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王明明.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9605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王明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王明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王明明.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编 中 .位代們 : 10065 ;: 10227007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 关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 M _ 学 生 姓 名 : 王 明 明 屮请学位级別: 教冇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 心理健康教冇 研 究 方 向 : 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教师姓名: 阴国恩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提交论文幵期: 2 0 1 2 年 5 月 2 1 H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做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 的关注。以往研究表明乐观品质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编制了中学生 解释风格调査问卷,调査了中学生乐观品质和解释风格的现状,探讨中学生乐观 品

2、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关系,并为培养中学生的乐观品质提出建议。研究结果: 1. 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编制了中学生解释风格问卷。经过验证,该问 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中学生乐观品质在 :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不 同的文化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异,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乐观品质无显著差 异。 3. 解释风格具体分为对照性、内外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四个维度,男生、 女生在普遍性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高中生在内外性和普遍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初中生的内外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父亲不同教养风格的中学生解释方式 的对照维度和总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不同教养风格的中学生解释

3、方式的 对照维度、稳定性维度、普遍性维度和总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和母亲不 同文化程度的中 学生在解释风格的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4. 解释风格的对照性、内外性、稳定性、普遍性和积极解释风格与乐观品质 显著相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途径帮助中学生形成积极 的解释风格,发展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 关键词 : 中 学 生 乐观 品 质 解 释 风 格 教育 启 示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ptimistic as a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 was given more a

4、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ptim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ntal health. This study developes the Explanatory Style Questionnaire, examines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ptimistic and explanatory style,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mistic and exp

5、lanatory styl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ptimistic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ed: 1. From the actual life even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Explanatory Style Questionnaire was revised.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

6、y and validity after tests. 2. The optimistic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parenting styles. Fathers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from each other, neither do the mothers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 3. Explanatory styl

7、e is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comparis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and universality. Boys and girls in universality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

8、nts scor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father upbringing way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comparison and total scores, and different mother upbringing ways link with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stability universality a

9、nd total scor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 whose father and mother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lanatory styles, 3.The four dimensions of Explanatory style and positive Explanatory style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e can develo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ositiv

10、e Explanatory style and the quality of optimistic through group psychology tutorship, family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ptimistic quality, explanatory styl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mw . i Abstract . II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i 1.1乐观的概念 . 1 1.2乐观的结构模型 . 2 1.3乐观的生成理论 . 2 1. 4乐观的影

11、响因素 . 4 2.1解释风格理论 . 6 2. 2解释风格与归因风格 . 7 2.3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 7 2. 4角 释风格与乐观 . 8 2. 5解释风格的测量 . 9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 . 9 研究 一 :解释风格问卷的编制 . 9 1.1 问题提出 . 9 1. 2方法 . 10 1. 3结果与分析 . 10 2.1问题提出 . 15 2. 2研究假设 . 15 2. 3研究工具 . 15 2. 4研究被试 . 16 2. 5正式施测 . 16 2. 6结果与分析 . 16 研究二: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关系研究 . 20 3. 1问题的提出 . 20 3. 2研究假设 . 20 3

12、. 3结果分析 . 20 3. 4综合讨论 . 21 3.5教育启示 . 23 参考文献 . 27 賺 . 29 . 31 中学生乐观品质与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乐观的概念 乐观 ( optimism),根据 Carver和 Scheier (1986)的行为自我调节模型, 可以将其概念定义为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影响了个体随后的行为。 行为自我调节模型起源于心理学中长期传统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该模型认为只要 个体预期最后的行为结果是成功的,可以实现的,那么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 而当个体怀疑行为结果是不能实现的时候,就更倾向于放弃。不同的期望,相继 产生了不同的

13、情感体验,期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期望目 标是不能实现的,则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即积极情感不仅与实际的目标进展有关, 还与所期望的进展有关,对进展有消极期望就会体验到消极情感。 Scheier和 Carver认为除了具体情境中的期望之外,人们还发展出类化期 望。类化,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对某一刺激反应的连结一旦建立后,只要有与最初 的刺激相关或相类似的刺激呈现,最初的那种刺激行为就会出现。乐观就是一种 类化期望,是 指个体总体上对积极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具有跨时间和情境一致 性,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情感,伴随着个体产生行为结果。人们被视为沿着一个 连续体排列成的一列,一端是乐观者,即

14、通常认为好事会发生的人,另一端是悲 观者,即通常认为坏事会发生的人。人们乐观或悲观的程度是相当稳定的,研究 表明乐观一悲观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的时间周期是 3年,即使遇到较大的 个 人 灾 难 也 是 如 此 , 所 以 研 究 者也把乐观这一人格变量称为气质性乐观 (dispositional optimism)。 另外,也有一些其他学者对乐观的含义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 Tiger (1979) 将乐观定义为,当评价者把某种社会性的未来期望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 上所需要的、是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时,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 或态度就是乐观。 Dember等人 ( 1989)

15、以更加广泛的方式定义乐观、悲观,认为 乐观、悲观是对生活积极或消极的看法,不仅包括对未来的期望,还包括对当前 生活的感知和评定。乐观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 中好的 一面、有利的或是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 现出来, 发一挥出积极的作用,而悲观者则 TF好相反 。 Leif (2000)根据期望 -价值模型 来定义乐观 -悲观,乐观 -悲观是指个体对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方面的未来积极和 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价值的主观评定。 我国学者马甜语 ( 2005), 袁莉敏 ( 2006),温娟娟 ( 2007)在对国外 有关乐 观的研究过程中也概括过乐观的涵

