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3825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

2、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

3、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

4、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

5、、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

6、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

7、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

8、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共 有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最大因数是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

9、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

10、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

11、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

12、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3、,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

14、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位上的数是9的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

15、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

16、: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

17、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

18、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每种车

19、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

20、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谁最高?身高多少? 谁最矮?身高多少? 身高

21、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

22、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

23、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24、(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

25、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

26、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

27、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根据质数的概

28、念逐个判断。 用筛选法排除。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

29、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

30、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

31、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

32、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

33、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

34、、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35、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

36、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

37、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

38、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

39、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