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2231212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8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第2讲 帝国时代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监察制度(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019年全国文综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

2、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藩镇类镇类型型数数 量量(个)(个)官官员员任免任免赋赋 税税 供供纳纳兵兵额额与功能与功能河朔型河朔型7藩藩镇镇自擅自擅不上供不上供拥拥重重兵兵以以自自立立中原型中原型8朝廷任命朝廷任命少上供少上供驻驻重重兵兵防防骄骄藩藩边边疆型疆型17朝廷任命朝

3、廷任命少上供少上供驻驻重重兵兵守守边边疆疆东东南型南型9朝廷任命朝廷任命上供上供驻驻兵兵少少防防盗盗贼贼(2018年全国文综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5(2018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任官情况宰相人

4、数宰相人数北宋(北宋(7171)南宋(南宋(6262)高级官员高级官员20208 8中级官员中级官员15151010低级官员低级官员12128 8无官职记录无官职记录24243636(2017新课标全国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皇帝纪纪年年公元公元纪纪年年郡郡级级政区政区汉汉高帝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前195年年15郡郡汉汉文帝十六年文帝十六年前前164年年24郡郡汉汉景帝中六年景帝中六年前前144年年68郡、国郡、国汉汉武帝元封五武帝元封五年年前前106

5、年年108郡、国郡、国(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016年全国文综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最新考纲最新考纲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备考分析备考分析从汉到元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演变

6、的演变1.20191.2019全国卷全国卷,2525:汉武帝: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购皮币参加献礼的做时要求诸侯王购皮币参加献礼的做法来考查法来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20182.2018全国卷全国卷,2626:从北宋募:从北宋募兵制考查兵制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20183.2018全国卷全国卷,2525:从:从“安史安史之乱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考查况表考查唐代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4.20184.2018全国卷全国卷,2626:从武则天:从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考

7、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的压制和控制5.20185.2018全国卷全国卷,2525:从宋代宰:从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考查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考查宋代科举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制的发展1.高频考点: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材空白点:两汉外戚与宦官干政、汉承秦制、史官制度。从汉从汉到元到元政治政治制度制度的演的演变变6.2017全国卷全国卷,25:从西汉郡级:从西汉郡级数量的增加考查数量的增加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7.2017全国卷全国卷,25:从魏晋以后:从魏晋以后的官修史书考查的官修史书考查史书

8、的政治性史书的政治性8.2017全国卷全国卷,27:从不同史书:从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叙考查对同一事件的记叙考查史料的甄别史料的甄别9.2016全国卷全国卷,26:从宋代重史:从宋代重史传统考查对传统考查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影响10.2016全国卷全国卷,25:从西汉成功: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考查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考查汉承秦制汉承秦制11.2016全国卷全国卷,25:从选官制度:从选官制度的变化考查的变化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3.备考策略:(1)在掌握各朝政治制度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化的规律性。(2)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中央中枢权力机构、地方行

9、政机构、选官、监察等角度全面掌握各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1 1、汉朝汉朝趋势趋势趋势趋势加强加强2 2、唐朝、唐朝趋势趋势趋势趋势削弱削弱3 3、北宋北宋趋势趋势趋势趋势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4 4、元朝元朝趋势趋势趋势趋势完善并发展完善并发展演变特点:演变特点: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从材料看汉初实行了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汉初为从材料看汉初实行了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汉初为什么对秦的郡县制作出调整?根据材料二,你对这一制度安排是否什么对秦的郡县制作出调整?根据材料二,你对这一制度安排是否有所顾虑?试举例说明。有所顾

10、虑?试举例说明。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拱卫皇室,巩固刘家天下。顾虑:王国势力过大,给中央构成危胁。例证: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材料二: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诸侯“自置吏”与“得赋敛”两大特权。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一材料一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汉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1)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特点:“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两汉郡国并行、

11、推恩令汉武帝继“文景”之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重农抑商,货币官铸,盐铁专卖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25(2017新课标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

