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小学教师资质证明专业考试汇总版(综合素质教学教育学习知识资料与能力).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53378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小学教师资质证明专业考试汇总版(综合素质教学教育学习知识资料与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8年度小学教师资质证明专业考试汇总版(综合素质教学教育学习知识资料与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度小学教师资质证明专业考试汇总版(综合素质教学教育学习知识资料与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度小学教师资质证明专业考试汇总版(综合素质教学教育学习知识资料与能力).doc(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l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l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l 构成要素: 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二、教育的属性l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l 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三、教育的起源学说l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3、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l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l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四、教育的发展l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l 中国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l 西方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

4、产女神。 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l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1、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3、 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

5、校教育进行传递。4、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l 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l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6、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概念l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l 特点: 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l 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l 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学

7、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l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l 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l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l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l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l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l

8、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l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教育性教学原则。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l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l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l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l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

9、,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l 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l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l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10、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 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二、教育与政治

11、经济制度的关系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

12、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l 学校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第四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l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l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

13、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l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1、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 制定者的教育理

14、想和价值观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l 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l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l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l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三、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

15、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 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2、 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

16、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3、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4、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5、 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第五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l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 前制

17、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3、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

18、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 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 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l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l 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l 壬子癸丑学制:南

19、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l 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l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l 课程的类型:固有属性不同: 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不同: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实施要求不同: 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选

20、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主体不同: 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呈现形式不同: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l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21、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l 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1、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

22、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2、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3、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

23、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l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 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l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简答:影响课

24、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l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l 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

25、智能理论(全面发展)。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l 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关注学生的

26、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l 新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

27、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

28、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 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1、 教学从“

29、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6、

30、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第七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l 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 直线型(最早) 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 矩阵型l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 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 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

31、育资源等。 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 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l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l 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第八节 教师专业发展l 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或榜样角色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研究者 朋友的角色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晚自习)和广延性(空间广延,去家访)。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价值)。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也是教育)和示范

32、性(为人师表)。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简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

33、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1、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3、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4、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

34、”“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简答(已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1、师德为先:热

35、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

36、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九节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简答(已考):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检阅要认真细致 ,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

37、献内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l 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观察法:有目的和计划,进行系统考察。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 教育实验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个案法 历史法 比较法简答: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l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学术论文简答(已考):教育调查报

38、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第二章 学生指导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一、注意l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l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l 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l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多为被动的消极干扰。简答: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任何动物都有。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

39、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简答:注意的品质1、 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3、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4、 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多为主动的积极促进。二、感觉l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又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身体内部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l 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0、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关系: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l 感受性变化规律: 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

41、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三、知觉l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包括形状、大小、方位和深度。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物体空间移动,分为真动知觉(实际的空间位移)和似动知觉(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四种主要形式。简答(已考):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2、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四、记忆l 记忆的类型:记忆内容不同: 形象记忆:事物具体形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动作记忆: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时间长短不同: 瞬间记忆(感觉记忆):1秒左右,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不超1分钟,5-9个组块。 长时记忆: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长时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

43、,静态。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动态。l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获得的过程。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第二环节,已获得后巩固。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最后消失。 干扰抑制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后摄抑制:后对前干扰。 动机说: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 提取失败说:提取时没有线索。 同化说: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代替低级,是积极地遗忘。简答:艾

44、宾浩斯遗忘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简答: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1、 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2、 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3、 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4、 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前面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45、简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简答(已考):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五、思维l 思维特征:间接性(媒介)、概括性(规律)l 思维的类型:发展水平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概括加工)。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思维的逻辑不同: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对答案作出的猜测。 分析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