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680116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2、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3、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

4、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

5、)、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十、社 戏鲁迅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 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

6、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n惮 du踱 zho棹 gu归 xng省 hng行 bi辈 cun撺 du掇 f凫 cu撮 ji桕 j楫 wng旺 xi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8、.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

9、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10、”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

11、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 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1. 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

12、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 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 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 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

13、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

14、作业: 1、训练册 第三课时 一、 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 十一、端午日沈从文 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

15、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

16、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让学生分组,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

17、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18、: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

19、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

20、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21、 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新的过年方式 如:网络拜年、 电话拜年、 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

22、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

23、,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

24、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

25、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

26、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

27、,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请学生将注释自主整理在课本或笔记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 (7)、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4、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

28、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6、自主总结: (1)整理本词学习思路; (2)自主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研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 艾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2、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互评)。 3、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29、5、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三)、拓展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借月亮或其他景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即简要评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词; 2、训练册 3、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

30、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

31、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

32、,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

33、、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 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

34、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 自我反馈 (二)小结: 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 春朱自清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

35、课时 一、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

36、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

37、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

38、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

39、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

40、,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41、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 十五、三 峡郦道元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42、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 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 叠嶂(zhng) 曦(x)月 襄(xing)陵 沿溯(s) 素湍(tun) 绝巘(yn)

43、长啸(xio) 属(zh)引 哀转(zhu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