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电路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刘莉宏.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910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数字电路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刘莉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数字电路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刘莉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数字电路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刘莉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7 卷第 2期 2008年 4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No.2 Vol.7 Apr. 2008 高职 “ 数字电路 ” 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莉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_2) 摘要: 结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程 “ 数字电路 ” 为例, 提出了 “ 理论 +讨论 +实验 +平时 ” 课程考试模式,并对这种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 词 :课程考试模式 ;基本知识 ;基本能力;职业基础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1671 -6558(2008)02 - 92 - 04 Study and Practice on Examination Mode of Digital Circuit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ihong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Beijing 10004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p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a n

3、ew viewpoint about examination mode is brought up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in a basic course of the electricity specialty Digital Circuit. The new point is that the examination mode contains theory, discussion, experiment and usual score. Key words: Examination Mode;basic knowledge;ba

4、sic capability; basic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引言 课程考试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效的检验。目前 大部分课程考试(尤其是专业课)仍采用传统的方 式 - 次性单一评价课程知识的闭卷笔试,即便 增加一些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也不能全面、客观地 评价一个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情况。更何况当今社 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一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 为此,要赋予课程考试新的内容,不仅有课程知识内 容,还要有能力与素养的成分。通过课程考试,充分 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引导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5、,以适应社会的需 求与发展。下面以电类专业基础课程 “ 数字电 路 ”为例,对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1课程考试 方案 1.1课程目的与要求 “ 数字电路 ” 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气工 程、电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通信工程、楼宇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一 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介绍基本数字 集成电路 (如逻辑门、触发器等)的功能,分析和设 计由基本数字电路构成较复杂的逻辑电路 ( 如组合 收稿日期 :2008 - 03 - 05 作者简介 :刘莉宏 ( I960-),女,北京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校区)电路与系统专业在

6、读硕士生,副教授。 电路、时序电路 )等为主要内容。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数字电路及应用有一个 整体概念,能够掌握并较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数 字电路的基本单元电路和典型的数字电路的工作原 理、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够具备一定 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积极培养职业基础素养,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 打下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数制与码制、逻辑代数等基础知识 ;熟 悉晶体二极管、三极管、 MOS管的开关特性并会应用。 (2) 掌握集成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 会使用 TTL和 CMOS集成逻辑门电路以及其功能 测试。 (3)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一

7、般分析和设计方 法,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逻辑功能并 会使用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现象,会 消除冒险现象。 (4) 掌握集成触发器的有关基本概念、分类、触 发器的功能描述方法及各种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并会 应用 ;会不同类型时钟触发器间的转换。 (5)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工作原 理 ;了解中规模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并会使用。 (6) 掌握集成定时器的结构特点、基本功能 ;会 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7) 掌握数字系统的概貌,各种数字部件之间 的连接关系 ;加深对所学数字电路知识的理解 ;会阅 读一般数字电路逻辑图。 1.2课程考试基本思路 髙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的主

8、要是通过本门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培养 :一是基本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职业基础素养。 “ 数字电路 ” 课程考试应以课程目的为指导,合 理安排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比例(理论 :20 学时,实验 :1 学时,讨论 :1 学时,各部分考核 :4 学时,共 44学时),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的培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基础素养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 合,使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综合评 定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情况。 1.3课程考试模式和成绩考核方法 (1)“ 数字电路 ” 课程考

9、试模式 理论 +讨论 +实验 +平时 理论考核 :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 逻辑电路四部分内容各考一次,每次 1学时 ;期末综 合考核一次,内容是各部分内容的综合与提高。 讨论考核 :组合逻辑电路讨论两次,时序逻辑电 路讨论三次。根据讨论情况和讲解情况进行考核。 实验考核 . 门电路、加法器、触发器、寄存器、计 数器五个实验,根据预习 情况、动手操作能力、解决 问题能力、实验表现、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 平时考核 :根据作业、出勤、表现等方面进柄核。 (2) “ 数字电路 ” 课程考核成绩分配 各部分理论 x 50% +实验 x 20% +讨论 x 20% +平时xlO% 2课程考

10、试实施过程 课程考试不是孤立的,它与课程教学相伴随。 为配合 “ 数字电路 ” 课程考试, “ 数字电路 ” 课程教学 也作相应的调整,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其内容为数字电路 _本知识、逻辑门、触发器及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 设计方法。在讲授过程中遵循理论教学 “ 必需、够 用 ”的原则,对理论推导从简从略,突出重点,着重 基本概念,突出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 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注意教学方法 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逻辑门重点介绍各种集成逻辑门的功能、 特性、逻辑符号、管脚排列、使用注意事项,将电路内 部工作原理略去,使学生学会

11、査门电路手册,会正确 地选择和使用集成门电路,知道集成门电路在使用 中应注意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 再如 ,触发器重点介绍各种集成触发器的功能、 特性、管脚排列,将其功能的 推导过程略去,注意区 分不同触发时刻的触发器及不同结构的触发器使用 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会查触发器手册,会正确地选择 和使用集成触发器,掌握各种触发器功能变换的技 巧,知道触发器功能变换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等。 2.2讨论教学 讨论教学是事先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在教师的 引导下, 以小组 (4人左右 ) 为单位,以学生自学、讨 论为主。其内容为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等。在讨论 过程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齐心协力,发现问题,解

