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088057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doc(10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18-2020 年)年)xx 市人民政府2018 年 12 月I前前 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同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制度,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

2、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 2018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要求。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

3、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多项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了制度实践的新阶段。II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地方实践反馈,原环保部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指标进行了动态更新。2016 年,原环保部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环生态20164号),对第一版试行指标进行了修订。2017 年和 2018 年,原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171194 号)与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作的通知(

4、环办生态函2018328 号)又分别对修订指标进行了优化调整。xx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依据原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环发201358 号)编制,亟需修订。“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杆,出台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红线保护规划。2015年 11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30 号),提出了到 2020 年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的目标。2016 年 12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计划,要采取更加系统、更加精准、更加严格的措施,努力确保在实现“十三五”

5、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更大幅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努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这一系列举措都对 xx 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xx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实施的两年多时间,是“十二五”向“十三五”过渡的两年,国家、江苏省和 xx 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规划陆续发布实施,xx 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两减六治三提升”“三河三行业”“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III续提升。针对原环保部关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验收的新要求、国家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xx 市委、市政府提出对xx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

6、2020)进行修编。修编规划基准年为2017 年,规划期为 2018 年至 2020 年。修编过程中回顾了 xx 市生态文明建设前期(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陆海统筹综合示范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等国家和省级战略背景下 xx 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聚焦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考核新指标的差距,结合“三城同创”(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空间规划、制度创新等新目标,融合统筹xx 市“十三五”时期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任务,编制形成新的三年规划。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7、为契机,通过规划修编,助力 xx 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先锋、建设“强富美高”新 xx 提供有力支撑。I目目 录录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1第一节基础条件.1第二节规划实施回顾.3第三节面临挑战.4第四节规划总则.7第二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5第一节科学优化国土空间.15第二节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18第三节加强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21第三章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4第一节推进工业结构升级.24第二节发展现代农业体系.28第三节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30第四节培育静脉产业体系.31第四章改善生态环

8、境质量.33第一节深入推进污染减排.33第二节加强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36第三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40第四节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44第五节强化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47第六节深化噪声污染管理.50第七节加强环境风险防范.51第八节提升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54第五章积极培育生态文化.58第六章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63第七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65第八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71第九章保障措施.74第一节组织领导.74第二节制度保障.74第三节资金保障.75第四节人力资源保障.75第五节公众参与.751第一章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第一节第一节基础条件基础条件第 1 条区位

9、优越气候宜人xx 市地处长江口北岸,滨江临海靠上海,三面临水、承南启北,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和港口带动型城市,也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和长江出海门户。境内河网纵横、岸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具有“江海联动、陆海统筹、联通南北”的独特优势。在气候上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四季宜人;地形地势平坦,全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自然灾害少,且沿海临江滩涂淤涨每年持续新增土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自然资源补充优势独特而显著。第 2 条经济实力奠定基础xx 为历

10、史文化名城,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后连续多年来,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在江苏省 13 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 4 位,进入中国新兴城市 50 强。2017 年,全市实现生产2总值 773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8(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 达到 105903 元(按 2017 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 15685 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90.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75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472 元。县域经济发展均衡,2006 年以来,所辖县(市)全部

11、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迄今 xx 市已荣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长寿之都”等称号。这些成绩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 3 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 年,xx 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 4.9:47.1:48;三次产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19.58%、46.65%、33.77%,整体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33.8

12、%,种植业食用“三品”占比达 45%。节能减排持续推进,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下降,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超额完成江苏省下达的减煤及节能强度控制目标任务。3第 4 条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稳中趋好。长江(xx 段)及内河水质基本稳定,2017 年,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 64.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近岸海域水质在二四类波动,沉积物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符合近岸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且除镉、有机碳外其他污染物含量比 2015、2016年均有所下降;市区、海安、启东、海门等浅层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类标准,市区第一承压层水质为类

13、标准,市区和各县(市)第三承压层水质总体为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达标天数比例逐年增加,2016 年,空气 AQI 达标率 71.9%,PM2.5浓度46 微克/立方米;2017 年,空气 AQI 达标率 72.9%,PM2.5浓度降至39 微克/立方米。全市噪声总体质量较好,市区 13 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质量均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4a 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夜间噪声有所超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17 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67.97,处于良好状态。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 1845.92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3.07%。饮用水源地、沿江湿地、

14、沿海滩涂、河流水系、土壤土质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 26 年实现占补平衡。滨海、沿江、重点河口4等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45%。第二节第二节规划实施回顾规划实施回顾第 5 条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健康xx 市围绕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上海“北大门”新定位,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 2015 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由 25 位跃居 18 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6.0:49.8:44.2 演进为 4.9:47.1:4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 43.6%提高至

15、 50.3%,居全省第二;研发投资占 GDP 比重由 2.45%提高至 2.69%;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9.4%。第 6 条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和“三河三行业”整治,强化生态创建、空间布局、污染防治、资源节约、风险防控。生态创建取得重要突破,全市所有县(市、区)均获得国家生态市(县)命名;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及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获得“江苏人居环境奖”称号;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划5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

