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刘璇.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4563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95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刘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刘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刘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 D C : 分类号 密级: 学号 : z 。 南昌大学 研究生 学位论文 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 -坛城(曼荼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 Build a symbiotic space Tibetan Buddhism -the mandala art forms of research 培养单位(院、系 ): 艺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罗坚教授 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 学科专业名称:美术学 论文答辩 FI期: 2016年 5月 31闩 刘璇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

2、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屮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手 写 ) 签 字 日 期 : 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月个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成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3、、 r编本学位论 文。 .同吋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和 中国优秀博硕 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 文发表,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 章程 规定享 受相关 权益。 (手写 ) : 雜 _ 导师签名(手写 ) 签 字 曰 期 年 f月 0 曰 签字闇 ; 年 r月 论文题目 淡偏 tel 桃比 - 知 )故 姓 名 学 -4 论文级 W 博士 硕 士 甘 “ 院 /系 /所 . 专业 E_mail 备注: 1 公开 保密(向校学位办申请获批准为 保密 _年 _月后公开) 万方数据 摘要 摘要

4、坛城(曼荼罗)是一个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的表现形 式,从瑞士精神学家荣格的理论方面出发来看,坛城(曼荼罗)是人类集体潜 意识的产物,古老的曼荼罗图像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共生的核心思想是 源于对东方哲学 唯识 思想的延伸,无论是大成佛教的 空 、中国道教的 道 还是印度哲学的非二元论等不同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都关注与现当代 的 共生 。现代物理学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世 界是一个整体。藏传佛教的观点则是:每一个存在物都包含着宇宙。而所谓的 坛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的世界,是佛教的混元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 想世界的具象模式。 20世纪 80年代末,著名

5、的日本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 章提出了共生思想,并作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理论得以实践。 共生 原本是 生态学的概念,在生 态学的领域体现为 共栖 。印度哲学的 绝对不二论 、 吠檀多学派的思想、龙树的唯识思想,以及大乘佛教中 空 的概念等东方哲 理,都是 共生理论 的原点。共生思想的重点来自东方哲学 唯识 ,唯识 思想是超越现代主义和二元论的共生思想的圣经,而佛教则是彻底摒弃二元论 的观念,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相互依赖,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坛城绘画的 圆形构图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个观念。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用 共生空间 观念来理解坛城艺术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思路。本文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 景,

6、站在共生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 图式,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 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的审美特色,观察和探讨曼荼罗 图式中的隐喻的共生空间。研宄视角定在由曼荼罗(坛城 ) 这个艺术形式中所 呈现的佛教 缘起 以及东方哲理中 共生思想 在哲学上的一种共鸣的体现。 从共生思想这个视角去探寻在曼荼罗艺术中图案、构图、色彩等各方面所呈现 的共生理念的部分,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关联。 关键词: 共生思想;藏传佛教;坛城 ( 曼荼罗 ); 集体无意识; III 万方数据 Abstract ABSTRACT Mandala is an ancient form whose pro

7、totype can be found in different culture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Swiss psychiatrist Carl Jung, the mandala is a product of huma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the ancient mandala image has been firstly done in the Old Stone 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ysics, there has a clear basic poi

8、nt: the world is a whole. Tibetan Buddhist point of view is: every existence contains the universe. The so-called mandala art is actually a micro world, which is the ideal representation mode of a polybasic cosmology, world view of Buddhism and Buddhist of the world. In the late 1980 s, the famous J

9、apanese architect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st Kisho Kurokawa proposed the “symbiosis idea” , and regarded it as the core of hi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Symbiosis “is the concept of ecology, which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living together in ecology. Hindu philosophys theory of “absolutely Advait

10、a “ , Vedanta school of thought, “the main object thought of dragon tree, and the concept of empty in the Mahayana Buddhism in east philosophy, is all the origins of the “symbiosis theory“. the focus of the “Symbiotic thought is from the “main object thought in east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bible th

11、at beyond the modernism and dualism of symbiotic thought, and Buddhism is completely abandon the idea of dualism, think that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midst of an eternal change, circles in the mandala painting expounds the idea very clearly. Therefore, from the Angle o

12、f philosophy, using the concept “space of symbiosis to understand the mandala art is a kind of thinking that is very reasonable. This article is Taking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as the background, and standing in the Angle of the symbiosis idea to analyzes the scheme of the mandala art, trying

13、 to combine new symbiotic thought, art 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aesthetic art forms to analysi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ndala schema, and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mandala schema of symbiosis of metaphor in space. The research focus on the resonance of the idea origin in Buddhism and

