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pdf

上传人:18****YZ 文档编号:245569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PDF 页数:304 大小:5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4页
亲,该文档总共3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学.pdf(30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 凸也 篇 第 论 第一章引言 。 2 一、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2 二、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 现状及任务2 三、 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和食物源性寄生虫病3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二、 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 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四、 寄生虫的分类系统8 第二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E关系 一、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0 二、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0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 5 。10 。12 一、 免疫应答类型12 二、 免疫应答的作用12 三、 寄生虫抗原12 四、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13 五、 免疫逃避14 六、 超敏反应15

2、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7 一、 带虫者、 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17 二、 多寄生现象17 三、 幼虫移行症17 四、 异位寄生18 17 18 目录 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9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20 、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20 四、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21 第七章现代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发展方向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八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丸章肘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31 第二节真他消化道阿米巴 一、 迪斯帕内阿米巴36 二、结肠内阿米巴36 三、晗门内阿米巴36 四、 微小内蜒阿米巴37 五、布氏嗜礁阿米巴37 六、 齿跟内阿米巴38 第三节

3、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第十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的 第二节锥虫 46 36 38 一、 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46 二、 枯氏锥虫47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48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51 第五节真他毛滴虫53 一、 人毛滴虫53 二、 口腔毛滴虫 53 三、 脆弱双核阿米巴 54 四、 蝶鲤滴虫54 。19 。22 。26 。31 。41 第章J包子虫。57 第一节症原虫57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69 第二节隐抱子虫74 第四节真他Ifi!.子虫77 一、 肉于包子虫77 二、 贝氏囊等于包球虫78 、 微子包子虫79 四、 人芽囊原虫81 五、 巴贝虫82 第十二章纤毛虫 结肠小

4、袋纤毛虫85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二章眼虫 第一节概论90 第二节华支辜吸虫93 第节布氏姜片吸虫98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100 第五节并殖服虫102 、 E氏并殖吸虫102 二、斯氏并蕴吸虫105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106 第七节真他人体寄生吸虫 117 一、 异形吸虫117 二、棘口吸虫119 、徐氏拟裸茎吸虫120 四、 后辜吸虫121 第十四章缘虫 第一节概论124 第二节曼氏迭宫缘虫129 第二节阔节裂头缘虫132 第四节链状带缘虫133 第五节肥胖带练虫137 第六节亚洲带缘虫139 第七节微小膜壳缘虫141 第八节缩小膜壳缘虫143 目录19 。85 。90 。124 2

5、0 日录 第九节细粒棘球缘虫145 第十节多房棘球缘虫148 第十一节犬复孔缘虫151 第十二节真他人体寄生缘虫152 一、 西里伯瑞列缘虫152 二、 克氏假裸头缘虫153 、 司氏伯特缘虫154 四、 巨颈带缘虫和泡状带练虫 五、 线中殖孔缘虫155 第十五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157 第二节似蚓阻线虫162 第节毛酋鞭形线虫164 第四节蠕形住肠结虫166 154 第五节十二指肠掏口结虫和美洲板口结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172 第七节旋毛形结虫175 第八节丝虫 178 、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179 二、旋盘尾线虫184 三、 罗阿罗阿线虫 185 第九节广州管圄线虫 186 第十节真

6、他人体寄生线虫189 一、 东方毛圆线虫 189 二、美丽筒线虫190 三、 结膜吸吮线虫 191 四、棘颗口线虫 192 五、 艾氏小杆线虫 193 六、 兽比翼线虫194 七、麦地那龙线虫195 八、 肾膨结线虫196 九、肝毛细线虫197 十、 异尖线虫198 。157 167 第十六章猪巨吻棘头虫。201 附:水蛙203 21 自录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十七章概论。206 一、 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206 二、 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206 、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206 四、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208 第十八章昆虫纲。210 第一节蚊210 第二节臼蛤216 第节蜡218

7、第四节蝴219 第五节蛇219 第六节蝇220 第七节蚤224 第八节虱226 第丸节臭虫228 第十节萤蝶229 第十一节毒隐翅虫231 第十九章蛛形纲。233 第一节啤233 一、硬蝉233 二、软蝉237 第二节革瞒 238 第三节恙瞒241 第四节蠕形瞒 244 第五节挤蜻246 第六节粉瞒248 第t节尘瞒250 附录 附录一主要寄生虫展寄生虫病一览表。254 附录二中国翼他少见寄生虫病简介。256 22 目录 附录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258 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 第一节病原学诊断技术261 第二节免疫学诊断技术270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273 第

