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48366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裨将/裨益龃龉/咀嚼纰缪/未雨绸缪B慑服/嗫嚅跻身/侪辈对峙/有恃无恐C绚烂/驯服角色/角逐疏浚/怙恶不悛D憔悴/淬火贬谪/嫡系拜谒/残碑断碣答案B解析A项p/b,j,mi/mu。B项sh/ni,j/chi,zh/sh。C项xun/xn,ju,jn/qun。D项cu,zh/d,y/ji。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李白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和明丽的意象。

2、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薄欲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万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A变幻莫测B行云流水C喷薄欲出 D指顾之间答案C解析喷薄欲出:喷薄,有力地向上涌起的样子。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向上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气势。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可改为“喷涌而出”。A项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B项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D项指顾之间:指,用手指;顾,回头看。比喻时间十分短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942年,美国记者白修德冲破重重阻挠报道了河南省的大饥荒情况。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这个人

3、物从历史深处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B元代王振鹏的江山胜揽图描绘了仲春季节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而且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C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就难以改变生活作风问题成为反腐突破口和兴奋点,也就无法保证“艳照反腐”不误入歧途。D大国的兴衰根本而言源于内部的动力,其中,重要因素包括制度安排、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等,也包括外部的推力。答案A解析B项语序不正确,应将“不仅是”和“而且是”后的内容调换。C项成分残缺,“改变”缺宾语中心语“的现状”。D项不合逻辑,“外部的推力”不属于“内部的动力”。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4、最恰当的一组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_,_,_;_,_。_,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A BC D答案A解析紧承首句,是“鼎盛时期”的主要表现,同时又是的原因;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分号表并列,选“同时”;诗歌成熟化的表现,选;最后小结,选。故选A。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

5、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

6、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

7、”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不三月而愈。(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注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急治任旋里任:行李B医虽小道,攻之不精 攻:研究C病家多不能致 致:达到D令与之善者诱致之 善:交好答案C解析致:招来、招请。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答案D解析D项介词,把。A项介词,到/在。B项副词,于是、就/动词,是、原

8、来是。C项介词,替、给/表被动。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傅青主善医的一组是()(3分)果尔,奈何?王大喜,求方傅诊之,曰:“不死。”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服之,立止每以一二味取验A B C D答案B解析是傅青主对王尧病情的担心,是傅青主对太医诊断的肯定。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使用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

9、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答案C解析“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3分)译文:_(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4分)译文:_(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3分)译文:_答案(1)太医院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2)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

10、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 (3)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参考译文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人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到太医院某医生那里就诊,那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你应尽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打点行李准备回家。适逢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着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很吃惊,说:“

11、如果真是这样,怎么办?让我试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着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没有救活的道理,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十余枚,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看着,说:“你还活着吗?”王尧把傅青主治

12、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感慨地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原来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健壮青年使用的多枚旧毡笠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啊,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傅青主善于治病而不能忍受俗气,病家多不能招请他。不过他平时喜欢看花,有人就在有花木的寺院中安置病人,让跟傅青主交好的人引诱他到来。傅青主来了之后,一听到病人的呻吟,僧人当即说是寄

13、寓异乡的穷人,没有钱请医生,傅青主当即给病人诊治下药,随手就治好了。有一个妇人突然患肚子痛的疾病,痛得在地上翻来覆去。她丈夫请傅青主医治,傅青主就叫他拿一个破瓦罐,放在妇人睡榻前面,用圆木棒捣一千次,捣成粉末让妇人服下去,她的肚子立即不痛了。一个老人痰涌在喉咙中间,不能呼吸,他的家人准备了棺材等着收殓。傅青主诊断病情,说:“没有死。”让家人捣蒜汁来灌他,吐出几升痰就苏醒过来。凡是患腹泻的病人,遇到傅青主没有不被治好的。傅青主使用药物不按照药书,常常用一二味药就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为痨病所苦的病人,傅青主教他用胎息法调治,不到三个月病就好了。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霜天晓角人影窗

14、纱(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注从他:听任他。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3分)答:_答案(1)形象: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具体分析);“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

15、“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1)杜郎俊赏,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2)渔舟唱晚,_;雁阵惊寒,_。(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4)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答案(1)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4)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怎样理解文化的

16、“雅”和“俗”李德顺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

17、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

18、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至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

19、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

20、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

21、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答案BE解析B项“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E项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22、)(3分)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B昔日风雅至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答案C解析A项“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项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项因果推断不成立。14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1

23、)“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2)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3)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15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答:_答案(1)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具体化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2)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3)“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

24、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或:“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的,“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的。(或:“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学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一面墙的记忆青霉素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

25、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

26、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

27、情景历历在目。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她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