12、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素养,并让学生自己上 讲台讲解讨论的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中 “ 加法器 ” 一节讨论的过 程见表 1: 表 1加法讨论过程表 1、提出问题阶段 要 求 用 m “ 与非门 ” 设计一个加法器,能 够完成两个二进制数的相加运算。 不准盲目抄书。 方 法 向学生声明 ,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各 位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可能目前 有一定的困难,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 同探讨。另外,我会帮助你们的。 每组派代表对本组设计的加法器进行 讲解。 _ 目 的 _ 创造讨论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好奇 心,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职业 基础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制

13、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 力。 . 2、指导学习阶段 要求 方法 目的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学习 “ 加法器 ” 的指导学生了解 “ 加法器 ” 以及 “ 一位二进激发学生的勇气,积累知识,为下一步 功能、结构、用途 ;复习 “ 非门 ” 制数 ” 、 “ 两位二进制数 ” 的概念,掌捱打下基础。 的逻辑功能、逻辑符号的正确画法、使 “ 加法器 ” 的功能、结构、用途等; 用注意事项等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复习 “ m与非门 ” 有关内容, 掌握其逻辑符号的正确画法、逻辑功 能、使用注意事项等。 3、模拟设计讨论阶段 要求 方法 、 目的 设计一个 位加法器,能够完成两个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

14、手设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过 位二进制数的相加运算。 计。 程中提高职业基础素养。 要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加法器进行检 査。 要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加法器。 设计一个两位加法器 ,能够完成两个 两位二进制数的相加运算。 再次要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加法器。 用其他逻辑门设计加法器。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加法器逻辑图分 析其工作原理,看看是否满足要求。 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介绍自己所设计的 加法器 ,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其评价。 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原设计图的基础 上设 if。 每组再选派一名学生介绍自己所设计 的加法器 ,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其评价。 指导学生复习其他逻辑门电路的功能、 逻辑符号的正确画法

15、、使用注意事项 等。 _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判能力。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初步 成功的喜悦,激发勇气 ,让这积极的情 感激励学生去面对新的任务。 巩固强化已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思 维 ,进一步提高职业基础素养。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体 会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 豪 ,增强自信心。 拓宽思路,让学生知道 :完成同一逻辑 功能可采用不同的逻辑电路。 2.3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事先教师布 置实验任务 ,学生做好预习及准备工作后,才能进行 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其内容为 :( 1)门电路 ;( 2) 加法器 ;( 3)触发器 ;( 4)寄存器 ;( 5

16、)计数器。其中 第一个实验教师讲授多些,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实验 设备与器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 及职业基础素养等。 例如,门电路实验。学生在预习时应熟悉实验 所用的集成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特性、逻辑符号、使 用注意事项 ,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通过査 手册画出实验接线图,并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时 根据所画的接线图进行接线,检査无误后方可实验,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人表格,经教师检査同意后 方可结束实验 ;收拾好实验设备,离开实验室 ;独立 完成实验报告。 3结论 通过表 2、表 3所示的两个对比班的 “ 数字电 路 ” 课程考试

17、成绩,可以看出 “ 理论 +讨论 +实验 + 平时 ” 课程考试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采用 “ 理论 核成绩见表 2所示。 +讨论 +实验 +平时 ” 课程考试模式班 (29人)考 表 2采用课程考试模式班考核成绩表 分数段 90-100 分 80 - 89 分 70 - 79 分 60 - 69 分 60分以下 学生人数 5 3 5 12 4 百分比 17.2 10.3 17.2 41.5 13.8 最低成绩 33 最髙成绩 98 平均成绩 69.4 没有采用 “ 理论 +讨论 +实验 +平时 ” 课程考 试模式班 (42人 )考核成绩情况如表 3所示: 表 3未采用课程考试模式班考核成绩表

18、分数段 90-100 分 80 - 89 分 70 - 79 分 60分以下 学生人数 0 1 3 18 20 百分比 0 2.4 7.1 42.9 47.6 最低成绩 29 最高成绩 82 平均成绩 59.2 通过调査,学生都赞同和认可这种考核模式,认 为 “ 数字电路 ” 这门课内容较多,知识点也较多,若 仅凭期末一次考试来评定一个学生这门课程学习的 情况有些片面。另外, “ 数字电路 ” 课程考试采用 “ 理论+讨论 +实验 +平时 ” 的模式可以综合评定 一个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情况,并且从中得到了 各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希望老师在其他课程也采用 这种模式。 4建议 经过这次课程考试模式

19、的全过程,其基本思路 和模式是可以肯定的,但考核成绩分配比例需略加 调整。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 路四部分内容各考一次,期末综合考核一次,内容是 各部分内容的综合与提高。这五次考核原来各占 20%,平均分配,建议调整为前四次考核各占 15% , 共占 60%,而期末综合考核占 40%。另外,加强平 时考核监考的力度,使之与期末一样。 虽然这种课程考试模式只在 “ 数字电路 ” 课择 中探索与实践 ,但它在髙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具有抛 砖引玉的意义 ,可以将这种课程考试模式思路進广 到其他课程中,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必 _ 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 觉性,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适应 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鸣放 .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 4,(1) 2 谢文静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 J 教育与职业 ,2003,(13) 3 刘映宏 对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的思考 J.云 南电大学报, 2002,(3) 4 徐和杰,段旭,盂谨 .实施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5 于信凤 .考试学引论 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责任编辑 :高海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