14、 symbiosis“ in Oriental philosophy which represented by the mandala art. It will explore the part of the “idea of symbiosis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art design, composition, and color and so on in mandala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tic thought. KeyWords: Mandala; symbiosis idea; Tibetan Budd

15、hism;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万方数据 目录 目录 第 1 章绪论 . 1 1.1课题研究背景 . 2 1.2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2 1.3课题研究方法 . 3 1.3.1文献研究法 . 3 1.3.2观察法 . 3 1.3.3对比分析法 . 4 1.3.4跨学科研究法 . 4 第 2章藏密坛城(曼荼罗)概况 . 5 2.1藏密坛城(曼荼罗)介绍 . 5 2.2藏密坛城的艺术 #征 . 6 2.3不同文化下的坛城艺术 . 6 2.4坛城艺术的心理研究 . 8 第 3章共生空间的提出与思考 . 9 3.1共生思想 . 9 3.2共生思想的衍生 . 10

16、3.3共生思想中的灰色空间 . 12 第 4章坛城构建的共生空间 . 13 4.1共生的象征 . 15 4.2异质文化的共生 . 15 4.2.1异质文化符号在坛城中的体现 . 16 4.3抽象与象征的共生 . 18 4.3.1坛城图式的抽象与象征 . 20 4.3.2坛城艺术的色彩象征 . 22 4.3.3抽象与象征的坛城 . 23 第 5章共生空间下坛城的心理研宄 . 25 5.1荣格心理学与坛城研究 . 24 5.2原型与坛城(没有内容的原型与含义丰富的坛城) . 25 5.3集体无意识与坛城象征 . 27 V 万方数据 _ 目录 _ 5.4坛城的心理构成共生空间 . 27 第 6章共生

17、空间对毕业创作的思考 . 29 第 7 章 结 论 与 廳 . 38 7.1结论 . 38 7.2课题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38 7.3课题研究的臟 . 39 7.4进 一 步研究方向 . 39 致谢 . 40 参考文献 . 41 VI 万方数据 第 1 章引言 第 1 章引言 坛城(曼荼罗)是一个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的表现形式, 从瑞士精神学家荣格的理论方面出发来看,坛城(曼荼罗)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 产物,古老的曼荼罗图像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共生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东 方哲学 唯识 思想的延伸,无论是大成佛教的 空 、中国道教的 道 还是 印度哲学的非二元论等不同的思想,最

18、终的落脚点都关注与现当代的 共生 。 在西方现当代社会起到主流巨大助力的二元论思想在以西欧中心理论和理 性主义支撑的现代社会后,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当下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 共生 是一个派生词,黑川纪章先生把佛教中的 共存 与生物学的 共 栖 相融合而产生。 共生 思想虽然以佛教的思想理论为根基,但是也不排斥 其他文化领域的思想 融合进入,这也是对 共生 这一理念的由内而外的诠释。 空间 -通常是根据象征、神话和仪式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并加以说明。本文讨 论的空间形式大体上来说是在平面绘制的空间,研宄的对象是曼荼罗艺术。而从 本文的题目来看,从 共生空间 一词中找到切入点,从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家黑

19、 川纪章先生终身的理论成就中吸取养分并引用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 本文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景,站在共生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图 式,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 的审美特色,观察和探讨曼荼罗图式中的 隐喻的共生空间。研宄视角定在由曼荼 罗(坛城 ) 这个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佛教 缘起 以及东方哲理中 共生思想 在哲学上的一种共鸣的体现。从共生思想这个视角去探寻在曼荼罗艺术中图案、 构图、色彩等各方面所呈现的共生理念的部分,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关 联。 当前国内对坛城艺术的研宄,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基于图构,从 艺术学或者心理学视角出发,比较

20、与其他方圆构图的差异;另一方面,从宗教入 手,在历史背景和宗教意义的大背景下,考虑坛城法脉因素,进行专类研宄。本 文比较偏向第一类的研宄方式,将从共生思想出 发,从这个观点落足于坛城艺术 的图像等方面做解析对比研宄。 本文研宄试图重新解读这个课题,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景,站在共生 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图式,提供欣赏坛城(曼荼罗)图式的另一种视角。 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的审 美特色,避开坛城的绘制技法和使用方式,深入观察和探讨曼荼罗图式中的暗喻 和隐藏的共生空间。 1 万方数据 1.1课题研究背景 第 1 章引言 藏传佛教坛城(曼荼罗)是一种