8、四节组学技术 274 附录五常用抗寄生虫药物览表 附录六常用寄生虫学网站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 辈革 。261 。276 。280 。281 。282 。290 第 总 巳 篇 1 整整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 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 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 ( medical protozoology )、医学蠕虫学(medical

9、 helminthology )和医学节股动物学(medical缸 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 2 第 一章 召 一、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寄生虫病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有重要位置。 寄生虫的危害包括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和作为媒 介传播疾病,由此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培训研究特别规划署( UNDP/World BanWHO Special Program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10、 Diseases , TD R)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10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和登革 热外,其余7种都是寄生虫病,即症疾( malaria)、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淋巴丝虫病( lymphatic fil ariasis)、盘尾丝虫病( onchocerciasis)、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非洲锥虫病( African trypanosomiasis)和 美洲锥虫病( American trypanosomiasis )。 根据WH0(2015年)发布的资料,目前症疾仍流行于全球 108个国家,约32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2015年全球症疾病

11、例为2.12亿例,其中约90%病例发生在 非洲,东南亚地区占7%,东地中海区域占2%。全球症疾死亡人数42.9万人,其中非洲占92%,主要 死亡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 2分钟就有1名儿童死于该病。 症疾仍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 死亡的主要杀手,迄今仍居寄生虫病的死因谱之首。 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的78个国家,至少2. 18亿 人感染血吸虫病,其中一半以上是学龄期儿童。 全世界仍有54个国家约9.47亿人生活在受到淋巴 丝虫病威胁的地区,因患淋巴丝虫病而致残的人数高达4000万人。引起河盲症( river blindness)的盘 尾丝虫病主要流行在非洲的31个国家。 利什曼病至少在全球的97

12、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每年约有70 万100万新发病例和2万3万死亡病例。 在非洲和中、南美洲流行的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约 有数百万感染病例。此外,土源性肠道蠕虫感染也十分严重,尤其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农业地 区,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5亿人感染蛐虫、钩虫和鞭虫。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滞后,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远较发达国家严重。 即使在经 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流动、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HIV感染、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的应 用,寄生虫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阴道毛滴虫感染、粪类圆线虫病等 均受到关注。 而一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opportunisti

13、c parasite),如弓形虫、隐于包子虫等引起的感染已 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长期使用 免疫抑制剂,也导致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的感染率增高。 据WH0(2013年)的资料,全球每年有17.9万20.9万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病例,其中美国和欧洲发 达国家占了相当的比例。 此外,异尖线虫病、输入性症疾和锥虫病等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也常有 报道。 寄生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如劳动力的丧失、 工作效率的降低、额外的治疗费用及预防费用等。 例如,据估计非洲国家因症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近10年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 据WHO资料报道

14、,仅2015年用于资 助症疾防治的国际资金就高达29亿美元。 寄生虫病进一步加重了贫穷国家的负担,阻碍了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此外,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is),如棘球蝴病、肝吸虫病、猪囊尾蝴病、旋 毛虫病、隐抱子虫病等也常使畜牧业蒙受重大损失,阻碍畜牧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 现状及任务 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动物种群极为丰富,人们 第一章号画 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之社会和历史的因素,中国曾是寄生虫病种类较多且流行严重的国家 之一。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查,当时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

15、康的五大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是:症疾 年 发病人数为3000万人,血吸虫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黑热病患者为53万人,丝虫病患者为3000万 人,钩虫感染者达2亿多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在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方面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黑热病在1958年已基本消灭。 丝虫病于1994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并于2006年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了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标。 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在2010年实施了中国消除 症疾计划,目前本地发病人数显著减少,并呈逐渐下降趋势,正向2020年在中国实现消除症疾的目标 迈进。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在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防治基本达到传播控制或传

