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质证明教学教育学习知识重点.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乘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化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生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和目的: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等。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尔》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洛克--《教育漫画》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的。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杯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他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义务教育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使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与宗旨。立法依据:①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②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立法宗旨:①发展基础教育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2、关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龄3、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4、关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5、关于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遗传的概念: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的概念: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2、注意3、记忆4、思维5、感情6、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人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A、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B、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C、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学生在教育指导下学习③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敬业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A、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B、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C、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A、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B、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极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极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的概念: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的概念: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课程计划的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1、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3、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认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教学大纲的概念: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个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科学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是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4、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科书的概念: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体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除此以外,还有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上) 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与智商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A、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七章 教学(下) 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运用)3、巩固性原则(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烦)5、因材施教原则(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是学生特点4、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要求:1、讲授法(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想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4、演示法(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C、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5、练习法(A、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B、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 备课的意义: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计划C、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3、恰当的教学方法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学生学业的评价的概念: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1、考查2、考试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第八章 德育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小学德育的特点: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小学德育的构成:1、德育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的意义: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小学德育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思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的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4、德育方法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的概念: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利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先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教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体进步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 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班会的概念: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班级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含义: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A、报告和讲座B、各种集会C、各种比赛D、参观、访问、调查、旅行E、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A、学科小组B、技术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创造精神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定:制定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而不空泛,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