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25961650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4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pdf(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全解析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2. 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2. 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

2、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3. 利用图表分析法、 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4.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 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

3、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2. 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人口数

4、量继续增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速扩大和发展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

5、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6、教学后记: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1.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3.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人口迁移是人类

7、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2.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 。2. 人口迁移流向 ( 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 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 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 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

8、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缚;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

9、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的地区当代性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 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

10、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 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1、19 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 年代末到 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 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教学后记: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目标 】1了解环

12、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

13、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

14、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教学后记: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

15、的关系3、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便于城市

16、扩大规模,有利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优点善的基础设施, 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于保护城市环境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

17、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 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

18、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 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随着城市不断扩展, 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淄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2 页名师

19、精编优秀教案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教学后记: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功能不同,联系城市地

20、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 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 20-50万人口小城市 20 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

21、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 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 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 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

22、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教学后记: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

23、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什么是城市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

24、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

25、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 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

26、0 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 (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

27、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教学后记: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 】(1) 、区位的含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解决方法:知识讲授、

28、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

29、区位因素, 因地因时制宜, 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30、,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 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 25 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

31、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 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 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劳动力

32、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项目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 - 草- 畜- 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

33、 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教学后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 】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

34、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 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

35、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

36、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食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 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 地势开阔平坦, 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37、第 14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经济因素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 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 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 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 世纪 50 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生产特

38、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区域化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

39、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布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区位条件水特条件优越地形以平原为主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

40、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教学后记: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41、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一、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 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发展措施:气候亚热带季

42、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二、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委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区位因素区位优势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

43、、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地域类型气候草场分布对象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乳畜业温和湿润人

44、工为主人口密集地区奶牛牛奶及奶制品高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天然为主地广人稀地区牛、羊肉、皮、毛较高外地为主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气候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水分年降水量小于 250 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合谷、湖畔、山麓地带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

45、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2、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

46、廷、澳大利亚、俄罗斯、 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 科技先进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农业成本高,耗能大大牧场放牧业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 交通运输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便利种植饲料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 中欧以及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场、饲料供应机械化水平高、轮

47、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动物疫病的防治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合理安排劳动力, 修建水利工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 】1.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3.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

48、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有关资料第 1 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物质生产部门。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型含义举例生产对象采掘工业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采煤工业、水电工业加工工业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产品性重工业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2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质轻工业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食品工业、服装工业2

49、、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3、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

50、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宝钢煤炭来源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安徽淮南、山西等地铁矿供应安山铁矿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消费市场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地位曾是我国规模最大、 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3、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