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32448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教育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doc(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中国教育史【精品文档】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

2、、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11、“六艺”

3、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君子求诸己,小

4、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隐恶扬善。“不怨于,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都是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

5、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飞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13、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4、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等。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指中人这部分。15、孔子对君子的培养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6、孔子总结的

6、学习方法:(1)学思行结合: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即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即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过其行。”(2)启发诱导:“叩其两端”即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3)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行其私”都是了解学生个性的方法。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四科是培养四方面的人才。(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他主

7、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这样,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和荀况学派。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

8、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4、(1)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2)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其次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如何实现大丈夫的人格呢?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教学思想包括A“深造自得” 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B“盈科而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C“教亦多术

9、”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D“专心致志”(5)社会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所以“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6)孟子主张内发。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

10、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5、许行所代表的农家是战国时代为农民立言的一个学派,主张“并耕而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以劳动得食。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了著名阴阳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并提出大九洲说。说明了中国的统一是必然。6、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中庸主要论及以下问题:(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孝。”即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

11、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意思是人应不断追求诚的境界,充分发扬自身的善性,又由己及人而至天下。(2)中庸。在孔子的基础上作了阐发,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叫尊德性。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 ,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叫道问学。(4)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墨家。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墨家。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故有

12、北方圣贤人之称。这与儒家是相反的。墨家团体有首领,称为钜子。(1)关于教育作用: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说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教育目的: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3)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包括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自然

13、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和光学等其中光学是最出色的部分。)文史教育、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认为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的标准,即所谓的言必立仪,于是提出应当懂得把握三条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第二表“有原之者”第三表“有用之者”。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4)教育方法:主动(虽不扣必鸣)、创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就是效果,讲效果就是讲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14、9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10、荀子(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性伪之分”指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即所谓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伪是后天的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性伪之合”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性伪合而天下治。意思是性和伪是素材和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没有加工。“化性起伪”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意思就是只要有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他自己的呢?(2)关于教育目的。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15、为圣人。即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选材的标准:国宝也(言行俱佳)、国器也(长于言而拙于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所以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3)教育内容。“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人自身。因此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的经典。荀况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如:故书者,政事之纪,诗中声之所止,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在诸经中荀况重视礼(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

16、必困。”闻之,是学习的起点。在他看来,人的学习开始于“天官之当簿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但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知之”荀况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学习要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何做到知之呢?其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等。其二“虚壹而静”虚的意思是不能让己获得的知识成为成见;壹的意思是专注于物不为他物而干扰。如果能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状态。但“大清明”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行”。“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他说:“

17、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在诸子百家中,荀子最为倡导尊师的。主张“师云亦云”。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言而不称师,谓之叛;教而不称师,谓之背;背叛之人,明群不纳,朝士大夫遇不与言。”即背叛老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要唾弃他。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

18、加以阐发。(6)总之:“六经”传人;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闻见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荀;素丝说.11、早期法家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为代表。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最为激进的思想代表。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商鞅的出现意味着法家的成熟。后期法家以韩非与李斯为代表。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代表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显学法家是绝对的性恶论。12、在稷下诸子中,道家人数最多,势力最大,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不言之教”。 提出怀疑的学习方法。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与孟轲同时或稍晚。13、学记:(1)学制与

19、学年:学制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关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第一年“视离经辨志”考查阅读能力方面能否分析章句,思想品德方面是否确立高尚的志向。第三年“视敬业乐群”考查对学业的态度是否专心致志和与同学相处能否团结友爱。第五年“视博习亲师”考查学识的广博程度和对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视论学取友”考查学术见解和交游择友。合格者为小成。第九年要求“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考查学术上的融会贯通和志向上的坚定不移。

20、合格者为大成。 秦汉时期的教育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3、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汉武帝立“五经博士” 4、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它是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5、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6、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

21、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7、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是“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此之谓圣化,吾取之。”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吾取之是表示对贾谊

22、思想的认可。8、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9、王充:(1)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几个与董仲舒对立的观点:一“天道自然“即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二“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元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三“人死神灭”总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王充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2)人性与教育。他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正性、随性和遭性。“正者,禀五常之性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王充把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随

23、者,随父母之性也”即受父母影响。“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即外界环境可以改变五常的比例。关于教育的作用:“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所谓仁义之力便是指道德和知识的力量,它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3)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他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分别是: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儒生(能精通儒家经书的一种人)、通人(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博览古今但不能掇以论说)、文人(能融会贯通将书本和政治结合起来,能成为称职的行政人才的人)、鸿儒(最高一级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4)论学习。一是学知与闻见。二是思考与求是。三是问难与距师

24、。“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要打破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 10、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独尊儒术。(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1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德教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4)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生之自

25、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人性就是人天生的素质。人性与善的关系: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他比如“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因此,性有善端,心有善质。这里的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理。(5)教育内容。“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他主张六艺。在这六艺中董仲舒特别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并不强调学习自然科学(6)教学方法。一是强勉努力。“强勉学问,则 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二是专心致志。“目不能二视,耳不能 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 一手画圆 ,莫能成

