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494705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西江月【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起首两句直接描述时隔三年重游旧地的怀恋心境,一个又字,含万千感慨。 B.三、四句描写词人乘船过湖的情景,“东风多情,“杨柳有意,意境和谐美 好。C.世路句转入议论,暗寓词人仕途坎坷以至看透世事、厌弃尘俗的悲哀与忧 愤。D.本词上片重写景,表现重游旧地之悠然,下片重议论,主要表达怀才不遇的 激愤。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末尾两句。二、阅读下面这首

2、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 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翻开窗户, 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 乡愁。四、1. D2.意境营造上(或意象选择),沉郁悲壮:上阕阴沉凄凉的冬景,眼前一

3、片萧瑟和衰败 的鉴湖、兰亭,荒芜落寞的蓬莱阁,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情感表达上,深沉蕴藉:词人处境窘迫,四处飘零,但怀念故国,思念故园,心系家国, 全词极写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感情深沉。手法运用上,起伏顿挫: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 直抒胸臆,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手法多变,情感表达辗转。结构安排上,层层推进,回环往复:词的上阕,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回 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 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这样层层推进, 回环

4、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D.由虚而实错,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 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意境营造: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 登楼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 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

5、,仿佛要 下雪的样子,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 情。情感表达: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岁华晚三句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 自己不知不觉已步入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 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 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 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 痛。词人处境窘迫,心系家国,感情深沉。手法运用:上阕以写景为主,涉及国土沦亡,萧敝的冬景无处

6、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直抒 胸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一开始抒发对故 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 乡故都的刻骨思念。结构:“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土栖游的地方,而眼 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由写景转 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 刻骨思念,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然后语锋一转,再由今而 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

7、愁。层层推进, 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五、1. A2. (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上片 寓情于景,“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下片景中见 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2)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侧重于用典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在豪迈中倾诉哀愁之情。 无论是“君山云气”还是“阮湘草木”的景色,都让词人单独凝愁。而下片开头写壮阔之景,却 又转想到世间离愁,落脚点还是哀。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丛丛青草在洞庭湖边盛放错误,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

8、的时 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并不是说丛丛青草在洞庭湖边盛放。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寓情于景,“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 地点。“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 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 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 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一碧万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紧承 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9、素 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那么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 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可知“玉鉴琼 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卜.片景中见情,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 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 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 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可知此处“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 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借

10、登楼远望、吊占伤今。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 致。“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西 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 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徒倚栏干久”二句,从黄昏到月夜的时空转换, 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下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下片首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国 内险要的地方。“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 酸悲苦之情;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

11、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语悲切。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的感慨,而是从眼前 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引起敬吊之情。 “哀此写离忧”,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六、1. D2.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并希望获得重用与赏识。 秦词表达的是对过去游乐生活的怀念、政治失意的慨叹和羁旅思归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今衬昔错,应是“以昔衬今,“抒发昔盛今衰之感”错,应是以过去的热闹反衬今日的 凄凉、落寞”。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比拟不同诗歌

12、并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1)柳词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 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 形胜与繁华,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市歹三句,只抓住“珠矶”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 矶、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 极欲的一面。下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

13、 景,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口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 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赞美官员的政绩。(2)秦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 虽然风景不殊,却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倚楼之际,于苍茫暮色中,见昏鸦归巢,归 思转切。昔口俊游与今口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足 见功力之深厚。“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 贯结句思归之意。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

14、的饮宴,时间那么由白天到了夜晚, 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 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贝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 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 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 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七、1. D2.从时间顺序来看,首

15、联写太阳将出未出时,雾中山城的特有景色。从空间顺序来 看,由远及近。颔联写远景:雾消天晴,但云还未散去;颈联写近景,黄鹏语,紫燕一一 片春日生机景象。尾联从物写到人,写出家早耕完毕,呼儿吹笛骑牛回家之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 “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错误,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愉快欢乐的, 并没有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尾联是抒写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 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写之景的层次感。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