16、播阻断的标准, 目前已有70%以上的流行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血吸虫病的疫情己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传染源控制 措施已见成效,综合治理措施正稳步推进。据2014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的初步结果, 土源性肠道蠕虫病感染率大幅下降。 与2001-2004年的第二次全国流调结果相比,钩虫平均感染率 从6.12%下降为1.12%,蛐虫感染率从12.72%下降至0.90%,鞭虫感染率从4.64%下降至0.369奋。 尽管中国在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目前形势仍不容乐观。 如黑热病虽已 基本消灭达60年,但每年仍有新发病例。 丝虫病尽管己实现了阻断传播的目标,但传染源仍未能完 全根除,

17、加之传播媒介的存在,后期的监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随着中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近年 输入性症疾病例不断增加。2012年以来全 年境外输入性症疾病例占全国症疾报告病例的90%以上,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输入性传染源导致本地症疾传播的潜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血吸虫病的流行 区地形复杂,螺区分散,钉螺控制难度很大,加之多种动物保虫宿主的存在容易引起疫情复燃;同时, 气候变暖、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口流动以及输入性血吸虫病传播媒介的入侵风险,都为血吸虫病的监测 和防治增添了新的难度。 中国人口众多,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土源性肠道寄生虫,例如蛐虫、 钩虫等的感染人数基数较大。 一些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

18、病、猪囊尾蝴病、棘球蝴病等在中国西 南、西北地区也是常见和多发病种。 尤其是棘球蝴病已成为流行区人民因病返贫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随着市场开放和一些不良饮食习惯的存在,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的种类和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华支辜吸虫在广东、广西、吉林和黑龙江等 省仍有流行,部分地区感染严重。 艾滋病的流行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弓形虫和隐抱子虫等机会 性致病寄生虫的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 此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输入性境外寄生虫病, 如卵形症疾、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锥虫病、异尖线虫病

19、和皮肤利什曼病等在中 国也时有报道。2013年习近 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的 倡议。 “一带一路” 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覆盖约44亿人口。 在 “一带一路” 沿线的一些国家有不同的寄生虫病流行,随着国际经贸合作增加、人口互通和出入境 旅游等,输入性寄生虫疾病谱将发生变化,一些病原体在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传播速度也会加快, 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会更加广泛,这些都增加了国家对寄生虫病的监控和防治难度。 因此,在今后相 当长的时间内,寄生虫病在中国的流行仍会非常严重,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三、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

20、、 人善共患寄生虫病和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新现寄生虫病( neo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知的寄生虫病,而再现寄生虫病 ( re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是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 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这些新现和再现的寄生虫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对此毫无警惕 和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及措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它不仅会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 胁,而且可能给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新现寄生虫病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对此类寄生虫病或综合征已被认识,但未被确认或

21、病原体尚 未被确认,如铁线虫等;第二类,此类寄生虫病已在人间存在,但病原体被重新鉴定或分类,如漏公血 吸虫、马来血吸虫、亚洲牛带练虫等;第三类,营自生生活或寄生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以偶然在人 3 。 4 。, 第一篇思i仓 体寄生,如巴贝虫新种、棘阿米巴原虫、东方次辜吸虫等;第四类,是指新出现的人体寄生虫病,如以腹 泻为特征的微小隐抱子虫病、比氏肠胞微抱子虫病、卡耶塔环抱子虫病,引起结膜炎的海伦脑炎微抱 子虫病,以及徐氏拟裸茎吸虫病和非典型巴贝虫病等。 再现寄生虫病主要有:症疾、血吸虫病、囊尾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蓝氏贾 第鞭毛虫病、棘球蝴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

22、圆线虫病等。再现寄生虫病大多发生在原流 行区,但也有发生在以往的 “非流行区” 。 目前,己有20余种再现的寄生虫病被联合国列为 “ 被忽视 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TD)”。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is)是指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并引起感染的寄生虫 病。 目前,在全世界已证实的250多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约67%的病原体是寄生虫。人兽共患寄生 虫病不仅造成畜牧业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时还可造成社会动荡。 在中国,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种类有:华支辜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带