12、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25(2018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镇类型藩镇类型数量数量(个)(个)官员任免官员任免赋税供纳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兵额与功能河朔型河朔型7 7藩镇自擅藩镇自擅不上供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中原型8 8朝廷任命朝廷任命少

13、上供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边疆型1717朝廷任命朝廷任命少上供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东南型9 9朝廷任命朝廷任命上供上供驻兵少防盗贼驻兵少防盗贼探究二: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边镇兵边镇兵边镇兵边镇兵49494949万万万万中央军中央军中央军中央军9 9 9 9万万万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唐中期: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探究二: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太祖问: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其故

14、何也?”宰相赵普回答: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自安矣。”探究二:宋朝中央集权强化1、背景:2、措施兵:权:钱: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权宋朝建立,吸取藩镇割据教训探究二:宋朝中央集权强化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宋朝的分权措施有何利弊?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材料1:

15、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材料2: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认识: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地方无权,人浮于事。2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

16、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探究三:元朝中央集权的巩固蒙古帝国图蒙古帝国图元与北宋元与北宋元与北宋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疆域比较图疆域比较图疆域比较图 疆域问题?民族问题?前车之鉴?行省制元代设立的辖区辽阔,权力较大的 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 百官志七原因探索:元代为何独创行省制?元朝疆域辽阔,行省辖区广阔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授权地方行省,才能巩固统治探究三:元朝中央集权的巩固行省制度行省制是否威胁中央?史料: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重大民政事

17、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结论: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汉西汉前前202年年-9年年魏晋魏晋220-589年年唐朝唐朝618-907年年宋朝宋朝960-1127年年元朝元朝1271-1368年年郡国并行 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守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中央央逐逐渐渐战战胜胜地地方方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

18、严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唐宋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面积大小一致、面积达至平均、比较均匀)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从汉到唐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经济得以开发)信息:汉代

19、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更注重地理环境、地形)总结:这些变化反映了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强对南方的管辖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秦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进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府两院”两汉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尚书台权力扩大秦三公九卿制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丞相位高权重,国家大政要

20、先听丞相意见威胁皇权探究四:汉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姓名姓名离任原因离任原因任职时间任职时间窦婴窦婴免职免职年月年月许昌许昌免职免职年月年月田田蚡蚡去世去世年月年月薛泽薛泽免职免职年月年月公孙弘公孙弘去世去世年月年月李蔡李蔡畏罪自杀畏罪自杀年年严青翟严青翟畏罪自杀畏罪自杀年月年月赵周赵周下狱死下狱死年月年月石庆石庆去世去世年月年月公孙贺公孙贺下狱死下狱死年月年月刘屈髦刘屈髦田千秋田千秋下狱腰斩下狱腰斩昭帝时死昭帝时死年年年年探究四:探究四:汉朝的内外朝(中外朝)制度汉朝的内外朝(中外朝)制度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特点:内朝为决策机构,外朝为执行机构相权一分为二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探究五

2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政府为弘扬传播佛教文化,计划派遣一批僧人去印度求取佛经,请问这项计划从酝酿到实施的过程该怎样?(方法提示:运用三省六部制的知识作答)特点:相权三分;执掌分明;集思广益;(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创新,影响深远。试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22、影响: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相权分散,皇权加强;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被历代所沿用。节制君权26(2018新课标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探究六:宋朝的分权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

23、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解析解析】材料中的材料中的“枢密院枢密院”等词句表明材料所处的朝代为宋朝,等词句表明材料所处的朝代为宋朝,宋朝时中央政府实行宋朝时中央政府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掌握军政权,其中枢密院掌握军政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三司掌握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三司掌握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材料里的材料里的 “宰相李昉等不知宰相李昉等不知而中书不预闻而中书不预闻”等句反映了相等句反映了相权有限,权力较弱。权有限,权力较弱。中书省中书省皇帝皇帝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七:元朝实行中书省 西汉西汉前前202年年

