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86314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拟的讲明滑脉。如(医宗讲约)讲:“滑脉行动不涩也。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讲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所以讲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线,假如随领在滑脉中参加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

2、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能够看出在(脉经)的讲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类似。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能够以为都是流利的讲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讲)、(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讲约)、(脉诀汇辨

3、)、(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着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讲法,这是由于流利之讲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滑脉的形容除了(脉经)的“前却、“展转、“替替然、“漉漉如欲脱等具有讲明流利这个原则讲法的意义并为若干脉学书籍采用以外多为(干金方)等早期着作,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动珠子,后人继承了这种讲法如宋崔紫虚(

4、脉诀)讲:“如珠亦有人再补充为“珠走玉盘、“如珠走盘、“荷珠、“荷露等等来形容滑脉的流利与指感,很生动形象,在学习中也容易把握多了,由于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客观的感受去反映滑脉的脉形,同时滑脉在指下亦确实有如珠滚动向前的感觉,因此成为滑脉脉形最主要的描绘。自崔氏(脉诀)以后有(察病指南)、(诊家枢要)、(医经小学)、(医学人门)、(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脉语)、(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讲约)、(脉诀汇辨)、(诊家正服)、(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三指禅)、(医学探骊)、(渗脉三十二辨)、

5、(脉论要篇)、(脉如)等,其中如徐灵胎在(脉诀启悟注释)中讲:“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黄琳的(脉确)讲:“流利如珠便是滑。都很生动详细扼要,尤其以康应辰的(脉学探骊)讲:“往来流利,如珠应指,比较最妙。又讲:“通行流动贯如珠,一串牟尼指下摸,营血根深能胜气,去来滑利自无拘。将指下如珠的感觉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观各脉学书以(濒湖脉学)形容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为最全而,且少语病。并解释讲:“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亦平正通达无疵。滑脉固然是常见脉,但历代脉学书亦有若干对脉形的讲解不当的问题,其中如伪撰(脉诀)讲:

6、“滑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状,不进不退。这种形容显然有不少问题,戴启宗(脉诀刊误)辩之讲:“(脉经)曰:轻手得之为浮滑,重手得之为沉滑。其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若珠之隐指。今(脉诀)日: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则是有浮滑面无沉滑也。(脉经)日:“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按指(难经)是沉中亦有滑也,故王裳言(脉诀)论表不及里也且脉有独见于一部者,有通见三部者,今曰:“三关如珠动。非也。“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则是脉不往来而定,岂所谓滑乎?李时珍亦讲:“(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这些分析批判都是对的。(脉经)所提出的滑脉脉形亦不是完美无疵

7、的,例如讲:“与数类似。就不适当,滑脉只是与数相兼的时机多,出现率亦高,但数不能构成滑脉的条件,(脉经)亦提出了:“滑与数相类:愈是相类愈不容许相混,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实践中常见有缓滑脉可证。数不是构成滑脉的条件,在(脉诀刊误)上引的就不同而是:“与数珠类似。(濒湖脉学)引的是:“如珠之应指。传世(脉经)屡经整理,宋刊本亦非尽为叔和之旧,但“与数类似这句话(千金方)、(活人书)所弓是如此,可见就是有讹文亦在唐以前,因此考据问题,由于文献缺乏,只可存疑了。元明以降由于(脉诀刊误)与(濒湖脉学)两书权威性很大,故尔言脉者一般亦就强调滑与数类似的问题了。另外,(脉经)讲:“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亦被(

8、脉诀刊误)删去不用,并且还讲明了一下:“今取(脉经)所载,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语,盖此语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后人亦遂不再引用浮中有力之讲,这亦是合理的。后世脉书有的受(脉经)“与数类似的影响,提出数为构成滑脉的一个条件如(医学入门)讲:“滑似累珠来往疾。(医学实在易)讲:“数而流利。这只是个别情况。(通雅脉考)讲:“一息五至将滑脉的至数定死,亦是不对的。又由于滑是阳脉就有人与。度大相混,例如(外科精义)讲:“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太素脉秘诀)讲:“起而有力,见源如珠。(寿世保元)讲:“沉而有力为滑。(诊脉三十二辨)讲:“实则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而中有力。这些有力、实、大等讲显然是不对的,由于

9、滑能够有力能够大,但亦能够无力,亦能够小,至于实是一个特定脉名,它的脉形有详细规定,其中并不包含有滑的因素,在滑脉中牵扯到实脉是概念上的混淆,假如就是指强有力等等一般性的形容,亦不恰当。近世周学海对脉学研讨精深,但在(诊家直诀)中讲滑脉:“短而剐强,动滑也。这种形容亦是语有未当的。另外关于滑脉还有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伤寒论)“平脉法中提到:“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台,故令脉滑。叉讲:“滑者,紧之浮名也。翕奄沉,名日滑,(脉经)不引,浮紧名日滑,(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条文中不见此意,故而关于这类条文只要存疑待考,不必强作解人。但后来亦有人据此为解,如(诊宗三昧)

10、就讲:“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状,无以过之,黄宫绣(脉理求真)讲:“滑则往来流利,举之浮紧,按之滑石。或者所释并不实际,语涉玄虚令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最为言脉者之所忌或依经作解尽管“平脉法这部分资料并不见得都可靠,从本质上歪曲了滑脉的脉形并且混淆了滑脉与其他脉象的关系,这种盲目的复古作法都是缺乏取的。还有滑脉须与(内经)等书的“尺滑等相区别,由于一是脉滑,一是肤滑,两者不同。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拟订滑脉的传统脉形指标为:1、滑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2、滑脉只以脉象的流利程度言,较正常脉象为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滑脉,不应当含有其他因素。3、滑脉之指感为流利感,古人提出的流利展转,如珠走玉盘、滚珠、如荷露等带有客观性质的形容,都能够参照帮助讲明滑脉的性质和指下的感觉。4、滑脉被一部分文献定为纲领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