23、缘虫病、棘 球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经接触疫水或饮水传播的血吸虫病、隐抱子虫病、蓝 氏贾第鞭毛虫病等;经媒介传播的利什曼原虫病、巴贝虫病等。近年来,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也不断发 现诺氏症原虫感染人体的病例。 食物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某些寄生虫的感染阶段寄生在动物肉类或水产品,人 因摄入生或半生的这类食品而感染。例如,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蝴的鱼、虾可感染华支辜吸虫;生食或 半生食含感染期幼虫的猪肉可感染猪带缘虫、旋毛虫。此外,经口食人或饮入被感染期虫卵或卵囊污 染的食物或水也常成为广义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方式。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4、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和卫生条件差异较大。近年来,随着中 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群寄生虫感染谱不断发生变化。除症疾、血吸虫病等长期受到 广泛重视的寄生虫病外,食源性寄生虫病、土源性肠道蠕虫病、输入性寄生虫病和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病将成为未来防治的重点。 (诸欣乎) Summary Human parasitology( medical parasitology) is a branch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dealing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animal kingdom living in and on the body of

25、 humans and with aspects of this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having medical significance. This science includes the study of vectors, reservoirs , definitive and intermediate hosts, and all factors of an ecologic and epidemiologic natu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The parasi

26、tes of medical importance may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groups: Protozoa ( one-celled organisms) , Helminths (worms) and Arthropods ( insects and their allies) . In this section , we shall introduce the detriments of p缸 asites to human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

27、 in China. 第二章 一、 寄生关系及真演化 (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寄生虫的生物学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凡是两种不同生 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symbiosis)。 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又可将共生现象分为共 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1共栖(commensalism )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 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如海洋中个体较小的邮鱼用其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携带到各 处,觅食时暂时离开大鱼,这对大鱼无利也无害,但却增加了蚓鱼觅食的机会。 2. g利共生(mutualism )

28、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例 如白蚁的消化道内定居着大量的鞭毛虫。 臼蚁能吞食木屑,但缺乏消化木屑纤维的酶,鞭毛虫能合成 和分泌分解木屑纤维的酶,两者生活在一起,白蚁为鞭毛虫提供食物和栖身地,而鞭毛虫将木屑纤维 分解成能被白蚁和自身利用的营养物质,两者互相依赖,彼此受益。 3. 寄生(parasitism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 一方受害的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 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若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p缸 asi te)。 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例如,寄 生于人体小肠的阳虫以宿主消化道的食物为其营养来源,同时可造成宿主营养不良及

29、发育障碍。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自生生活方式本是动物界生活的特征,现已有证据证明寄生现象源于生物间的偶然接触,然后经 历了漫长的环境适应过程,最终导致两者之间相互适应,其中一方产生了对另 一方的依赖,并且依赖 性愈来愈大,即从自生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 为适应寄生生活,寄生虫的基因、形态及功能均可发生 一系列的变化。 1形态结掏变化由自生生活的环境变为寄生环境,寄生虫可发生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体 形的改变、器官的变化和新器官的产生。 如肠道寄生的线虫和缘虫多演化为线状或带状,以适应狭长 的肠腔n又如体外寄生的跳蚤,虫体为两侧扁平、无翅,外形如梭,以便于在皮毛之间移动。 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

30、某些器官可能更加发达或退化,如某些寄居于宿主消化道的吸虫和缘 虫,演化出了附着器官(吸盘、吸槽、顶突和小钩等),以免被宿主排出;营寄生生活的缘虫通过体壁吸 收宿主肠腔中的营养,其消化器官则完全退化;寄生于宿主组织、细胞和体液中的原虫,因无须自主运 动,则运动细胞器缺如;为了增加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机会,不少寄生虫具有发达的生殖系统,甚至发 展为雌雄同体,如大多数吸虫和缘虫。 2. 生理功能的变化自生生活的生物常利用有氧代谢的三楼酸循环途径进行能量代谢,但肠道 寄生虫处于低氧环境下,因此适应性地将能量代谢转变为以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 3. 繁殖能力的加强为了维持种群的繁衍,寄生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31、形成了超强的生殖潜 能。 表现为生殖系统的发达和繁殖方式多样化。 如练虫每一个成熟节片都具有雌雄生殖系统。 每条 雌性烟虫每天产卵约有20万个,一条雌性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ncrq,作i)一生可产数百万条幼 虫,大量的产卵或产幼虫以便于其种群的维持。 又如吸虫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世代交替(al temation of generation)现象,这种繁殖方式的多样性,也是其对寄生环境多样性的适应。 5 6 己也 篇 第 4.侵袭力的变化寄生虫为增强入侵宿主的机会,其入侵机制得到专化和强化,如刚地弓形虫 ( Toxoplasma gondii)的棒状体能分泌一种穿透增强因子

