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13855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6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 行为主义学派 创始人:华生;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斯金纳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 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2.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

2、.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 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 人的本质是好的 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 认识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等 主要观点: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第三章 注意与意识状态】一、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

3、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等都会影响不随意注意。2. 个体自身的状态。个体的需要、兴趣、期望和情绪状态等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凡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期望发生的事情等均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容易对外界的新鲜

4、事物产生不随意注意,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同样的事物视而不见。另外,对某些食物怀有特殊情感也容易产生不随意注意,如一个男孩喜欢女孩这个女孩的细微变化都能引起他的不随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含义: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原因:第一,个体的注意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性。个体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就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第二,个体的兴趣。越是能吸引个体兴趣的事物,越能引起随意注意。第三,个体的经验。对不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在整个加工或操作过程中,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一直努力,将注意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上。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在开车过

5、程中就有意地集中注意处理车内外的各种信息。第四,个人的人格特质。对于那些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的人来说,更容易对当前任务产生随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含义:指有预先目的,但只需要非常少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引起随意后注意的主要条件是当前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即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努力。如,母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此时,织毛衣的注意就是随意后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范围(广度) 含义: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最早汉密尔顿的示范实验(撒石弹子)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越集中、越有规律,范围越大。

6、 2.任务的性质:任务少或简单,需要耗费的认识资源少,注意广度就会大一些,任务多或者复杂,需要耗费的认识资源多,注意广度就会小一些。3. 个体经验: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会影响广度。一般来说,个体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整,注意广度就越大。 (二)、注意稳定性(持续性) 含义: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钟表声、双关图) 注意的分散: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注意转移注意分散原因新任务、新目标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的持续性质积极、主动

7、消极、被动(三) 注意的分配性 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一边.一边.) 条件: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和自动化程度。 (只有一种活动不熟练)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完成,注意的分配困难;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较容易,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较难。)(四) 注意转移 定义: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 :1.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对原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如打电脑游戏的孩子做作业。但是对原活动的注意不够集中,那么就比较容易将注意转移到其它活动

8、上。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对象能够引起个体的兴趣,或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到转移就毕竟容易实现。如玩电脑游戏的孩子看动画片。3.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控能力:灵活性高的人比灵活性低的人更容易进行注意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4.信号提示:当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给明确的信号,就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从而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如教师讲到重点知识时,语气加重表示这是重点,学生就会迅速转移注意力。这种提示信号可以是物理刺激(铃声),也可以是他人的语言,甚至是自己的内部语言。【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一、 感觉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

9、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二、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1.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 感觉与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属性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无界限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界限的整体反映。(2) 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个感觉器官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联合反映活动。(3) 感觉的产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感觉没有经验也可以发生;而知觉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质制约外,还必须依赖于其他心理成分的参与

10、,如动机、需要、兴趣、思维等,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2. 感觉与知觉多联系 感觉反映的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事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密不可分,因此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1)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2) 感觉与知觉是联系在一起的很难分开。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值越高,绝对感受性越低。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

11、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就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就越低。四、 知觉的基本特征(一) 知觉的整体性: 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点子图)(局部联想到整体) 整体性的表现:1、感知熟悉对象时,可以根据个别部分或属性识别整体;对个别部分的知觉依赖于整体;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由于局部水平)2、感知不熟悉对象时,会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把对象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定律: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二)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含义:选择性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

12、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变化、新颖性等)2.主观条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目的任务、情绪状态)3.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互相转化、互相依赖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因素: 1.语言的作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2.活动任务的明确性,当有着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将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这时所知觉的对象就比较清晰和深刻。 3.知觉对象的态度。如果对

13、知觉对象持有消极态度,则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产生兴趣(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分为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感知觉规律对教学的启示:感知的强度律、感知的组合律感知的差异律、感知的理解律、感知的协同律、感知的活动律【第六章 记忆】一、 记忆的类型 1、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1)特点:有较大的容量,但保存时间短暂,约为0、5秒3秒(2)编码方式:按物理特性编码(主要有视觉和听觉)短时记忆(1) 特点:十几秒到

14、一分钟以内,且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2) 编码方式:以听觉方式为主,少量以视觉或语义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数日、数年,甚至终生(1) 储存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2) 编码方式: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图像:0.25秒1秒声像:13秒1分钟以内1分钟以上,数日、数年、直至终生保持量容量大,进入感官的信息有限,72个组块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按物理特性编码(主要有视觉、听觉)以听觉为主,少量以视觉或语义意义编码(表象和语义)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 内隐记忆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

