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91863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89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doc(1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送审稿)铜 陵 市 人 民 政 府二五年八月铜陵生态市建设规划编 制 单 位: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项 目 负 责 人:殷福才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工/院长陆根法 南京大学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协 调 负 责 人:张志强 铜陵市发展与计划委员会 主任钱葆林 铜陵市环境保护局 局长主要编写人员:王 远 陈云峰 殷福才 陆根法 周 洁王 群 王翠然 田 君 宋丽娟 蔡邦诚刘友伦 江建华 刘怀忠 朱习文 翟志勇贾良清 张爱军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 必要性 和紧迫性 .11.2 编制依据 .21.2.1 直接依据 .21.2.2 参考依据

2、.31.3 规划范围与时段 .41.3.1 规划范围 .41.3.2 规划时段 .41.4 技术方法 .41.5 规划框架与专题设置 .5第二章 基础条件分析 .72.1 自然地理概况 .72.1.1 地理位置 .72.1.2 地形地貌 .72.1.3 水系与水文 .72.1.4 气候 .82.2 社会经济概况 .82.2.1 社会概况 .82.2.2 经济概况 .92.3 生态环境概况 .102.3.1 资源概况 .102.3.2 环境状况 .112.4 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32.4.1 有利条件 .132.4.2 制约因素 .14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63.1 指导思想与基本

3、原则 .163.1.1 指导思想 .163.1.2 基本原则 .173.2 战略定位 .183.3 生态市建设目标 .203.3.1 总体目标 .2013.3.2 建设步骤 .203.3.3 指标体系 .21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市空间布局 .254.1 生态功能区划 .264.1.1 区划原则 .264.1.2 区划方法 .274.1.3 区划方案 .284.1.4 生态分区建设导则 .314.2 城市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334.2.1 生态基质和源建设 .344.2.2 廊道与辐射道 建设 .354.2.3 城市绿核 .354.3 土地利用格局 .354.4 城镇体系格局 .374.4

4、.1 城市发展轴 .374.4.2 一城三区、一主两副 .374.4.3 小城镇空间布局 .384.5 产业经济布局 .384.5.1 农业布局 .384.5.2 工业布局 .384.5.3 三产布局 .40第五章 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建设 .415.1 现状分析 .425.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425.1.2 产业布局混乱 .425.1.3 循环经济基础良好 .435.2 结构与布局调整 .445.2.1 结构调整 .445.2.2 布局优化 .455.3 循环工业 .465.3.1 现状分析 .465.3.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465.3.3 规划内容 .4825.4 生态农业 .5

5、25.4.1 现状分析 .525.4.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535.4.3 规划内容 .545.5 绿色服务业 .5555.5.1 现状分析 .5555.5.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565.5.3 规划内容 .5775.6 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建设重点工程 .61第六章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66.1 生态林业规划 .666.1.1 现状分析 .666.1.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686.1.3 规划内容 .696.2 生态水域建设规划 .726.2.1 现状分析 .736.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746.2.3 规划内容 .756.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79

6、6.3.1 现状分析 .806.3.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816.3.3 规划内容 .826.4 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856.4.1 现状分析 .856.4.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876.4.3 规划内容 .886.5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916.5.1 现状分析 .916.5.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926.5.3 规划内容 .936.6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946.6.1 水污染防治 .946.6.2 大气污染防治 .9636.6.3 噪声污染防治 .986.6.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006.6.5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1026.7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重

7、点工程 .103第七章 生态社会建设 .1077.1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077.1.1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077.1.2 规划内容 .1087.2 生态人居规划 .1127.2.1 现状与问题 .1127.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127.2.3 规划内容 .1147.3 生态社会建设重点工程 .119第八章 生态市能力建设与保障措施 .1228.1 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规划 .1228.1.1 防洪建设 .1228.1.2 供水系统 .1238.1.3 供电系统 .1238.1.4 供气系统 .1248.1.5 绿色交通 .1248.1.6 消防应急救援系统 .1258.1.7

8、 医疗应急救援系统 .1268.1.8 地震应急救援系统 .1278.2 能力建设与保障措施 .1278.2.1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288.2.2 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建设任务 .1288.2.3 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与政策体系 .1298.2.4 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建设经费 .1298.2.5 加强科技研究和开发应用 .1318.2.6 建立生态市动态检测与评估机制 .1338.2.7 加强 人力资源建设 .1338.2.8 加强生态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348.2.9 风险分析和减缓对策 .13548.3 基础设施和能力保障重点工程 .1370第一章 总论1.1 必要

9、性和紧迫性(1)建设生态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安徽”战略的具体行动。当今世界,城市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流。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2003 年,安徽省提出了建设“生态安徽” 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国第七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委、省政府号召,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以及全省人民行动起来,投身到生态省建设中去,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2)建设生态市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指标、环境

10、指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近些年来,虽然我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不可否认,全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为工业“三废” 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承载压力逐步加大,局部区域、流域污染不断加剧,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生态市,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山川更秀美、人民更幸福的凝聚民心、

11、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1程。(3)建设生态市是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愈加重视城市形象的建设塑造,城市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即形象力的竞争。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三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生产要素得以聚合的磁力所在,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得胜之牌。通过生态市建设,铜陵将以生态山水铜都的良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吸引四面八方的各种优势资源汇聚于此,其综合竞争力必然随之大大增强。(4)建设生态市是

12、发挥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铜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性城市,矿山资源逐渐枯竭,传统主导产业资源紧缺,并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浪费严重,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弃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市产品的竞争力,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我市产品顺利进军国际市场的障碍。建设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是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以保证自然再生产为前提来扩大经济再生产,保障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推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13、,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需要。1.2 编制依据21.2.1 直接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414 号)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1.2.2 参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文物保护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清 洁 生 产 促 进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污 染 防 治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固 体 废 物 污 染 环 境 防 治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噪 声 污 染 防 治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自 然 保 护 区 条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