16、雨脚微意思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 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前一句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事还没有出,第 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 从空间顺序来看,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是写雾消天睛之景,夭忽然“作 晴,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而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 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这一联写的是远景;颈联 “烟村南北黄鹏语,麦城高低紫燕飞意思是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鹏哨鸣,麦城间看到紫燕在 上下翻飞,黄鹏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这是近景。从尾联来看,“谁似田家

17、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意思是“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 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这是写农家之乐,是写人的行为,而上文写的是黄鹏、 紫燕,这是由物写到人。八、1. C2. (1)欧词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比喻贴切,观察细致;“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 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反衬抒情主人公内 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和思念之情,情感蕴藉。(2)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 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

18、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错,选项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 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境界雄浑开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 应选C。2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 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 “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 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 逝,叹怨远人可怜

19、春半不还家。“口长正是春口迟,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 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3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赵词以“梅为意象, “商量”运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 作等,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 人的生活乐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九、1. D2. (1)选取典型意象。颔联上句写水,色彩碧绿,是春风所染;下句写山,色彩苍青,因 有落日斜晖。(2)虚实结合。“双鸥静”是实写,万马来是比喻,是虚写。(3)动静结合,动

20、静和谐。“春风碧水双鸥静”为静,万马来是群山峻岭给诗人意识中造 成的印象,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化静为动。(4)色彩丰富,碧水“向鸥”青山描绘了颍亭倚山带水的秀丽之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暗讽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分析错误。此处无收复河山之思,元好问为金末北方人,并非南 宋的臣民,暗讽南宋朝廷不收复失地也不合逻辑。应选D。1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颈联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中,碧水青山”是此联中的典型意象。“春风 碧水”写出了春风吹拂卜的湖水呈碧绿之色,而在落口斜晖的映照卜.山色呈现出暗青的颜色。 同时,此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春风碧水双鸥静”

21、是写眼前景色,是实写,突出的是其悠 闲自假设的样子;而“万马来那么是形容落日余晖中青山具有着万马奔腾的气势,是比喻,此处 是虚写。此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春风碧水双鸥静”描写的是静景,而青山本是静止的,作者运用 比喻,将其形容为万马来”,此处就赋予了静止的山峰以动态,化静为动。使两面具有动态 美和立体感,更突出颍亭视野开阔和景象的雄浑壮观。最后,这一联的描写色彩丰富,给读者以非常美好的感觉。如“碧水”白鸥青山”运用了三 种颜色,分别写出了眼前景物的特点,描绘了颍亭倚山带水的秀丽之景。此外,也可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上句“春风碧水双鸥静”是近景,下句“落日青山万马来” 是远景,远近结合,突出画

22、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十、1. A2.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 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 同时由景转为下句抒情而进一步的蓄势。解析.此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实写.梅花等景象错误,梅花”是想象的意象,属于虚写。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此题,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首先答出颈联的内容。“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写了黄昏 到来时,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的静寂又昏暗景象,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然后回

23、答其作用,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颈联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这景象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 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 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 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倘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 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 更加强烈具体了。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 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

24、想友人的情愫。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 老友,表达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2.孟浩然善于开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 分析诗人开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寒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戍楼:军营的城楼。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 在江南,塞上无梅。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

25、融,黄昏战士们牧马归来,天 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 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气氛;李诗那么借月 光营造了凄寒的气氛。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生,构成远的境界:李诗前二句写色, 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2.两首诗都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情,但相比而言,高诗抒情曲而妙,李诗抒情 直而白。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周密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

26、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 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注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王粲登楼:王 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乂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 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

27、沉重的心情。B. “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 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 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 诗消忧,外表意思是自我排遣,实那么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2.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张孝祥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 分辉,明河共影

