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究-陈巍.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903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2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究-陈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究-陈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究-陈巍.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究 作者姓名旌巍 _ 指导教师 丁峻研究员 _ 学科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_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_ 提交日期 2009年 6月 _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

2、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 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验证与整合研宄 摘要 自 Premack和 Woodruff于 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研究己走过了 30年的 历程。当前心理理论研究己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本 研究回顾了心理理论研究的缘起和概念、内容与基本范式、问题与困境,并着重反思了心理 理论研究困境与其三大解释模型 ( 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之间的关系。先前有关心理理 论研究的局限主要在于停留在现象结论的探讨上,很少采用针对性的实验来验证心理

3、理论解 释模型的合理性,更缺乏具有鉴别力的实验模式来对解释模型间的争议进行检验。因此,很 难对这些解释模型进行有效的整合。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当前心理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 的三大解释模型进行研究。根据这三种理论模型的各自理论背景与观点,选取了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论点作为研究的内容。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实验加以验证: ( 1)针对模块论提出的 选 择处理器 模式 ( Selection Processing, SP)和 意图觉察器 模式 ( Intentionality Deterctor, ID) 与心理理论的关系,通过以 3-4岁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为 研究对象,以检验

4、模块论的观点。 ( 2)针对理论论与模仿论之间的争论,即在推测他人心理 状态过程中,是模仿还是理论起主导作用?通过借鉴实验性分离技术,以 4-6岁幼儿在两项 信念任务 ( FB、 TB任务)上的表现作为研究内容,以检验两者的各自观点。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3、 4岁在完成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任务时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2) 除了手游戏与意外内容任务之外,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以及意图理解任务上的表现 均呈现显著相关,且三项任务的总分在排除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 (3) 日 /夜 Stroop任务与信念推理系列总分、意图理解任务在排除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后 仍保持显著。

5、 (4) 日 /夜 Stroop任务与意图理解任务分别可以显著预测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的能 力。 (5) 4-6岁儿童在信念任务的两类问题上存在四种反应模式,分别为真正理解、 是 偏差/运用模仿、忽略推断 /利用规则、猜测。通过信念任务的方式也有四种,分别为真正理 解 ( 设身处地模仿 /基于信念推 理 )、自我中心模仿、运用规则、猜测。 (6) 4-6岁儿童在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存在年龄与信念任务类型间的交互作用。在 FB任 务上,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得分差异显著;而在 TB任务上,三个年龄组儿童得分差异不显著。 4岁儿童在TB任务上的表现好于 FB任务 ;5岁儿童在 FB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 T

6、B任务 ; 6岁儿童在 FB任务上的表现虽然也好于 TB任务,但是从两项任务的平均分上来看趋向接 近与稳定。 4-6岁年龄阶段儿童在两类信念任务的表现上出现了任务分离的现象。 在综合讨论部分,基于本研究 结果,提出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 阶段 -分类 框架 作为整合理论论与模仿论的尝试。并结合模块论的两大假设,构建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 整合观。这有助于理解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个体差异问题,为发展其良好的社会 交往技能提供理论指导。 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理论论;模仿论;模块论;阶段 -分类框架,整合观 Study on verif

7、ication and integration upon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Abstract It has been 30 years since Premack and Woodruff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mind in 1978.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ory of mind has become a hot subject for development psychology, philosophy of mind and

8、cognitive science. The study reviews its research origin and conception, content and basic paradigm, problem and dilemma. Especially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lemma and interpretation model (Theory theory, Simulation Theory, Modularity Theory) . A limita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s t

9、hat it concerned the phenomenonal conclusion of study only. And pertinent experiments, which can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were seldom designed. Whats more, be lake of discriminating experiment models to test the constant controversy among the inter

10、pretation models. So, ther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integrating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ToM. Upon those, the paper studies the most three influential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ToM.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and viewpoints, it choos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ore points as

11、the contents of study. On those bases, two researches are conducted: a correlational study and an experiment one. (1) The first research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3 and 4-year-old childrens capabilities between belief reasoning, inhibitory control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The purpose is to

12、 explore the arguments of Modularity Theory,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ection Processing, Intentionality Deterctor (which are the two models of Modularity theory) and ToM. (2) The second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roversy of Theory theory and Simulation theory.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sp

13、eculating others mental state, which is the main mechanism, Theory or Simulation? B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 for reference, it examined their own points through the 3 and 4-year-ol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two belief tasks (FB and TB task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competing the

