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2144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doc(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精品文档.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

2、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

3、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

4、)完善隋唐: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还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军制)。特点: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5)加强

5、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6)新发展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

6、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充分体现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采取八股取士。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前清沿用

7、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表明其衰落之势)3、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

8、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

9、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7、中国古代统治

10、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3)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注重选拔官吏。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8、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

11、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9、消亡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3)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

13、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1)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2)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4)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5)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

14、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6)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2.古代官制(1)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

15、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

16、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地方官制。分封制: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郡县制: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

17、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郡国并行: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蕃汉分治: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

18、少数民族。蕃汉分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僧官制度:明朝实行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是最高的僧官。驻藏大臣: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代表中央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

19、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沿袭元朝)和“改土归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首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初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随之逐渐消亡。3.选官制度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

20、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军功授爵: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察举制含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演变: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展起来。东汉时期,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作用:促成汉武帝时人才辈出,国家鼎盛。东汉之后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九品中正制:三国时的魏国评定州郡人才高低,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

21、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科举制时间:隋朝至晚清时期。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依据:考试成绩。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

22、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1905年,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评价:积极意义: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

23、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4.监察制度(1)秦朝:

24、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3)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御史台(6)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责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后来,明统治者又先后设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三、古代重

25、要的法制建设:1、演变:(1)春秋战国:法制建设出现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齐放。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影响: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2)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秦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3)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约法三章”之尊重生命和财产为典型表现;礼法交融,儒法互用)(4)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

26、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5)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2、关于古代德政政治行为的认识:(1)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实践“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2)“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如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自愿尊为“天可汗”是表现之一)。(3)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如夏桀、商纣

27、、秦隋暴政、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如文帝、景帝、唐太宗等)。(4)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汉代举孝廉、唐太宗求访贤哲、唐玄宗选贤任能等),且加强官吏考核。(5)“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政治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6)不同时代的“德”“民”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是权利的客体,今天的民是权利的主体。(7)“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汉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内法,因而,历朝都加强法制建设。重点问题思考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两大矛盾和两大思想各是什么?试以史实说明。二、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28、度的比较(提示:不同点的比较点有时代不同、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作用和影响不同等,相同点性质、目的、结果等)三、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在我国古代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它们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

29、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四、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废除于清末,历经1300多年,自古以来对其褒贬不一,那么,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五、规律技巧提炼1.制度建设以政体为主,政体建设的过程,也是逐渐走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过程。以人权为连接点与中国史、世界史的有关重要法律文献等联系起来。2.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等。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就经历了一个变革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改革是必要的,只有不断改革才

30、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4.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根本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阶级性及其基本职能。5.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评价;二是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专题训练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逐步发展、完善,至明清时期逐渐衰落。据此回答1 一5 题。1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皇权至高无上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

31、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4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C.使中央有足够的岁币搞议和D.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5从明朝废垂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皇权更加巩固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A. B. C. D.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政治制度的革新。据此回答6 一8 题。6 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主要是

32、() A.编户齐民 B.察举制C.封国制 D.刺史制度7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B.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C.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惟一途径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8 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 B.参加科举考试 C.弃农经商 D.依靠门第出身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大都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有的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据此回答9 一12 题。9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 A.历史的多样性B.事物发展的渐进性C.封建主义还不

33、够强大D.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10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11 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血统关系起否定作用的进步制度是()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C.科举制 D.士族制度12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宦官专权 吏治腐败 土地兼并 分裂割据A. B. C. D. 科举制度是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完善。据此回答1315题:13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才标准日益完善14.下列关于科举制度

34、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人才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15科举制度在唐代促进了社会繁荣,到明清时期却阻碍社会进步,这是因为()A明清时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B分科考试的办法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C特务统治和文字狱抑制了思想创新D考试内容背离了时代要求历代都重视法制建设,但不同的时代又各自有所不同。据此回答1619题:16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有法律可以随意轻重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法

35、治的主体是君主法律轻重爱社会形势制约AB.C.D.17对“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句话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否定贵族特权C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否定贵族特权D以法行政,建立法治国家18以下关于大明律的有关规定,属于法制建设进步表现的是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增加经济立法设置大逆罪规定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AB.C.D.19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A商鞅变法B.明太祖司法改革C.宋太祖司法改革D.王安石司法改革20.以下官制,在职能上有相继关系的是:A秦御史大夫和唐门下省B唐三省和明三司C唐中书省和元中书省D

36、明殿阁大学士和清内阁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奉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 )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2 )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不同。( 3 )结合所学知识,说

37、明唐朝、明朝统治者各是怎样防范相权的?其结果如何?22.新课标历史必修(1)的变式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东华录(清)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JP2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材料三(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

38、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八)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九)议会内演说之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英)权利法案(1689年)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参考答案1A 本题只要再现史实即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据韩非子的理论即法

39、家思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3. D由三省和六部的设立及其职责分析,A 、C 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 项是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D 项才是其积极意义。4. D 本题强调转运使的政治作用,只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可。5. D 本题关键是明确在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大背景下,明清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史实。6D 汉朝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编户齐民是编制户籍、征发赋役的制度;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封国

40、制是一种国家管理体制。7. A 因为两汉时期选用人才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故察举不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惟一途径;察举后来为地方豪强所控制,所注重的并不是人才的声望;两汉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举制度,而不是自上而下,因此B 、C 、D 三项均不正确。8B隋唐时期,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政权的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9D秦汉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成时期,封建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郡县制到郡国并存实际上是一种曲折。10C秦朝始创郡县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度,二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11C 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和士族制度都不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

41、选官制度,只有科举制是凭借个人的真才实学取得官位,没有血统继承关系。12A 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意仅涉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自给自足的分散经济的产物,不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只有宦官专权、吏治腐败、分裂割据这些历史现象才是君主专制制度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问题。13A 科举制的实行是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的措施,但本质上反映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唐统抬者急需扩大统治阶级基础,让部分有才能但门第不高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14.A15.D16.B17.C18.A19.C20.D21.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

42、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2)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政的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3)唐太宗的做法:宰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结果:提高了办事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明太祖的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由皇帝总揽大权。结果:加独了皇权专制,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灵活运用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l )问“有何不同”在材料一、二中有明确的信息,对比事例进行归纳即可。第(2 )问中的“不同”,可在回答第(1)的基础上,比

43、较出皇权与相权在相互关系和相权存废的不同之处。第(3 )问需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回答。22【解析】本题以中英两国的政体为主题,涉及到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两种政体的影响。回答第一问一是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归纳两者的政体特点。解答第二问时关键在于“结合背景”来理解,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第三问可结合教材中的有关观点来作答。第四问要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方面来分析。【答案】(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

44、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4)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专题二 中国的区域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中国的区域文明(一)东北地区1. 古代的开发与管辖(1)隋唐时期,靺鞨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主要以渔牧为生。7世纪中期以后,其中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黑水都督府;开元初,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两宋时期,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

45、发展壮大,建立了辽政权,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辽统治者实行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后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1115年在会宁建立金政权,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3)元朝在东北设立辽阳行省。(4)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率领下逐渐强大,建立起八旗制度。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5)清朝统一后,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康熙时期组织了两次针对俄国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俄两国政府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2. 近代的屈辱与抗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我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从朝鲜半岛侵入我国辽东半岛,并占领旅顺、大连。依据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我国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干涉而被清政府赎回。(3)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打败俄国,将侵略势力扩展到我国东北。(4)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大举入侵我国东北,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