28、,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 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 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假设满芳洲。注沉累:指屈原。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湘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 葬在九嶷山下。1.以下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奴娇过洞庭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29、。丛丛青草在洞 庭湖边盛放,临近中秋时节,万里无云,水波不兴,天高气爽,玉宇澄清。B.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一句,把“湖水比喻成“玉镜玉田,写出水的 澄澈。”三万顷与扁舟一叶比照,显出诗人豪迈气概。C.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 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 跌宕飞动。D.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 首叫虞舜句,抒发深沉的情怀。“杜假设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30、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湖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范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注释】元佑年间(1086年 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 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 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金谷、西园:即金谷园。金谷 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1 .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

31、柳永创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所写的城市是杭 州,秦观的这首词所写的城市是洛阳。B.上阕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 事沧桑、政局变化。C.兰苑二句,喑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感慨至深, 与上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大量运用比照手法, 以今衬昔,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2.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 括。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鹤语,麦堤高低紫燕飞。谁似

32、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况,“失字凸显雾之大,“雨脚微那么写细雨蒙蒙的场景。B.颔联运用拟人、比喻,赋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 爱。C.颈联写黄鹏语紫燕飞,并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农家欢乐图。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语意委婉,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 奈。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阮郎归赵彦端岁寒堂下两株梅,

33、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酷,酒醒杳满怀。1.以下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B. 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C.双燕归反衬诗人寂寞的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浑开阔。2.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情感方面的不同。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颍亭元好问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匆匆无酒杯。【注】颍亭,在登封颍水上游。

34、元好问避兵于此。元好问,金末北方文学 的代表人物,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先写眼前之景,颍水风涛壮阔,可回转天地,诗人单独游赏,悠闲沉着。B.颔联将视点转至青山绿水,以马喻山,可见其内心产生变化,激荡而不再平 静。C.“胜概,美丽的景色。颈联诉怀,古往今来,多少美景消沉,个人年华亦逝。D. “骚人,用屈原之典。动乱时局,暗讽南宋朝廷不思收复,诗人的忧伤无以 排遣。2.颔联写景历来备受称赏,请赏析其表达效果。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

35、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 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全诗通过实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大雁、江潮、瘴气、梅花等景象,旨在 写愁,表达贬谪之伤,全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B. “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以 情布景,以景衬情,将诗人内心的悲苦愁情表现得委婉含蓄而又深切感人。C.前两联用南飞雁和诗人形成比照。“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 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D.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6、江南何所有, 聊赠一枝春。尾联借此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2.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一、1. D2.描写寒光亭下湖水清碧如天,沙鸥展翅翱翔,动静结合,画面灵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寒光半所见自然美景,表现返归自然的的悠然心境。以景作结,含蓄味永,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得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卜.片重议论,主要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错误。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世路”两句, 写历经沧桑而冷淡世事的作者在自然美景中获得慰藉。寒光二句,描写天水相连的辽阔与 沙鸥飞起的灵动,词境因之扩大,表达作者的愉悦和恬淡

37、情,怀。因此下片有议论,也有写景; 有忧愤,更多的那么是忘却世事的快意。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从写景的角度: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水如天,寒光亭下的湖水一 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写的是沙鸥”,在这明 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态的画面。这一静一动、点面交 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从抒情角度:最后两句是写景,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 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 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

38、为全词意境旷远的结笔。二、1. A2.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发闲卧,开窗乘凉;荷花飘香,露滴清响;感慨良宵,梦见故 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错误,“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景象变化之间表现了诗人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应选A,.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内容情感的能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意思是:傍山的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 起。“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实际感觉,而且, “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诗人表现出了一种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 “散

39、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翻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 地方。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 出清脆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 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纳凉的快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意思是: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人是多么希望 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 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

40、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三、1. D2.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既是写 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 瓣,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落,进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 乡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错误,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 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 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

41、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 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可知前两句 实写,后两句虚写。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 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 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 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 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 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 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 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 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 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 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