16、优化调整生态红线区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企业;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 2.1 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 39 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厂建设与城乡河道治理,2017 年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省定考核要求;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积极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全力推进固废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实现对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监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 67.2 提高到 67.97,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在省内名列前茅;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1.5%;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百姓满意率全省名列前茅。第

17、 7 条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创新推进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河岸共治,通过省级“河长制”验收,统筹落实“断面长制”;建立覆盖全市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探索推进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点、线、面”规划环评体系,建立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及交易制度,重点企业污染源实行刷卡管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环境信用评级,联动实施绿色信贷、差别水6价、差别电价政策,推动环境“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

18、并在全省率先出具资源环境责任审计报告。第三节第三节面临挑战面临挑战第 8 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xx 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与上海北拓发展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具有刚性需求。2017 年,xx市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 66.7 万元/亩,建设用地地均 GDP 水平为 358.7 万元/公顷,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第 9 条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仍有潜力2017 年,全市万元 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5.61 立方米和 14 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82%,灌溉水利用

19、系数为 0.62,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为 92%。水资源利用方式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显粗放,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标要求万元 GDP 用水量小于 50 立方米差距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仍需加紧。7第 10 条单位 GDP 能耗下降空间趋窄2017 年,全市单位 GDP 能耗为 0.3309 吨标准煤/万元(以 2015年不变价计算)。xx 能源结构以煤炭类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在节能降耗中存在工业用能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较高、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节能降耗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由于上海、苏南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能源消耗持续刚性增

20、长。虽然当前全市单位 GDP 能耗低于国家、省平均水平,但是随着经济回暖,投资复苏,新一轮经济增长势必会提升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的需求,xx 市单位 GDP 能耗在绝对值较低的基础上持续下降空间有限。第 11 条污染减排治理压力加大xx 第二产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且呈重工业主导特征。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依赖度加大,纺织、印染、化工、畜禽养殖等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将保持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较大。随着新一轮沿江沿海开发规划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等将导致全市能源资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同时用水量、排污量加大,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21、。污染物抑制增量、削减存量任务艰巨。8第 12 条环境风险防控任务艰巨钢丝绳、电镀等小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停产化工企业场地污染等问题亟需解决,园区外酸洗磷化、热处理等重污染生产线的环境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长江沿岸危化品码头和储罐数量众多,污染防范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仍需提升;沿江饮用水安全风险防范任务艰巨,周边地区和主要水系上游地区带来的跨区域污染依然存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面临海岸带产业布局和发展压力。第 13 条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加强xx 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陆海统筹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覆盖 xx,为 xx 提供了新的发展

22、机遇。但是 xx 市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国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推进为 xx 指明了具体实施路径。xx 市在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在新时期如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兼顾发展速度与效率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联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自然资产管理、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体系、排污权交易、政绩考核等制度亟待确立并推向实践。9第 14 条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任重道远xx 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宣传教育工作,已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影响效应,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但全市生态文

23、化体系建设尚待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需要长期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牢固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区、学校乃至企业范围内需要建立更广泛的群体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环境伦理观,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第四节第四节规划总则规划总则第 15 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为 xx 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20059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含长江水面)9310 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 8701 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 2048 平方公里。包括崇川区、港闸区、xx 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苏通科

24、技产业园、海安市、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和启东市。第 16 条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17 年;规划目标年:2020 年。10第 17 条规划性质本规划是指导 xx 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 xx 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为具体措施和方向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性规划,需定期评估探索试点和实施成效,不断补充与完善。第 18 条规划效力本规划提交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 19 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25、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两聚一高”新实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全市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重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培育生态文化、强化科技创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美丽 xx,推进 xx 可持续发展。11第 20 条规划原则坚持环境优先、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坚持产业发展布局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节水、节能促减排,以节地促提效,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确

26、保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不退化,保障全市国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循环、低碳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改造传统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大胆尝试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法律标准约束、市场机制引导、财政投资保障等多种途径,协调、统筹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引导企事业单位强化生态环保责任意识,成为资源节约、环

27、境友好的生产主体;激发社区、公众的自觉参与和监督意识,以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培养生态文明观念意识、提升生态环保素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保障。12第 21 条总体目标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 xx”的重要标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生态用地质量、功能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空间格局稳定维持;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到 2020 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标准,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城镇、农业空间清晰划定

28、,国土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划定并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建设开发边界,完成自然生态系统确权和生态资产评估,区域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受保护国土空间面积比例超过 23.07%,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24%,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 18 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 40%以上,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3%以上,海岸带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6%,长江干线及洲岛岸线开发利用率不高于50%。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广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清洁循环型生产方式,循环型产业与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污染物排放降低总量达到省定任务,13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9、明显提升,水资源、能源消费总量限制在既定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年均达到 3.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低于 52.5 立方米/万元,中水回用比例为 1518%。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0%,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高于 85 万元/亩,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达到 100%。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主要污染物总量进一步削减达到省定约束性要求。开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不降低且达到省定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73.7%,严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30、地表水环境质量不降低且达到省定要求,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超过 74.2%,基本消除劣 V 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62.5%;强化固废处置和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 2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 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饮用水污染、核与辐射、土壤污染、危化品风险得到根本防范和管控,不发生重特大环境事件;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不低于 68 且不降低。环境监测预警和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满足环保法对环境监管的新要求。14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科技创新促进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