15、忆。(强调信息提取的无意识性) 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强调信息提取的有意识性)3.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将记忆分为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 真实记忆: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错误记忆: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洛夫特斯和赞尼的研究发现,发问者仅采用“那个”或“一个”的不同表述都会对记忆产生强烈的影响作用。被试观看车祸回复录像,当问“你有没有看到那盏破碎的前灯?”但事实上影片中并没有破碎的前灯,当使用那盏时有18%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使用一盏,有7%报告他们看到了。二、 遗忘的规律与原因 遗忘的规律

16、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 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 然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用进废退 “日久而淡忘” 干扰说最流行的遗忘理论 。证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实验证明:系列中间的材料的记忆效果最差。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说的证据动机性遗忘说(压抑说)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线索依赖性遗忘由于缺乏线索而不能提取三、 记忆的策略 1.分散记忆 为什么分散记忆的效果好于集中记忆?集中高密度高强度的学习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情绪一定时间复习材料越多越不容易储存时间间隔太长也不好,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是现在最提倡的复习方法。 2.尝试回忆我们在进行识记,最常见的形式时进行第一遍记忆后

17、,再重复地记多几遍,或记了若干遍之后,掩卷而思,尝试回忆一下,看自己能记起多少。(重复识记(熟悉度)+长时记忆相结合)原因:研究表明,多次重复确实增强了对材料的熟悉度,但对于长时记忆保持作用却较有限;而尝试回忆测试自己的识记水平,却能够促进记忆的有效保持,因为长时回忆所包含的摄取过程对于有效记忆而言具有超乎常识的重要作用。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四、如何组织复习(一)及时复习:遗忘先快后慢。(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记忆优于集中记忆)(三)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提取促进记忆)(四)复习多样化:不会疲劳,多种感官参与(五)活动有助于记忆(六)适当的过度学习150的过度学习效果最佳识记后的复习 【第

18、七章 思维与言语】一、思维的定义人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通过大量的例子把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概括事物的规律性。(苹果树、梨树均有有根、茎、叶、果推出果树都有)2.间接性:借助媒介物来加工、反映。由已知推及未知。(通过蜻蜓低飞知道天可能要下雨。)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伴随实际动作而展开的思维活动,数手指算数)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通过对其联想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什么是火车?火车很长,会冒烟)逻辑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公式的证明、科学的设想AB, BC, 则AC)(二)根据思维的

19、指向性不同,分为: 聚合思维(集中、求同、辐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如根据已知条件归纳出一种结论。 发散思维(分散、求异、辐射)衡量发散性思维质量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灵活性 )独特性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本质) (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分为: 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用现成的程序、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四)根据思维的逻辑性不同,分为:直觉思维 (非逻辑思维):对突然出现的新

20、问题、新事物、新现象,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特点是非逻辑性、直接领悟性。(突然)分析思维(逻辑思维):遵循逻辑规律,经过分析、推导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结论的思维四、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问题解决的特点1.情境性2.目标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二)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实践)【第八章 能力】一、能力的内涵 是个体的心理特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首先,能力是通过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加以体现的。其次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有别于气质、性格。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质量的心理因素,既包括现实的能力也包括潜在能力;而气质、

21、性格的作用则是间接的。最后,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是人脑对客观或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则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知识与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而说知识和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区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联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二、 能力的分类1. 根据适用范围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22、。以上能力的有机结合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指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节奏感;色彩鉴别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2. 根据发展趋势、影响因素:流体能力(取决于个体先天禀赋,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取决于后天学习,一生都在发展3.根据新颖程度: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4.根据表现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能力的理论(一) 、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能力由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组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

23、各成分的价值作用不同。(名称要记住)智力的具体成分主要有七种:1. 语言智力是指个体运用言语思维,使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作品深层内涵的能力。2. 逻辑-数学能力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 身体-运动智力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动作的技4. 空间智力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5. 音乐智力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6. 人际关系智力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7. 自我认识能力是指关于建立正确的自我知觉,并善于用其来计划和指导自己人生的能力。(二) 能力结构的新理论: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1985年

24、) 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他提出的智力结构是:1.1.智力的成分子理论。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2.智力的情境子理论。背景智力与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反映个体适应环境、选择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3.智力的经验子理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处理新任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举一反三、迁移)、 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可能性) 遗传因素(身体素质或叫天赋):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例如,先天盲人是没法成

25、为画家的;先天聋的人是没法成为音乐家的。 但素质不能命定能力的发展。关于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早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进行谱系调查的研究。现在利用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环境包括胎儿期、教育环境(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对他们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第九章 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个体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指向某一特定