32、(penetration enhancing factor)以增强其侵袭细 胞的能力。又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rrwebhistolytica)能借助合成蛋白水解酶侵入宿主肠壁组织,导 致宿主细胞的溶解破坏,而共栖型的结肠内阿米巴则不能合成此类酶。 5.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的同时也不断遭到宿主的免疫攻击,在两者长 期相互适应过程中,寄生虫产生了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能力。如非洲锥虫在宿主体内能有序地更换 表被糖蛋白,产生新的表面抗原,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可结合宿主血 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从而以抗原伪装的方式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6.基因变

33、异或重组在寄生物由自生生活演化成寄生生活的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压力使寄生虫 的结构基因或调控基因序列出现突变或重组,并可产生可见的表型变化。某些基因的变异还可改变 寄生虫的生理功能和致病能力,如在中国台湾的日本血吸虫,由于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变 异,从而表现为对人体不致病。 二、 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一)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cycle )。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寄 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包 括传播媒介)种类和内外环境条件等。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有感染性的阶段

34、叫作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除需要适宜的宿主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史越复杂,寄生虫存活 的机会就越小,但其高度发达的生殖器官和生殖潜能可弥补这一不足。了解和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 不仅可以认识人体是如何感染某种寄生虫的,而且还可针对生活史的某个发育阶段对其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 有些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仅需要一种宿主,有些则相当复杂,完成整 个生活史除需终宿主外,还需要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中间宿主。 因此,根据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 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直接型: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阴道毛滴虫(

35、Trichorrwns vaginalis)、蓝氏贾第鞭毛虫(Cirdia lamblia ) 和榕组织内阿米巴 (Entrrwebhistol ytic,)等原虫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此外,蠕虫中的烟虫和钩虫,它们的虫 卵或幼虫在外界可直接发育至感染期而感染人体,在流行病学上将具有此类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 性蠕虫。间接型: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 感染人体,如症原虫。蠕虫中如血吸虫和丝虫的生活史也属此种类型,在流行病学上又将具有间接生 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二)寄生虫及翼类型 寄生虫的种类繁多,根据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6、。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 ) 指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 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症原虫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必须在人体和蚊体内进行,否则就不能完 成其生活史。又如钩虫,其幼虫虽可在自然界营自生生活,但发育到某一阶段后必须侵入人体内营寄 生生活,才能进一步发育为成虫。 2. 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 ) 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 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一般在土壤内是自生生活,但也可侵 入人体,寄生于肠道营寄生生活。 3. 体内

37、寄生虫(endoparasite ) 指寄生于宿主体内器官或组织、细胞内的寄生虫。如寄生于 肠道的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组织的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 Lis),寄生于各种有核细胞内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ma gondii)。 4. 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 主要指一些昆虫,如蚊、白岭、虱、蚤、蝉等,当它们剌吸血液时 与宿主体表接触,吸血后便离开。体外寄生虫多属于暂时性寄生虫(tempor.町parasite )。 5.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阶unistic parasite ) 有些寄

38、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 感染状态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 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其死亡。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微小 隐砸子虫(Cptosporidium parvum)等。 (三)宿主及其类型 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数目不尽相同,有的仅需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或 两个以上。根据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对宿主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并在人体内产卵,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2.

39、 中闯宿主(intermediate host ) 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两个 中间宿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有第一和第二之分。如华支辜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类的淡 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某些淡水鱼类。 3.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 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 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例如华支辜吸虫的成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猫,猫即为该虫的保虫宿主 或储存宿主。 4.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或t阳nspo时host)某些寄

40、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 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 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u刷termani)的适宜宿主是人 和犬等动物,野猪是其非适宜宿主。其童虫侵入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维持在幼虫状态。如 果人或犬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此种幼虫的野猪肉,则童虫即可在适宜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因此,野猪 即为该虫的转续宿主。 三、 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一)营养 各种寄生虫所需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同,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原虫 类寄生虫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多与一般动物的