14、tasks of belief reasoning, inhibitory control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between 3 and 4-year-old children. (2) Except hand game and unexpected content task, the performances of other task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nd total score of those three

15、 tasks, with t(3) With the exclusion of age and gend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ask of day/night Stroop, false-belief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task were still significant. (4) Day/night Stroop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task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childrens belief reasoning and

16、inhibitory control respectively. (5) There were four response patterns on two kinds of problem in belief task, which were correct, yes bias/simulation-based, neglect inference/ rule-based, and guessing. There were also four ways to pass belief task, which were correct (empathic simulation-based/beli

17、ef-based), egocentric simulation-based, rule-based and guessing. (6) Age and the kinds of belief task together compact on 4 to 6-year-old childrens belief task performance.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age and kinds of belief factors. In the false-belief task (FB), theres a significant di

18、fference in age between 4 to 6-year-old children; while in the true-belief task (TB),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year-ol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FB is poorer than on TB; 5-year-ol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TB is poorer than on FB. Although 6-year-ol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TB is also po

19、orer than on FB, the average score of two belief tasks tends to stable and closely. Task dissociation was test in performance on belief task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ag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the findings of some other relevant researches, in general discussion section, it put for

20、ward the stage-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theory and simul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two models of Modularity Theory, it presented the view of integra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childrens ToM. Meanwhile, it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and individual

21、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oM.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improv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end,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maining problems of current studies, prospecting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Theory of mind; Interpretation mo

22、dels; Theory theory; Simulation theory; Modularity theory; Stage-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View of integration 目录 摘要 . 3 Abstract . 5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引言 . 1 1心理理论研究回顾及其解释模型概述 . 2 1.1心理理论研宄回顾 . 2 1.1.1心理理论是什么 . 2 1.1.2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基本范式 . 3 1.1.3心理理论研究内容与范式的争论 . 5 1.2.心理理论的解释模型 . 8 1.2.1 理论论 (Theory-th

23、eory) . 9 1.2.2 模仿论 ( Simulation Theory) . 10 1.2.3 模块论 ( Modularity Theory) . 11 1.3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争论与困境 . 12 1.3.1认知发展的模仿与理论之争 . 12 1.3.2认知发展的建构与天赋之争 . 15 1.4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7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19 2实验一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的关系(模块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19 2.1理论假设 . 19 2.2实验方法 . 20 2.2.1 被试 . 20 2.2.2实验材料 . 20 2.2.3实验设计 . 21 2.2.

24、4实验程序 . 22 2.2.5实验结果统计 . 22 2.3结果与分析 . 23 2.3.1幼儿在信念推理不同测量任务上的表现 . 23 2.3.2信念推理各任务之间的相关与偏相关 . 24 2.3.3幼儿在抑制控制不同测量任务上的表现 . 25 2.3.4抑制控制各任务之间的相关与偏相关 . 26 2.3.5幼儿在意图理解测量任务上的表现 . 27 2.3.6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任务之间的相关和偏相关 . 27 2.3.7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任务在主成 分上的负荷 . 28 2.3.8信念推理任务的多元回归分析 . 29 2.3.9抑制控制任务的多元回归分析 . 29 2.

25、4讨论 . 29 2.4.1 信念推理任务 . 30 2.4.2抑制控制任务 . 30 2.4.3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之间的关系 . 30 3实验二不同信念任务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理论论与模仿论的关系) . 31 3.1理论假设 . 31 3.2实验方法 . 34 3.2.1 被试 . 34 3.2.2实验材料 . 34 3.2.3实验设计 . 35 3.2.4实验程序 . 35 3.2.5结果统计 . 35 3.3实验结果 . 35 3.3.1对年龄与知否问题的通过率是否有关进行检验 . 35 3.3.2对年龄与想法问题的通过率是否有关进行检验 . 36 3.3.3对不同年龄儿童在

26、每种任务上两类问题通过率的差异检验 . 36 3.3.4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 37 3.3.5儿童在想法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 38 3.3.6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 . 39 3.3.7儿童通过真实信念任务的方式 . 40 3.3.8两类问题与任务的难度比较 . 41 3.3.9不同年 龄儿童在信念任务上的表现 . 42 3.4讨论 . 44 3.4.1 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 44 3.4.2儿童通过 FB任务与 TB任务的方式 . 45 3.4.3 两类问题与两类信念任务的难度 . 45 3.4.4 儿童在信念任务上的表现 . 46 第三部分综合讨论与总结论

