周边国家和

37、地区。 4举例说明西方国家的石油贸易战略及储备制度?(略) 5简述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参见教材第120页) 6世界煤炭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是怎样的?(参见教材第121页) 7为什么说我国的煤炭进出口正改变着世界煤炭贸易格局? 答: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出口贸易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为世界经济所重视。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使我国的煤炭出口打破长期停滞在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水平,从20世纪最后两年开始大幅度增长。2000年时,我国只是世界第五大煤炭出口国,然而仅在1年之后,我国就一跃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此后,2003年达到创纪录

38、的9300多万吨,在世界煤炭贸易总量中占据了13%的比重。 我国出口煤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已是“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世界煤炭市场。我国的煤炭,特别是焦炭和焦煤的出口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影响力,2003年我国焦炭生产量为1.78亿吨,焦炭出口占国际市场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焦煤生产国和出口国。2004年,随着我国煤炭内需强劲拉动,煤炭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同时进口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国内对炼焦煤的需求强劲增长,使2004年我国成为炼焦煤净进口国,澳大利亚、蒙古,甚至遥远的加拿大都已成为我国炼焦煤的主要来源国。因此说我国的煤炭进出口正改变着世界煤炭贸易格局。 8简述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 答:铁矿石

39、在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中,是仅次于石油、煤炭的第三位大宗货物,也是交易量最大的非能源类矿产。目前投入于国际市场的数量有6亿吨以上。在世界铁矿石贸易中,澳大利亚和巴西这两大出口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两国各占将近30%的世界市场。世界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还有印度,出口量占世界铁矿石出口总量的8%,南非占世界4.4%的份额,以及瑞典、加拿大、毛里塔尼亚、智利和秘鲁。上述这9个铁矿石出口国的出口量占据世界总量的94左右。 世界铁矿石进口国主要为亚洲4个国家(地区)和欧洲4个国家,这8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0%左右。日本曾经一直是世界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

40、国。目前,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是世界铁矿石进口国中最大的四个国家,其每年铁矿石进口总量占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的60%以上。 总之,以铁矿石进出口的十大贸易国而论,出口国分散于世界各洲,以南美洲和大洋洲为最重要;而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和西欧地区。 9世界粮食和谷物贸易中有哪几个明显的地理结构特点? 答:世界谷物贸易的增长快于生产的增长;世界粮食净进口国的数目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谷物出口地域愈加集中,发达国家占据垄断地位;世界谷物贸易的主体商品是“三大主粮”。 10简述小麦、稻米、玉米的国际贸易结构。(参见教材第137页) 第七章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习题要点解答】 1为什么说世界

41、海上货物运输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答:对世界海上运输量的地区分布取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贸易水平、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因而这种分布不平衡是必然的。例如:2001年世界海上运输量的地区分布表现在亚洲国家占有最大的份额,为36.8%,主要为西亚的原油出口和东亚、东南亚的工业品出口;欧洲占总运量的25.5%,极大部分属欧盟内部的运输量;世界总运量的另外20.9%来自北美工业化国家和拉美、加勒比海的发展中国家,而其中原油、铁矿砂、煤炭和粮食构成该半球运量的2/3;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占世界总运量的9.4%和7.4%。 2为什么说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石油安全而言,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尤其特殊? 答

42、: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连接亚、非、欧、澳四大洲的重要海上通道,有两洋“战略走廊”之称。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石油安全而言,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尤其特殊,中国85左右的进口石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每年需进口4.5亿吨原油,都要途经1100公里的马六甲海峡。 3海上航线从不同的角度有哪些划分类别的方法? 答:海上航线按照船舶经营方式分定期航线和不定期航线;按照航程远近范围分远洋航线、近洋航线、沿海航线;按照航行的水域范围分太平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印度洋航线、北冰洋航线;适应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变化,还派生出了许多种海运航线的称谓及分类,如相对于传统的直达航线,有环球航线、钟摆航线之分;

43、相对于集装箱货运量的大小和航线跨越的海域,有干线和支线之分;相对于航线的主要走行方向,有东西航线和南北航线之分;相对于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之间的航运,有北南航线和南南航线之分等。 4海运航线如何命名? 答:海运航线的全称由起点名称加连接符加终点名称组成。起迄点名称可以是国家名称,也可以是港口名称。航线简称的命名有两种方式:如果起迄点均为国家名称,则采用起点和终点国名的第一位汉字加航线两字组成;如果起迄点均为港口名称或起迄点两点中有一点为港口名称,则取起迄点港口名称或国家名称的第一位汉字加航线两字组成。 5-8题参考教材自第147页起9简述一类口岸的概念。 答:一类口岸是指允许中国籍和外国籍人员

44、、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的海(河)、陆、空客货口岸(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一类口岸具体包括: (1)对外国籍船舶、飞机、车辆等交通工具开放的海、陆、空客货口岸; (2)只允许我国籍船舶、飞机、车辆出入国境的海、陆、空客货口岸; (3)允许外国籍船舶进出我国领海内的海面交货点。 10-12题参考教材第207-211页13什么是货邮运输量(吞吐量)和货邮周转量? 答:货邮运输量(吞吐量)和货邮周转量是航空货物运输的主要经济指标。货邮运输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输部门实际运送的货物吨数。货邮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输部门实际运送的货物吨数及其运输距离的乘积,以吨公里计。 14世界上著名的货运机场通常包括哪几个?(参见教材第220页) 15简述我国国际(空运)航线的分布特点。 答:我国国际航线的分布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国际航线是以北京为中心,通过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大连、昆明、厦门等航空口岸向东、西、南三面辐射。 (2)我国国际航线的主流呈东西向。向东连接日本、北美,向西连接了中东、欧洲,是北半球航空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的国际航线是亚太地区航空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