21、密教图案,起源于古印度,被看做是做圣洁、 最神秘、并且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藏密艺术。通常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具象 模式,即佛教世界观、宇宙观、佛家理想世界的具象,当从藏传佛教艺术的角度 来看时,就是不同种类的坛城式造型。 坛城(曼荼罗)的传播归功于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 ( carl-gustacluhg)。 1929 年,荣格发表了金花的秘密,以此为开端,荣格在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 了曼荼罗,并在 1955年发表了一篇长达三页的文章来向瑞士大众做出详细介绍, 因此使得坛城的概念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曼荼罗既是一种技术策略,是西方炼金 业中的基础,也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对病人的治

22、愈过程中。 多年以来,坛城艺术都是以传统的宗教美术形式存在而映入大众的眼帘, 1998年藏传佛教美术台湾大热以后,大众的目光也更多聚集在宗教美术表象形 式背后的艺术学方面。 1.2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理论意义: 就当前形势来说,坛城的研宄形势极为严峻。一方面,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 位置所造成;另一方面,坛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又融合了宗教 因素以及文化内涵,使得这一方面的研宄极少。现在我们所掌 握的资料只是一些 概括性的论述,包括起源、类别、内容、风格、宗教含义等,但对某一方面做出 详细介绍的资料几乎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希望藉由本篇论文的研宄在提 出共生思想这个视角的情况下对曼

23、荼罗的艺术特征进行整体深入的解析和研宄, 也是本人今后学术研宄方向的开端。 实践意义: 在论文进行研宄与撰写的期间,希望可以尝试将曼荼罗图形的构图形式、装 饰性、象征性以及例如彩砂坛城这个独特的艺术行为应用到个人的毕业创作中, 结合共生思想这个理念融入到个人毕业创作的理念之中,作为今后艺术创作方向 的起点。 1.3课题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宄将会基于理论与案例两部分同时进行,通过理论论述基本思路, 2 万方数据 _ 第 1 章引言 _ 再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的阐述,具体方法涉及文献研宄、观察法、对比分析以 及跨学科研宄等。 1.3.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宄法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以及研

24、宄,从而得出结 论或发现问题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相关文献涵盖一切具有历史和理论价值的资 料,形式不限,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文献研宄法包括课题假 设、研宄设计、文献搜集、资料整理以及文献综述,基于具体的研宄目标,能够 有效解决专门的问题,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首先需要整理出有关于共生思想的思路,把文献脉络整理出来;其次对藏传 佛教的文献进行筛选与整理,大致把坛城(曼荼罗)艺术的发展脉络整合;最后 需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反复综合性的整理,整合之前的研宄内容,得到最终的 系统性的文献资料。 1.3.2观察法 论文将从下列四个步骤具体实施观察法的操作。 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25、 调查关于藏传佛教坛城(曼荼罗)艺术的大致情况。从表现形式形成的历史 以及早期发展的表现方式和后期形式成熟以后的发展等来梳理藏传佛教坛城艺 术。 在此期间可采取访谈的方式去接触藏传佛教的学者,从多方面尽可能深入了 解坛城艺术。 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在观察的过程当中,目的和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不明确会导致观察的 范畴过于宽泛,使得最终的观察结果缺乏深度;而中心必须保证唯一,过多的中 心导致观察范围太广,使得最终结果偏离原定方向。因此,必须事先充分考虑坛 城艺术的独特性,据此明确研宄所需要的资料和限定条件,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 心。 3. 确定观察对象 首先需要确定整体的观察范畴; 二是

26、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 察的具体项目。 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是一份整合性的综合材料,建立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之上,即首先需 3 万方数据 _ 第 1 章引言 _ 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畴、资料,然后安排具体的观察过程,明确观察的 时间、次数等。 1.3.3对比分析法 研宄的对象落脚点在于坛城艺术的表现形式,坛城艺术里有平面坛城和立体 坛城等。在分析过程中就需要对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利用 解剖麻雀 的 方法,抓住研宄对象的典型特点,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 在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需要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原始资料的多少会 直接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个案的分析整理,认清彼此之间 的因果联系,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对比。 1.3.4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宄法,又称为 交叉研宄法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学科的理论 知识进行某一方面的深入研宄。所有问题在高度分化之中必定会高度综合,存在 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这就使得跨学科研宄法具有重要意 义。本 文的研宄内容除了涉及艺术学和建筑学相关理论外,还会设计到符号学、 心理学等的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去分析对比坛城艺术,并从不同的学科中引用不 同的理念,只要研宄的方向或者理念是相同的,很多跨学科碰撞出来的东西是具 有非常意义的启发作用的。 4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