24、-9年年魏晋魏晋220-589年年唐朝唐朝618-907年年宋朝宋朝960-1127年年元朝元朝1271-1368年年郡国并行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恩令 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三省体制三省体制节度使节度使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收兵权于中央;收兵权于中央;文官管理地方,文官管理地方,通判监督;通判监督;限制地方赋税收入限制地方赋税收入中书门下行使相权;中书门下行使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三司使分割相权;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书省长官行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使宰相权中中央央逐逐渐渐战战

25、胜胜地地方方君君权权逐逐渐渐战战胜胜相相权权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表格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016年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辨析选项:“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说明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 A项正确。三、历代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历代选官、用官制度历代选官、用

26、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汉察举、征辟制夏商西周世官制1、世官制、世官制(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按血缘和门第做官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汉代士人仕途:察举:朝廷定立科目(孝廉、贤良方正等),地方长官按标准推荐。后逐渐增加考试内容。征辟:征指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指公卿或州郡长官聘为掾属,均不具强制力。门生: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称弟子,转相传授者称门生。大官僚门下投靠称门生者,或多达数千人。2 2、察举制(汉朝)推荐才德高尚的人为官皇帝的

27、烦恼之选官取才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体现出封闭特征,具有主观色彩,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特点及衰落原因按照门第高低享受政治权力(重视出身);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政权相对封闭(士族垄断政权)衰落原因:庶族地主的兴起,要求政治上掌权;

28、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3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品评官评官、授官材料材料1 1: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当时优试策而已。”(1)结合材料1和书本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形成的标志。创立背景:创立背景:科举制形成标志:科举制形成标志: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隋炀帝设进士科4 4、科举制(隋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

29、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标准的客观性: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方式的公平性: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时间的延续性: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年废除。材料2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

30、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思考科举制相关问题。(2 2)分析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分析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积极:材料材料3:唐太宗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明代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则说则说:“八股之害,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

31、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社会整合功能:冲破士族垄断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转化,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之后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材料材料3:唐太宗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

32、家明代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则则说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重才轻品: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个人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学而优则仕”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称盛行时期 主要标准 选拔方式选拔方式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九品中正制中

33、正制科举制科举制汉 朝品德(孝、廉)魏晋南北朝门 第隋至清才 学举荐评定授官考 试发展规律:标准:选官权:选拔方式: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平客观从地方收归中央,渐趋制度化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但始终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是巩固、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25(2018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宰相人数北宋(北宋(7171)南宋(南宋(6262)高级官员高级官员

34、20208 8中级官员中级官员15151010低级官员低级官员12128 8无官职记录无官职记录2424363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知识链接 秦代: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在西汉: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

35、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每个州部设刺史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知识链接 唐代: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谏诤为任。宋代: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通判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中国古代监察制

36、度 知识链接 明代: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知识链接 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自两汉后,监察机构

37、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自成体系。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重奖重罚。以轻制重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

38、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1、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历朝历代监察组织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职责功能的变化,都是以加强皇权为原则,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2、监察机构和权力运用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在进行监察职能时,不受其他官员的制约,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强有力地保障了监察机构独立地行使监察权。3、监察活动越来越法制化。法规的制定,有利于监察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至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监察制度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整顿吏治

39、、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课时演练】4(2016.龙岩质检)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解析】刺史由代表中央监察各州,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东汉末年“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皇权专制受到挑战

40、,但无法推断出是否“前所未有”,故D项错误。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 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逐步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启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方法提示:从背景、过程等角度去思考)制度的制定要因时而生,因势而变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能力探究一:探究一:西汉

41、初年的分权与集权西汉初年的分权与集权汉初:汉初:郡国并行郡国并行地方割据地方割据汉景帝削藩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主父偃建议主父偃建议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削而稍弱矣。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明朝内阁和西方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西方内阁形成条件权利与地位影响封建经济发展和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产物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职权与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掌握行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资产阶级民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