31、文明宣教体系成熟运行,党政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及考核力度有效加强,环保节约意识与绿色消费方式贯穿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全民节约、环保的意识风尚和消费习惯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形成并在绿色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和有效运行。生态环境监测及问责机制基本建立,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陆海一体化统筹管理、资源环境区域补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排污许可等制度建立试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完成,绿色政绩考核制定实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健全,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实施,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 100%,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

32、的比例高于 2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提高到 90%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居江苏省前列。第 22 条规划指标依据原环保部办公厅 2018 年 5 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18328号)中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修订),选取适用于示范市的六大类九项共 35 个指标,结合 xx 市实际增加了 3 个15特色指标,共 38 个指标作为 xx 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考核目标。个别指标名称根据省定要求有所更改。指标现状值已达标的指标按照继续优化的原则设定 2020 年规划值;指标验收值沿用部颁标准,选用东部地区、平原地区适用

33、值。16xx 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领域领域任务任务序号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单位单位现状值现状值(2017 年)年)规划值规划值(2020 年)年)验收值验收值指标属性指标属性1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制定实施制定实施约束性2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 的比例%202020约束性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正在编制编制编制参考性 4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开展开展参考性 5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开展开展开展参考性 6河长制-全面推行全面推行全面推行约束性 7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开展开展开展约束性生生 态态 制制 度度(一)(一) 制度制度 与与 保障保障 机制机制 完善完善8环境信息公开

34、率%94100100参考性9环境空气质量2优良天数比例 重污染天数比例%72.9 1.473.7 达到省考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 确定本省改善幅度约束性(二)(二) 环境环境 质量质量 改善改善10地表水环境质量3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质比例 劣 V 类水体比例%64.5 3.274.2 0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 确定本省改善幅度约束性1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67.97 且不降低68 且不降低55 且不降低约束性12森林覆盖率%242416约束性(三)(三) 生态生态 系统系统 保护保护13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 -执行

35、不明显执行 不明显执行 不明显参考性14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约束性15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未建立建立建立参考性生生 态态 环环 境境(四)(四) 环境环境 风险风险 防范防范16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未发生未发生约束性17领域领域任务任务序号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单位单位现状值现状值(2017 年)年)规划值规划值(2020 年)年)验收值验收值指标属性指标属性117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划定开展划定开展划定约束性18永久基本农田红线4-遵守遵守遵守约束性1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23.0723.0716约束性20空间规划-正在编制编制编制参考性21海岸带大陆自然岸线保

36、有率%24.23636参考性22长江干线及洲岛岸线开发利用率%44.145050参考性生生 态态 空空 间间(五)(五) 空间空间 格局格局 优化优化23自然湿地保护率%455050参考性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5%6.85达到省级考核要求达到省级考核要求, 且在省内名列前茅约束性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万元55.6152.5达到省级考核要求, 且在省内名列前茅约束性26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万元/亩66.78585参考性生生 态态 经经 济济(六)(六) 资源资源 节约节约 与与 利用利用 27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 审核的比例%100100100参考性28集中式饮

37、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100100约束性29城镇污水处理率%93.3495达到省级考核要求, 且在省内名列前茅约束性3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达到省级考核要求, 且在省内名列前茅约束性生生 态态 生生 活活(七)(七) 人居人居 环境环境 改善改善31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平方米/人18.471815参考性18领域领域任务任务序号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单位单位现状值现状值(2017 年)年)规划值规划值(2020 年)年)验收值验收值指标属性指标属性132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10010050参考性33公众绿色出行率%69.14(2016年)7050参考性34节能、节水器

38、具普及率 节能电器 节水器具%69.52 9280 9580 80参考性(八)(八) 生活生活 方式方式 绿色绿色 化化 35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8.58980参考性36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 人数比例%100100100参考性37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84.28580参考性生生 态态 文文 化化(九)(九) 观念观念 意识意识 普及普及38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4.89080参考性* 带灰色底纹的指标为目前已知尚未达标的指标;1 约束性指标为对政府考核的硬指标;参考性指标为引导性指标,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 部颁指标名称为“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幅度” “重污染天数比例

39、下降幅度” ;3 部颁指标名称为“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质比例提高幅度” “劣 V 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按省控以上断面计算;4 部颁指标名称为“耕地红线” ;5 部颁指标名称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6 部颁指标名称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9第二章第二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一节第一节科学优化国土空间科学优化国土空间以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为基础,开展空间规划;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维护基于绿色本底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两带两轴”总体发展格局,形成科学合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陆海国土空间统筹发展。第 23 条划定“三区三线”并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以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为基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明确城镇建设、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空间的范围,划定“三区三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