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651377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看了电视连续剧步步惊心后,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当皇帝真好!当皇帝真的很好吗?有人模仿红楼梦作了一首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看来至尊皇帝也有至尊皇帝的烦恼,皇帝烦恼的是江山不稳,权力不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开创了中央集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那么秦亡以后政治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制的先河,那么秦亡以后政治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呢?演变的呢?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2、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史实。 中央集权发展:推恩令、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发展:推恩令、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演进: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演进:三省六部制。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1 1、汉朝、汉朝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汉书 诸侯王表诸侯王表

3、(1 1)背景:汉初)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王国势力膨胀。 (2 2)措施:)措施:汉景帝平定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将诸侯王,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汉武帝:颁布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还,(还设置刺设置刺 史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1、汉朝汉朝:(3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 集权得到加强。集权得到加强。趋势趋势加强加强安 史之 乱藩 镇藩 镇割 据割 据唐玄宗节度使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继继续

4、续发发展展趋 势趋 势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1 1、汉朝、汉朝: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2 2、唐朝:、唐朝: 在唐后期在唐后期150150年里河北年里河北三镇的三镇的5757个节度使中,真正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 4人。内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镇,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坏,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的局面。局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藩镇割据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实质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与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之争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

5、集权的发展(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1 1、汉朝:、汉朝: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2 2、唐朝:、唐朝: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削弱3 3、北宋:、北宋:太祖问:太祖问: “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宰相赵普普宰相赵普宰相赵普回答: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则天下自安矣。天下自安矣。”3 3、北宋

6、:、北宋:(2 2)措施)措施军事:军事:收兵权收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禁军行政行政:派派文官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通判负责负责监督监督财政:财政:由由中央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掌控地方赋税开支趋势趋势(3 3)影响)影响利利: :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加 强了中央集权强了中央集权弊弊: :造成造成“三冗三冗” “” “二积二积”后患后患(1)1)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1 1、汉朝:

7、、汉朝: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2 2、唐朝:、唐朝: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削弱3 3、北宋:、北宋:中央集权强化中央集权强化元朝疆域图元朝疆域图4 4、元朝:、元朝: (1)背景背景:疆域空前扩大:疆域空前扩大(2)措施:)措施:实行行省制度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省,长官地方设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由朝廷任命,行省之,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宣慰司进行管理进行管理(3)影响)影响对当时:对当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8、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 4、元朝、元朝:对后世:对后世:是中国是中国省制省制的开端的开端趋势趋势元元 代代 的的 行行 省省河北、河北、山东、山东、山西山西宣政院直辖地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地直辖地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演变特点西西汉汉唐唐朝朝北北宋宋元元朝朝探究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特点探究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特点汉初汉初郡国并行郡国并行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武帝颁布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解决王国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将兵权收归中央将兵权收归中央

9、, ,充实禁军充实禁军; ;派派文臣文臣做知州做知州, ,设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地方设行省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地方地方权力权力不断不断削弱削弱中央中央权力权力不断不断加强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解决皇权皇权与与相权相权矛盾矛盾)1、汉朝、汉朝:(1)(1)背景:汉初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威胁皇权(2)(2)措施:措施:中外朝中外朝制度制度汉武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

10、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皇皇 帝帝 有事上报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皇权与与相权相权的矛盾)的矛盾)1 1、汉朝:、汉朝: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三省体制(即尚书、中书、门下)(即尚书、中书、门下)3 3、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三 省省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决策)(决策)(执行)执行)(审议)(审议)六六 部部吏吏 户户 礼礼 兵兵 刑刑 工工影响:影响:(1 1)相权一分为三相

11、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削弱了相权,保证了,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君权的独尊。(2 2)是中国古代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皇权与与相权相权的矛盾)的矛盾)1 1、汉朝:、汉朝: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三省体制3、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4 4、北宋:、北宋:中书门下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枢密使枢密使 三司使三司使(行政权)(行政权)(军权)(军权)(财权)(财权)皇皇 帝帝(相权一分为三)(

12、相权一分为三)(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行使宰相权)(总揽大权)(总揽大权)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度支、盐铁、户部度支、盐铁、户部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皇权与与相权相权的矛盾)的矛盾)1 1、汉朝:、汉朝: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三省体制3 3、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4 4、北宋:、北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5 5、元朝:、元朝: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宣政院宣政院枢密院枢密院 (最高行政机关)(最高行政机关)(统宗教(统宗教管西藏管西藏)(最高军事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领六部领六部行宰相职权行宰相职权一省

13、一省 二院二院 探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特点探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特点阶段阶段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特点西汉西汉魏晋魏晋隋唐隋唐北宋北宋元朝元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形成中朝和外朝中朝和外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形成二府三司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形成、完善设中书省设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相权不

14、断不断削弱削弱皇权皇权不断不断加强加强学思之窗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说明些什么问题? 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皇权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皇权 受到种种限制。受到种种限制。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助于政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助于政 治清明、社会稳定。治清明、社会稳定。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解决人事任免人事任免的问题)的问题)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

15、出身寒微,高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才学渊博,能言能言善辩,善辩,高中榜眼。高中榜眼。陈生,儒生,为人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的孝子。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唐宋唐宋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善辩,高中榜眼。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陈生,儒生,为人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的孝子。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出身寒微,高

16、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善辩,高中榜眼。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陈生,儒生,为人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的孝子。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善辩,高中榜眼。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陈生,儒生,为人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的孝子。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

17、博,能言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善辩,高中榜眼。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唐宋唐宋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解决人事任免人事任免的问题)的问题)朝代朝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选官依据选官方式选官方式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察举制察举制 孝廉孝廉(品德)(品德)举荐举荐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门第门第评定授官评定授官科举制科举制才学才学考试考试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科举考试科举制科举制(1)创立)创立:隋文帝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采用分

18、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隋炀帝: 始设始设进士科进士科,科举制,科举制正式正式形成。形成。(2)完善:)完善:唐太宗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武则天: 增加取士人数,首创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武举和和殿试殿试 北宋北宋: 采用采用糊名法糊名法,防止作弊;,防止作弊;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改革科举。改革科举。积极:积极:消极:消极:后期八股取士,后期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考试内容脱离实际,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实用性学问,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阻碍了近

19、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文化因素因素。有利于有利于打破打破特权垄断、特权垄断、扩大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官吏人才来源、提高提高官员官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加强了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为历朝为历朝沿用沿用,影响深远。,影响深远。知识呈现知识呈现朝代朝代地方制度地方制度中央制度中央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汉汉郡国并行郡国并行(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 察举制察举制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朝三省体制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隋唐隋唐节度使和藩镇节度使和藩镇

20、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科举制宋宋文官担任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权、长官,财权、军权归中央军权归中央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使三司使三司使元元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中书省中书省小小 结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 1)相权相权日益削弱,日益削弱,皇权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加强。(2 2)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不断加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将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

21、的选官制度,将用用人权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总特征: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本课测评本课测评汉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设立三省六部,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2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初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揽大权。学习延伸学习延伸特点: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治制度的重要特征。君权和相权、中央

23、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始终。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和考核。利:利:有利于维护统一。有利于维护统一。有利于稳定。有利于稳定。有利于政府集中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济文化交流。弊:弊: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由。由。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收到压制和打击;使知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收到压制和打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