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十二章》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307402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4.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论语_十二章》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_论语_十二章》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论语_十二章》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论语_十二章》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课 程 目 标课 程 目 标导入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2、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作 者 简 介作 者 简 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作 者 简 介

3、作 者 简 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作 品 简 介作 品 简 介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整 体 感 知整 体 感 知正音:自省 xng 如乐何

4、yu 文质彬彬 bn譬p如未成一篑 ku八佾 y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居无求安, ,敏敏于事于事而而慎于言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可谓好学也已已。”(学而)(学而)敏:勤勉。而:表并列。而:表顺承。就: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孔子说:孔子说:“品德高尚的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勤勉,言谈谨慎,言谈谨慎,到到有有道的人那里去道的人那里去匡正匡正自己,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这是对这是对“什么是好学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

6、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述而) ) 子曰: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卫灵公) 子曰: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泰伯) 子曰: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7、议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里仁)(里仁)子曰子曰:“:“人人而而不仁不仁, ,如如礼礼何何? ?人而不仁人而不仁, ,如乐何如乐何?”?”(八佾)(八佾)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孔子说: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他怎样对待乐呢?”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8、。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仁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

9、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子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论语(论语泰泰伯伯) ) 子贡曰: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德。”(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 )子曰子曰:“:“朝朝闻道闻道

10、, ,夕死可矣。夕死可矣。”(里仁)(里仁)初 读 文 本初 读 文 本闻道:得知真相孔子说:孔子说:“早晨得知真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有遗憾。”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

11、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以及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子曰子曰:“:“君子君子喻喻于义于义, ,小人小人喻喻于利。于利。”(里仁)(里仁)喻:知晓、明白孔子说:孔子说: “君子明白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利。”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

12、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区别。 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子曰:子曰: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事不成。 子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子曰:“:“见见贤贤思思齐齐焉焉, ,见不贤而见不贤而内内自省也。自省也。”(里仁)(里仁)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说: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13、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样的缺点。”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见贤思齐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

14、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子曰:“:“质质胜胜文文则野则野, ,文胜质则文胜质则史史。文质。文质彬彬彬彬, ,然后君然后君子。子。”(雍也)(雍也)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孔子说:“质朴超过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研

15、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孔子这里说的“文文”,指合乎礼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质质”,指,指内在的仁内在的仁德德。只有具备只有具备“仁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礼”并表现出来,方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能成为“君子君子”。“文文”与与“质质”的关系,亦即的关系,亦即“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

16、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那么,那么,“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文质彬彬”,

17、既要,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君子。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士不可以不弘弘毅毅, ,任重任重而而道远。仁道远。仁以为以为己己任任, ,不亦重乎不亦重乎? ?死而后死而后已已, ,不亦远乎不亦远乎?”?”(泰伯)(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曾子说: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

18、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不也很遥远吗? ” ”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

19、为“宗圣”)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子曰子曰:“:“譬如譬如为为山山, ,未成一未成一篑篑, ,止止, ,吾止也。譬如吾止也。譬如平平地地, ,虽虽覆覆一篑一篑, ,进进, ,吾吾往往也。也。”(子罕)(子罕)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为:堆积。 未成一篑(ku):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平

20、: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持的。”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子曰子曰:“:“知知者不惑

21、者不惑, ,仁者不忧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勇者不惧。”(子罕)(子罕)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知:同“智”孔子说: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勇缺一不可。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

22、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樊迟问知,子曰: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知矣。矣。”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23、: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曰:曰:“不忧不惧,斯谓之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君子已乎?”子曰: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译文: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孔子说:“内心反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克己己复复礼为仁。礼为仁。一日一日克己复礼克己

24、复礼, ,天下天下归归仁焉。为仁仁焉。为仁由由己己, ,而而由由人乎哉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请问其目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非礼勿动。”颜颜渊曰渊曰:“:“回虽不敏回虽不敏, ,请请事事斯语矣。斯语矣。”(颜渊)(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依靠。目:细则,条目。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

25、下都会称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颜渊说:“请问克己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复礼的细则。”孔子说: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颜渊说:“我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

26、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有一言一言而可以终身而可以终身行行之者乎之者乎?”?”子曰子曰: : “其其恕恕乎乎! !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卫灵公)(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子贡问道:子贡问道:“

27、有一个字可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孔子说:说:“大概就是大概就是恕恕吧!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行加到别人身上。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子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子曰: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卫灵公篇公篇) ) 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人

28、,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恕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身奉行的,而“恕恕”就是就是“已所不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它在根本上与“仁仁”是相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仁”的实践的实践原则。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修己”。“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子曰子曰:“:“小子

29、何莫小子何莫学学夫夫诗诗? ?诗诗可以可以兴兴, ,可以可以观观, ,可以可以群群,可以,可以怨怨。迩迩之事父之事父, ,远之远之事事君。多识于鸟兽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草木之名。”(阳货)(阳货)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r):近。事:侍奉。子曰子曰:“:“小子何莫小子何莫学学夫夫诗诗? ?诗诗可以可以兴兴, ,可以可以观观, ,可以可以群群,可以,可以怨怨。迩迩之事父之事父, ,远之远之事事君。多识于鸟兽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草木之名。”(

30、阳货)(阳货)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孔子说: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诗呢?呢?诗诗可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

31、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

32、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诗经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 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事父、事君”

33、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但还应该

34、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 读

35、 文 本研 读 文 本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研 读 文 本研 读 文 本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道理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道理论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 (追求真理)道理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对

36、比、道理第七章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道理论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比喻论证第九章智、仁、勇(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道理论证第11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道理论证第12章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举例论证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论语十二章第1、4、6章 君子与小人第2、7、9、10论“仁”第3、8章论“道”的学习第5、11章修己与待人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

37、也。”吕思勉课 堂 总 结课 堂 总 结思 考 探 究思 考 探 究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8、。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思 考 探 究思 考 探 究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