27、 . 47 4.1模块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47 4.2理论论与模仿论的关系 . 48 4.3总结论 . 48 第四部分本研細不足与廳 . 50 5.1本研宄的不足之处 . 50 5.2研宄的臟 . 51 参考文献 . 53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引言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一一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的 一段对话引出了人类试图探索他人心理亘古理想与悖难。当代心理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心 理学研究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但是如何更好理解自我与他人却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我们是否 具有推测他人意图、信念与愿望等心理状态的能力,如果有,我们又是如何得到并发展这种 能力的呢?在科学

28、心理学诞生之前,这是心灵哲学 ( philosophy of mind) 直在试图回答的 问题。来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和社会化发展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这其中认知发展是 儿童社会化的前提。近百年来,对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直接或间接地源于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Piaget认为,儿童 对心理的认知经 历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发展过程;第二个阶段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强调儿 童元认知发展方面的理论及研究;最近的一个阶段则出现在近三十年,在这一阶段中,有关

29、 儿童认知发展的这种研究状况发现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尤其 是出现了作为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关于学前儿童 心理理论 ( theory of mind) 的发生、发展研究 ( Flavell,1999)。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关于心理状态(诸如意图、 信念和信念等 ) 的认识。这种研究认为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与关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个人自 己和他人行为的认识,以及与关于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均关系密切;认为这种知 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合作、行为预 测、影响他人行为等重要能力,无不涉及关于信念、需要、愿望、意

30、图、动机等心理状态的 认识。因此,心理理论研究似乎为传统社会认知领域中零散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某种相互联系 的纽带,使得该研究领域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心理理论研究及其观点对认知发 展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短短三十年间,该领域已成为当前认知发展研究领 域中成果最 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中最热门、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备受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等学科学者关注 ( Flavell,2002)。 1心理理论研宄回顾及其解释模型概述 1.1心理理论研究回顾 1.1.1心理理论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类是否具有解读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一直是令心理学家困惑不堪的难题。

31、如果有,这种能力又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对他人的意图、信念和愿望进行推断?在日常生活中, 常识心理学 ( Folk psychology)赋予我们一种能力,即将作用者 ( agent)视作为具有内在不 可观察的心理状态一一信念、愿望和意图一一并根据这些术语来解释和预测其行为。为了更 好的阐释对他人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时这种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我们先来考虑以下两种情 境: ( 1) Lee喜欢早上去体育馆,但是他忘了每周一体育馆是关闭的,因此,当他来到那里 后发现体育馆没开,于是只能直接去工作了。 ( 2) Lee经常去体育馆,但是当他今天早上到 那里时却发现体育馆的门关闭着,因此他直接回去工作了。这两

32、个句子都描述了相同的客观 事件序列,他们都允许我们对其未 来行为进行预测,然而句子 1提供给了我们关于 Lee内在 心理状态的额外信息,允许我们预测他将会对忘记体育馆周一关闭的事件产生恼火并对不能 进行锻炼感到失望。与之相比较而言,尽管句子 2也允许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但是同样存 在许多其他的解释,比如 Lee去体育馆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义务,所以当看到体育馆关门时, 他可能会感到一种解脱,并对可以回去工作感到愉悦。因此,在理解他人行为的问题上常识 心理学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可以给我们许多额外的启示。而心理理论正是基于这种来自日常 经验生活的需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丁峻,陈巍 ,2009 )。 Pr

33、emack和 Woodruff于 1978年发表在行为与大脑研究上的一文黑猩猩有心理理 论吗 ?中首次明确提出 心理理论 ( Theory of mind)的概念。他们想知道,黑猩猩是否 具有同人一样的推测心理状态的能力。研究者通过给黑猩猩出示录像带的方式进行研究表 明,黑猩猩有预测人类行为的能力,即黑猩猩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推 知他人的心理活动。当时他们对心理理论的定义是 个体通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 社会认知能力,或者是一种社会推理系统,来理解由心理状态引发的 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 而理解其他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依据这种理解来解释和预测行为。如果一个个体将 某种心理状态归于自己和他人,那么这个个体就拥有了一种心理理论。之所以认为这种推论 的系统是一种理论,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其次,这个系统还需要预测能 力,特别是对其他有机体行为进行预测的能力 。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儿童理解并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 领域的研究,他们采纳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心理理论 一词本身的涵义也随之更加丰富。 根据研究者对心理理论概念理解的不同 ,可以遵循两种水平一一即广义和狭义的心理理论定 义。就狭义的心理理论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