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17058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 姓名 学号 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隐天蔽日(隐瞒)B

4、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湖心亭看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

5、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

6、一项是 ( ) D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C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答谢中书书1、选出说法有

7、误的一项( ) C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A五色交辉(辉:辉映) B晓雾将歇(歇:消散)C夕日欲颓(颓:萎靡、衰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8、同赞叹的啊)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C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在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观潮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A、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动人场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B、本文结构精当,语言精练,描写十分生动。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生动形象。C、第二段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D、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表现对江潮盛况的惊异。2、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9、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桃花源记 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

10、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3、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

11、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桃花源里

12、,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

13、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8.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爱莲说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爱莲说的

14、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不是( D )A文中,作者先举菊花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以爱菊闻名的陶渊明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B文中,作者举出牡丹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

15、来衬托自己。C文中“予独爱莲之”中“独”既和上文的“独”“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同予者何人”“众”等词语呼应。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相呼应。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陋室铭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

16、一项是()A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2、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

17、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大道之行也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C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

18、样)3、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核舟记1、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 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19、。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