41、相同,如葡萄糖、氨基酸、碱基及核昔、脂肪酸以及维生 素和微量元素等。一般而言,原虫从细胞外获得营养的方式包括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易化扩 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主动转 运( active transport)和胞吞(endocytosis )等。有胞口的原虫,如结肠小 袋纤毛虫(Blantidi阳n coli),从胞口获取营养。有伪足的原虫,如榕组织内阿米巴,吞噬食物后在胞 质内形成食物泡再消化吸收。 有的蠕虫有消化道,有的则没有。前者如线虫,主要从消化道摄取和吸收营养物质。后者如练 虫,主要借助体壁吸收营养物质。 (二)代谢 寄生虫的代谢

42、主要是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大多数生物能量代谢的本质是将营养源内的葡 萄糖等分子的化学能量转变为ATP。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酵解获得的。由于寄生环境 及其含氧量的差异,使得寄生虫在能量转化过程中采取的呼吸方式也不同。如蛐虫的感染期幼虫 生活在氧分压高的外界环境中,行有氧呼吸,即葡萄糖经酵解和三楼酸循环分解,生成大量的 ATP。而当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后,在氧分压相对较低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则通过延胡索酸呼吸 系统也可获得较高数量的ATP。除烟虫外,许多其他蠕虫和原虫也采取这种方式,如寄生于宿主 红细胞内的症原虫,寄生于肠道内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等也主要通过糖酵解产生。 7 8

43、ATP来获取能量。 合成代谢方面,虽然寄生虫的生长、繁殖需要高速率的合成代谢,但由于其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 来自宿主,因此大多数寄生虫的合成代谢种类十分有限。 如寄生蠕虫大多不能合成胆固醇和不饱和 脂肪酸,缺乏从初始阶段合成脂类的能力。 多数原虫也不能合成胆固醇。 核昔酸代谢:寄生性原虫和蠕虫缺乏瞟岭初始的合成途径,完全依赖补救途径。 大多数寄生虫自 身不能合成瞟岭,而是依赖宿主体内含量丰富的碱基、核昔来适应瞟岭合成途径。 与嘿岭的合成途径 不同,唔睫的合成可通过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途径同时发挥作用,如锥虫、症原虫和弓形虫均是如此。 氨基酸代谢:有的原虫,如罗得西亚锥虫,可以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

44、产物之一即磷酸烯醇丙 酣酸合成多种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原虫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因虫种不同而 有所差异,如溶组织内阿米巳先将甘氨酸转变成丙酣酸,再参与能量代谢。有些原虫,如非洲锥虫、利 什曼原虫在媒介昆虫体内,利用脯氨酸作为能量来源。 蠕虫则以主动吸收的方式从宿主获得氨基酸。 关于蠕虫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尚不清楚。 四、 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根据动物分类系统,寄生虫属于动物界中原生动物亚界的3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 mastigophora)、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和纤毛门( Phylum Ciliophora),以及无脊椎动物的4

45、个门 类,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 ( Phylum Acantl肌ephala)和节肢动物门( Phylum Arthropoda)。 在医学上,一般将原生动物称为原虫, 将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统称为蠕虫,棘头动物门中的棘头虫原认为属于线虫中的一类,但因其形态与 线虫有明显不同,故自成一类。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习惯上也将之称为医学昆虫,是指身体具有 外骨髓、分节,有成对附肢的一类动物。 动物的分类系统反映了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由低级到高 级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当然,有关寄生虫的

46、分类系统,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随着分类手段的不 断丰富和完善,寄生虫的分类会逐步清晰和统一。 寄生虫的命名遵循动物命名的二名制( bino mial s ystem)原则,即学名( scientific name)由属名和种 名组成,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名(genus nilme)在前,第一个字母需大写;种名(species) 在后,如有亚种名,则放在种名之后。 种名和亚种名之后是命名者的姓和命名的年份。 例如,日本血 吸虫的学名为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缸,1904,表明该虫是由Katsurada于1904年命名的。 (诸欣平) Summary

47、Any two organisms living in close association are termed symbiosis. When one of the associat ed organisms has a benefit and the other is neither advantaged nor harmed , the relationship is te1med commensalism. A symbiotic associ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both parts, is termed mutual ism. Parasitis

48、m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n which one animal, the host, is to some degree i时旧日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other animal, the parasite. The p町asite is an organism which is de pendent on another organism for its survival. The host is an organism which harbors the parasite and is usually larger

49、 than the parasite. The route or course followed by a parasite from any on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rough its life history to the initial stage is known as the its life cycle. To maintain the life cycles, parasites not only need to adapt their hosts, but they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life cycle of 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