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784405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儒学道德心理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徐仪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湖南 长沙 )关键词:仁恻;诚信;道德心理观念;和谐社会构建摘 要:儒学道德心理观念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密切关系。特别表现在仁恻和诚信这两个范畴上。仁恻之心的贯彻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诚信之心则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平衡。总之,儒学道德心理观念对贯彻党中央“八荣八耻”的指示精神,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心理需求。和谐社会构

2、建的丰富内涵中,有诸多层面与儒学道德心理观念紧密相联。鉴于目前从儒学道德心理观念对于这一问题探讨不够,特做以下论述。一、仁恻之心与人际关系和谐的关系在当前改革开放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社会新矛盾和新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会采取某种较为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人际关系失衡的状况,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有,有些官员驾驭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还不够,缺少正确认识自己所应有的正确心态,缺乏与群众心理沟通、心理疏导的能力,使一些社会矛盾激化,形成情绪和行为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如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地征用等项目中忽略深入细致的心理调查和疏导,存在化解社会矛盾

3、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沟通对话渠道发生堵塞或不畅,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和心理需求有效表达不够等。目前存在的种种社会不和谐之中,其中一条就是在社会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积怨和心理不满。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从古代道德心理思想观念中来汲取智慧,“仁恻”的心理观念和方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仁恻”一词的正式出现,当是较晚的时期,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中有论述“仁恻”的专章。但是单独研究“仁”或“恻”就会发现此二者是在原始儒学甚至更早就已产生,并且具有重要的道德心理学方面的涵义。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即认为像颜回这样的贤良之人,也只能做到内心三月不违反

4、仁的要求。虽然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不断培育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所以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即认为要首先对仁这种道德的内涵有确切的认识,而后方能具有自觉的仁的品性,那就是懂得“爱人”的道理。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例如他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因为心中有爱才会“不忧”,这便是一种鲜明而持久的道德情感。当然,在孔子眼中,“仁”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不仅包含着“爱”同时也蕴涵着“恶”,即他所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那就是说仁者不是“乡愿”,他是爱憎分明的。作为仁者应从心底里爱好仁,从心

5、底里厌恶不仁。孔子还认为爱好仁与厌恶不仁,这两种情感,在形成儒家道德观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论语里仁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越的人,是自我实现的大写的人;厌恶不仁的人,同这种人保持距离,使之不能影响自己美好的仁的情感,而且能够使对方悚然警惕,进行深刻的反省,从而幡然悔悟,见贤思齐。因此,无论是“好仁”或“恶不仁”的人,在实行自己的道德原则时,由于具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完善结合,所以就一定不会感到自己是力量不足的。当然仁作为博爱精神其最终还是要落实在道德践履之上的,孔子反对表里不一,最厌恶“色取仁而行违”(论语颜渊)的伪善之人,因为“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就不可能言行一致,

6、表里如一。因此,孔子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长久性和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那就是说,一个仁者时时刻刻都要恪守自己的道德操行,践履自己的道德行为,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这样做,不要因为条件艰苦就忘记了自己的道德信念或放纵了自己的行为,这种仁的道德行为要贯彻自己的终生。因此说,孔子所谓“仁”,不仅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百姓日用的道德践履,因此是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完美结合。而“恻”这个道德心理范畴似乎可以追溯得更远。在易经的井卦九三爻辞中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之句,“心恻”指的是悲恻的感情,表现出既对遭难者表示出的同情,同时自己心中也深感

7、难过,这是悲痛和恻隐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体验。这其中道德情感心理的意味已经相当浓厚。而在孟子之中,“仁”与“恻”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将仁爱与恻隐统一的道德心理范畴。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乃是行仁的端始。而羞恶、辞让、是非乃义、礼、智等道德的端始。仁兼四德,所以恻隐之心乃为儒家道德观念的最重要的准则和最深切的道德情感体验。因为孟子所谓“善端”就是道德情感,没有道德情感在孟子看来就不是人,人具有四个善端,就如同人具有四体。因此,“仁恻”作为道德心理观念,它不仅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特别是强势群体或个人,在对待弱势群体或个人时

8、,就显得格外重要,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在贞观政要仁恻第二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无不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吴兢评之曰:“太宗处九重之崇高,抚四海之广大,而能轸念饥人之子女,出御府金宝以赎之,其爱民之心重矣。夫万姓至繁也,博施济众,圣人有病,饥人子女,岂能人人获所哉?然是心也,足以王也。贞观之盛,孰谓非此心所致乎?”李世民的仁恻之心显然是服膺孔孟的道德心理观念,亦即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孟子以实现仁政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以仁恻之心作为推行仁政道德

9、心理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作为“不忍人之心”的“仁恻”之心,它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人民慈惠仁爱。以这样的仁恻之心治国,便是仁政。实行仁政就能达到天下富足和太平,社会自然和谐祥泰。显然,儒家这种仁恻的道德心理观念和践履行为,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够为广大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满足他们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讲,具有安全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衡量人们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安全感,也就没有和谐社会及健康和谐心理。因此,强势群体具备了这种儒家的仁恻心理,视民如伤,

10、关心民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切切实实将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和心理需求牢记在心,沟通各个社会阶层的对话渠道,化解社会矛盾,消融各种情绪和行为冲突,尽最大努力去消除社会中存在着的积怨和心理不满。这样就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具有这种仁恻之心,我们就能更有效地采取切实措施,做好诸如农村的扶贫、下岗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工作,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满足人的安全心理需要。我认为儒家的仁恻之心只要我们真正能心悦诚服,身体力行,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这是为历史的经验所证明