28、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

29、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16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答:_答案第一段通过

30、描写冬日的和暖,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17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答:_答案(1)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2)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比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18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6分)答:_答案小说结尾运用简练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

31、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文字看似平淡却蕴涵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学历越高求职越难全国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孙震据武汉晨报1月5日报道,近日武汉一名女硕士因求职碰壁,索性将简历上学历改为本科,“冒充”本科生求职,引发全社会对硕士生就业困境的关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从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敌本科生。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表明,

32、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86.6%,本科生为90.3%,专科生为94.1%,硕士生就业率比专科生低近8个百分点,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现象。这似乎在表明,学历文凭已不再是理想工作的“通行证”。对比2003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和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每年新招研究生人数从220 007人增长到517 200人,10年间扩张了1.35倍。就业紧张也随之而来。根据人社部最新劳动统计年鉴,2010年城镇失业人口中2529岁男性,本科学历的失业率为28.7%,硕士为53.3%;同一年龄区间的女性,本科学历的失业率为37.8%,硕士为57.1%。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有约l60万研究生

33、在校等待就业,每年毕业季就会新增50万硕士毕业生。但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合适岗位对口新增毕业生。研究生就业之所以出现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生扩招后,部分高校软件和硬件不相配套,培养质量没有跟上;二是研究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辛苦多读了几年书,都希望获得更好的职位薪水,宁肯待业在家也不愿“屈就”;三是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招用研究生既要支付高薪酬,又要担心他们“眼高手低”,权衡之下,显然本科生“性价比”更高。据参考消息报道,由于扩招严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科研能力差,“产学研”链条断裂,缺乏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导师”等问题,

34、致使部分研究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据新华网报道,目前高校或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是以教授和研究员为主体的,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给予的帮助有限,更无法提供训练平台。研究生在实际培养中,过分强调理论研究水平,出校门时空有一套见解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是,虽然培养了大量人才,却无视就业市场需要,高校和企业都消化不了,只能“贬值”。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如今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就业岗位提供者,但对研究生的吸引力有限。一方面,产业结构影响了企业用人方向;另一方面,较小的发展空间和不规范的用工标准,也让研究生顾虑颇多。辽宁省人社厅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辽宁省职业供求数据表明,

35、由于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熟练工要求较多,企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只是高职生的21%。由此可见,想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高校转变培养观念,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硕士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求职心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会从根本上缓解高水平人才的就业压力。“建议高校建立一个就业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我们的研究生扩招缺乏整体设计,招生没有和就业联系,没有和经济转型、社会发展联系。我们应该根据出口调整研究生招生,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反馈机制。在这方面,国外一些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值

36、得借鉴,比如,哈佛大学长期与校友保持联系,并进行系统、完善的跟踪调查,根据校友和市场的反馈,来调整学校的招生和培养,始终保持了就业和招生、专业设置的动态平衡。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眼前的就业尴尬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成功就业的一大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研究生要想更好就业,就要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调整职业期待值。由于学校课程已经全部修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小王,正准备搬出学校,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利用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创业。这个过程中,他对互联网行业的了解,也从理论模型转向了具体的技术层面。这让他对自己

37、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充足的信心。“即便最终不能创业成功,在探索中也能发现新的方向和兴趣点,好过躺在所谓金字招牌上,迎接毕业即失业的命运。”他说。(选自中国青年报)19第二、三段引用了大量统计数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1)通过引用数据,印证“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现象”。(2)为下文分析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的原因及分析对策提供依据。(3)引用大量权威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具体的情况,增加了可信度和说服力。20结合文本,说说当前研究生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5分)答:_答案(1)高校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要与研究生培养相配套,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高校需要转变培养观念,要

38、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3)高校需要建立就业数据库。(4)高校要帮助研究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适当调整职业期望值。21这篇调查报告有什么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1)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的原因,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的现象。(2)同时,提醒研究生要理性对待就业难。正确认识自己,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3)启示学校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方式。(4)提醒人们要重视研究生就业难的事实,多方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途径。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

39、高三生活。要求语意连贯,有一定的文采,所选词语必须出现在语段中,字数不少于50字。词语:泪水疲惫欢笑执着超越感伤关键词:_、_、_。正文:_答案(示例)关键词:疲惫执着超越正文:泪水和着汗水,星光伴着曙光。虽然埋首苦读,遨游题海,我身心疲惫,但我相信,执着的付出终会迎来金秋的硕果,实现人生的超越。高三,我将微笑着与你同行!23请以某诗人或词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书写得缠绵悱恻。答:_答案(示例)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多少人的牵挂书写得缠绵悱恻。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借希腊神话中日神、酒神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请以“就算人生是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将题目补充完整,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答案略。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