16、义。在本 研究中,研究 者倾向 于支持 Scheier 的观点,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 ,是指个 体总体 上对未来积极 结果的 期望。 1.2乐观的结构模型 1.2. 1单因素模型 Scheier认为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并且把乐观和悲观看作一个维度 上相反的两端。这种观点认为 ,一 个人不是乐观就悲观,而不可能同时存在乐观 与悲观心理。Scheier等人编制了生活定向测验来作为测量乐观的工具,得分越 高越乐观,得分越低表示人越悲观。 1.2. 2二因素模型 将乐观与悲观看作是同一个维度的两端的承因素模型遭到很多研究者的异 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乐观与悲观代表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即分

17、别具 有积极构建的题项和消极构建的题项 ( Fischer 人格型乐观主义与 通过 回溯方式报告的母亲或父母的温暖 /接受性有积极相关 (Snyder, 1994), 与 儿童中期的拒绝感和虐待有消极相关;抑郁和敌意的母亲预测着儿童中的抑郁倾 向和青少年期间的抑郁归因风格 (刘志军, 2009)。 Heinonen等人 (2003)对芬兰 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有较多不安全依恋维度的个体 (高焦虑、低亲密和依赖 )和依 恋回忆中有较多消极成分的成人都报告了较多的悲观主义取向。最后,家庭环境 中的物质环境也对乐观主义有影响。 Abramson等人 ( 1989)对成人的研究发现儿 童期的社会经济地位

18、是乐观主义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那些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 有稳定社会经济地位的和那些家庭社会地位正处在上升水平的人在成年期比其 他人都 更为乐观。儿责早期的家庭条件(尤其父亲的经济地位及其变化),儿章中 期的学业成就和成年时期的工作状况,都显著地预测了 31岁时的乐观主义水平。 1.4. 3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 Reivich (2002)在培养儿童中的乐观主义时曾提到儿童可能从教师、同伴和 其他团体成员那里学习乐观的或悲观的解释风格。 Eisner (1995)提出关系亲密人 的信任将影响个体关于将来结果期望上的个体差异。已有的对大学成人的研究主 要是利用问卷调査进行,涉及一些人际支持方面,诸

19、如 Peterson和 Bossio (1991) 提出悲观 的个体有不适当的社会支持; Dember 等人 ( 1989)利用招募的大学生进 行研究时发现,乐观主义是大学生友谊基础的重要方面,但悲观主义没有这种作 用;王燕 ( 2008)在有关大学生乐观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 个人乐观、社会乐观和自我效能乐观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 Scheier和 Carver (2002)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从入学到期末的研究发现,观主义者报告较多的 社会支持,学生的高乐观主义与新学年社会支持方面的高增长相关。高水平的人 格型乐观主义也与入学两周后更大的友谊网络有关,但它没有预测整个学期中友 谊

20、网络的增长。 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目前研究者 普遍关注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积极心理学家对社会文化 背景与乐观主义期望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 Heine和 LehmanClQ%)指出集体主 义文化是一种自我罪责驱动的,而个体主义文化是自我提升推动的。因此,集体 主义社会背景中的人会更悲观些,个体主义社会背景下的人要更乐观些。他们的 研究发现,与加拿大人相比,円本人对积极和消极生活事件的预期更倾向于悲观 主义。 Chang等人 (2001)针对 R本人与西方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美 国人相比,円本人会更多地预期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而

21、不是发生在别人身 上 , 也 会 更 多 地预 期 积 极 事 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Lee和 Seligman(1997)发现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的乐观主义存在差异,美国学生不管是 白种人,还是华裔,他们的乐观水平都显著高于中国大陆学生,其原因是在于中 国大陆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文化取向,它强调的是相互依赖和谦卑,这种不同 于西 方的处事的解释风格对乐观主义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学生 就可能较少表现出对自身的积极期望。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所表现的乐 观水平是不是一定比个体主义文化下的要低,对事物表现出更多的悲观呢?目前 的研究也存在着不一致。非洲是盛行一种集体主义文

22、化的地方, Eshun在大学生 中发现加纳和美国学生间存在差异,加纳学生的乐观水平要好于美国学生,她认 为原因是社会支持的文化特征加强了其乐观倾向。(陈瑞, 2006) 1. 5解释风格理论 解释风格 ( explanatory style),就是个体对成功 或者失败进行归因、理解、 判断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他人行为、外界事件做 出解释,找出原因,而且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个体在对事件进行解释并采取 一些应对措施的过程中,会对个体的情绪、情感、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产生影响。 解释风格理论來源于对动物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 Seligman于 1967年提出 “ 习得性无助 ” 这一概念,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狗在不可阻止的电击过程 中认识到它们的行为祁结果是相互独立的,无论它们作出怎样的反应都无济于 事,这些狗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状态,产生了动机上 、认知上和情绪上的缺失, 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 “ 习得性无助感 ” 。 Seligman对此提出了一种认知,认 为动物表现出来的无助行为来源于接受不可控制电击期间习得的 “ 反应和结果不 相倚 ” 的认知。这种认知结果继而会产生未来的反应和结果也足不相倚的预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