26、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1. 激活功能:发动行动的作用2. 引导功能:行动的方向和目标3. 维持和调整功能:行为的坚持性三、动机的来源(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 人的某种行为,可能是生理的需求所诱发,也可能是外部的某种刺激所引起。动机的来源可能是内在,也可能是外在。即动机的来源可以是内部因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1.内部来源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2.外部来源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四、动机的分类1. 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饥饿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等) 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权

27、力动机等)2. 根据动机的来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五、 动机与行为(一)动机与行为的激发需要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心理倾向,而动机是在需要的 基础上产生的,引发并引导行为朝向某一目标。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需要并不直接指向行为,而动机直接指向行为(二) 动机与行为的结果动机与行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行为不同动机 同一动机不同行为。动机性质与行为结果的关系:复杂,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 (事与愿违,行为是重要的中间变量)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六、动机理论(一)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28、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外部,并将其归结为强化。 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频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如:奖赏、表扬、批评、评分、评等级、竞赛 )(二)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三) 归因理论(维纳、凯利)认为动机是与行为相联系的事件与结果之间暂时性联系的最好代表。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增加了稳定性

29、维度和可控性维度。)维度关系 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情境情绪:指人对认知对象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 情绪的理论1. 詹姆斯兰格理论(副现象说、外周情绪理论)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情绪来源于对躯体的反馈在某一件事引发躯体唤醒,并且个体对这种躯体唤醒进行觉察或解释时,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其中时间引发的躯体唤醒主要来自于职务神经系统的活动,因此他们的理论也被称为外周情绪理论。2.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强调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后来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3

30、.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和评估。(二) 情绪的表达1. 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语调表情(三)情绪的功能1.信号功能:情绪的信号功能表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态度通过情绪情感的表达传递给别人以影响他们。(交际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借助情绪的信号功能,识别他人的行为和心理。2.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3.适应功能:达尔文在人类的动物和表情一书中认为情绪是与人类和非人类结构与功能的其它方面一同进化而来。(适应生存)【第十章 人格】一、 人格的基本结构(一)气质依赖于先天生理基础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

31、与指向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1.气质类型及其特征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急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工作中常表现出积极热情,大胆敢干,但往往考虑欠周,固执己见,急于求成,容易因一时失败而沮丧。待人处事热情直爽,但易感情用事,往往过于直率,方式方法过于简单。 多血质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坚持性不强,缺乏耐力和毅力。工作中常表现出灵活机敏,善于适应新环境,工作效率高。但由于兴趣广泛,容易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粘液质安静稳重,善于克制自己,但反应往往缓慢,注意力难以转移。工作中常表现出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其不足是做事情不够灵活,因循守旧。待人处事态度

32、稳重,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但有时会显得冷淡、保守。抑郁质孤僻,情绪体验深刻,反应迟缓,但准确性高。工作中认真、细致、耐心,但往往因反应迟缓导致工作效率较低,适于从事细致持久的工作。待人处事容易敏感、孤僻、多疑。但感情细腻、持久,适于深交,易成为贴心朋友。2.气质与教育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二) 性格后天形成、与社会道德相联系的人格特征1. 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指对人、事、己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指在确定行动目标、对待困难以及控

33、制自己等方面表现出 来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情绪特征:指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 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理智特征:指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场独立型以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不易受外在因素影响 和干扰 场依存型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和干扰(三)自我使人格各成分协调一致的统合机构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其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从内容上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从形式上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三个子系统。二、人格的特点(一)社会性与生物性社会性:

34、指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中国人“保守”生物性:指人格的建构必须基于个体特定的遗传和生物基础,它必将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左额叶电活动较多的个体容易害羞。(二) 独特性和共同性独特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理面貌。贾宝玉乖张顽劣,林黛玉多愁善感。共同性:指某一文化、某一民族、某一阶层、某一群体的人所具有的相似人格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三) 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指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变性:生理成熟、环境变迁、阅历增长都会使人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三、 人格的发展理论(了解)(一) 早起决定

35、论1. 口唇期(从出生到18个月2. 肛门期(18个月到3岁)3. 性器期(3岁到5岁)4. 潜伏期(6岁左右至青春期)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二) 人格的终身发展观:埃里克森1. 婴儿期(0-1.5岁):信任对不信任2. 童年期(1.5-3岁):自主对羞愧和怀疑3. 学前期(3-5岁):主动对内疚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5. 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 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7. 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8. 成年晚期(65岁至死亡):自我整合对失望(三) 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 生物遗传因素2. 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依恋风格)3. 学校(教师的管理风格、公正性)4. 社会文化5. 自我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