26、”。三是精思要旨。“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指”即要旨,原则 的意思。要从微言之中把握大义,需要学者精心深入思考。12、贾谊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意思是国家的安危和君主的荣辱,全在于统治者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与民相安无事。贾谊进一步强调任贤,敬士,这对后来董仲舒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论胎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婚配对象的选择,强调遗传与品德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凤凰生而有仁义之 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 其母“二是给胎儿提供

27、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3)论早期教育。“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即儿童有什么样的接受能力,就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教育。”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即应当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4)论品德修养。其一,明确品善之体。品善之体是指具体的道德概念。其二,积小成大,防微杜渐。“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焰焰不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其三,重视环境的影响。(5)论教学方法。“ 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败,其伤必至。故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

28、“教育要紧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教学内容过少过浅则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过博过深,学生无法接受,则对容易养成一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绪。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既要主动对学生进行产道德和知识教育,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傅玄(1)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傅玄从人性与治国安邦两方面来论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不赞成性善论也不赞成性恶论。认为既有善的因素“好善尚德之性”又有恶的因素“贪荣重利之性”。他以水性比喻人性,认为后天对人性的影响,犹如容器决定水的形状。“他说:“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澄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日长日消过程。他以猛虎可

29、以威而服,笨鹿可以教而使等为例。同时为防止教育过程发生偏差,确立一定的法度是必要的,只有以教育为主导,以法度为调节因素,教育才能达到所要求的目标。从治国安邦角度,教育的地位也很重要。他认为治国应该备有两手:一是赏, 二是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通过教育养成礼义之德。(2)论学校教育:振兴国家,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得力于学校。他列举了九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论哪种人才都必须崇德修行为先。而品德的养成要领先学校教育来达到。“宣德教者,莫明乎学”傅玄的教学内容在于复兴儒学。在老师聘用上只有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为急务才能振兴教育。(3)道德教育:认为人的华丽衣裳只能饰其

30、外表,高尚的德行则能修其心灵,内外兼备方为君子之德。就整个国家而言,他认为:“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在了解教育对象上要”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参三者而祥之,近少失矣“。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强调内省法。认为修心是修养的关键。他说:”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下,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即一个人只有从正心开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论士大夫教育。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A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

31、接关系,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如明通六经之旨义,涉猎百家之群书,纵然不能增益德行、孰厉风俗,至少可以作为一门艺业,得以自资。“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B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C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在德育方面,他认为实践仁义是德育的

32、最终目的。他说:“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于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颜之推本质上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因此,五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神圣的,认为五经是必读之典籍,广博之起点。 “艺”的教育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等。(2)论儿童教育。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颜之推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他说:“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

33、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当时儿童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颜之推认为,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让儿童堕为罪犯,而主要是教育不得法。他们着重停留在口头的训斥,却舍不得施以肉体的严惩,以上其反省悔过。他认为父母应当严肃地对待儿童教育,树立威严,严加督训,“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笞,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他甚至认为“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总之,只有严格的教育,子女才能成器。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

34、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儿童教育内容除语言外,还应注意道德的教育,它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3)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他要求学习者必须端正学习动机,一切学习都应为了使自己的德行完善和能实行儒道以利于世。主张虚心务实、博学广师,不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在学习方法方面,颜之推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主张。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

35、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隋唐时期的教育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5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6、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

36、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7、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8、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

37、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性是善的,以仁德为主,七情的表现也能动而处其中;中品的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七情的表现或有所甚或有所亡,处于过分和不足的两极振荡中;下品的性是恶的,违背了仁德,七情的表现是直情而行,不加控制。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2)“学所以为道”的

38、教育目的。“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韩愈认为先王之教就是仁义道德。仁义道德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3)师说论师A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B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

39、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C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

40、先要对“道”有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然而,韩愈要求教师要信守的是儒家之道,这是不足为训的。D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以“道”和“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师生关系有创见的三个论点:第一,“弟子不必不如师”,第二,“师不必贤于弟子”,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即“相互为师”,也包括“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总之,韩愈的“师论”是相当开明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继承、发展,

41、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仍有借鉴意义。(4)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A勤勉善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B“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

42、要采取不同方法。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9、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柳宗元与韩愈是同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文以明道”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

43、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二人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上则有许多差异甚至对立,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情,并誉为“君子之交”的典范。柳宗元的著作收集在柳河东集中。(1)“顺天致性”的发展观.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而“不害其长”。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一般人种不好树,往往是因为“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

44、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他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就是明确方向,“志”就是坚定不移,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2)“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他在师友箴中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

45、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他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说:“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之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在这一时期,理学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特点。理学产生于北宋,完

46、成于南宋。北宋初胡瑗、孙夏和石介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至明朝,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后人称为陆王心学。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重要的派别。2.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47、(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主持的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崇宁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3.教育制度: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4.书院的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官学衰落,士人失学。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5.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1)宋初书院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在当时影响较大的书院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2)南宋书院南宋影响较大的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