11、了的,因此说是一定行之有效的。二、诚信之心与社会秩序和谐平衡的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平稳、安定祥和与社会道德心理水准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健康和谐的社会需要健康和谐的道德的心理氛围。然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现象,已成为一种危害力极大的病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很大的危害,导致一种严重的社会病,那就是“诚信危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真诚与信任,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来说,就像空气对生命一样重要。要有这种信任人们才会有安全感,否则,就会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焦虑紧张烦躁。当前有关统计显示,人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增多,与社会环境生态失衡和

12、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在一个环境本身存在太多不和谐不健康的社会里,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谐将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适应环境,将使人格压抑和扭曲;如果不适应环境,心理会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产生心理障碍和痛苦。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必较理想地解决这种两难境地呢?如果从儒学诚信心理观念来认识和处理这一人生难题,一定会有较为满意和理想的结果。诚信之心的观念由来尚矣,易经中出现的38处“孚”字都训为“诚信”,并且无不具有道德情感心理思想的基本含义。如需卦辞“有孚,光亨,贞吉”;比卦六四爻辞“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大有卦六五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

13、”;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卦九五爻辞“孚于嘉,吉”;小畜卦六四爻辞“有孚,血去惕如,无咎”等。易经的作者坚信,只要有“孚”即心存诚信,便可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在易经中“孚”字的出现,常常与“心”字处于一个句式之中,这就更显示出道德心理学的特点。如坎卦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益卦九五爻辞:“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第一句是说有诚信维系于心中,即可通达而且成功。陈梦雷周易浅释对此解释甚为清楚:“诚信在中,则安于义命而不侥幸苟免。此心有主,不为利害所动而心亨矣。心亨则洞察时势,取必于理而行自必有功。”第二句则是说要有诚信惠施于心,不仅能避凶趋吉,而且诚信可以提高人的

14、处世的道德水平。陈梦雷对此也有解释:“故言上苟有信,以实心惠于下,不问元吉可知矣。盖我以实心惠下,则下亦实心感我之惠以为德也。自施者言心,惠出于心,非口惠也。自受者言德,德实及民,民皆感德,非邀结也。”陈氏的第二句解释更能道出诚信作为道德心理观念,在上下关系、君民关系和施受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以诚信相互对待,不论是在任何人际关系之中,都会和谐相处,肝胆相照,而不至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邻为壑,互不相容。易传对易经中所提出的以诚信即“孚”为核心的道德心理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比如彖传上说:“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就是说,将诚信的道德心理观念付诸于道

15、德践履,而这种道德践履又原本发自于本心,这就是所谓“乃以刚中也。”刚,刚毅果敢,勇往直前;中,则谓出自本心,至诚至信。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心理素质,方能够冲越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否则,就可能常常处于险困之中。关于“中心”亦即本心的说法,在易传中尚有两处提到,如彖传上说:“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志同道合,不相猜忌,因其皆出自“本心”,所以说是“中心愿也”。另外彖传上中尚有:“鸣谦贞吉,中心得也。”程颐易传释之为:“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发于声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为之也。”这里提出谦逊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是由至诚至信层累而成为一种厚实的道德心理积淀,因此

16、虽外发于声音,仍出自“中心得也”。“中心”即谓出自本心,易传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诚信的道德心理不可能是矫揉造作的,它只能经过长期积累,逐渐成为人性的一种内在成分。易传在论及道德心理的作用时,强调了诚信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系辞上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朱熹周易本义释之曰:“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后实无间,断金如兰,言物莫能间,而其言有味也。”是说君子的处世之道,若都能以诚信相互对待,则能够转化为一种团结奋进,亲密和谐的精神力量。先秦儒家中,孔子在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又着重指出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习惯的培养,是道德心理观念体系中的

17、不可或缺的一环。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要求“言而有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他赞扬子路说话讲信用,“无宿诺”(论语颜渊)。孔子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实践,论语里仁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实行仁德,甚至不会有吃一顿饭的功夫离开仁德;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也要按仁德的原则办事。因此可以说,这正是对诚信最好的践履。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中有这样一段话:“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即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

18、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李世民和房玄龄都将项羽的失败原则归之于不讲诚信,说明盛唐时期的君臣对儒家诚信观念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魏征亦说:“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又说:“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魏征的这一谏疏,并举德、礼、诚信而言之,但其主要是突出了诚信。在魏征看来,诚信就是实心有德有礼,而以实心行之,则能够善始善

19、终,上下同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代名臣魏征抓住了诚信二字作为治国之本,可谓识见卓绝,超迈前人。所以太宗十分赞叹:“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显然,诚信既是伦理观念,但却有着深厚的心理思想的基础,长期以来,儒家世代宣讲诚信,的确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贯注了深厚的基础。而成为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仍然要十分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心理观念。“明礼诚信”与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内容,共同成为公民道德的理念和原则。这些内容包含对社会、对人、对己、对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道德心理观念的培养与提

20、高,对文明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对促进全民族道德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实现社会和谐,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人们最迫切的要求。总之,市场经济的建立激发了经济领域的活力,但是由于经济转轨带来的急剧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失衡,从儒家道德心理观念体系来汲取端正人心的力量和信念,净化社会风气的确是十分迫切的要求。笔者认为,尽管儒家尚有许多优秀的道德心理规范,但是仁恻和诚信这两者则是最能切中时弊,最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这是由于腐败现象是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漠,精神状态迷惘,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了人际信任危机,价值信仰危机及政府信用危机,增加了社会风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此状况下,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要求,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儒家仁恻与诚信的道德心理观念尽快的加以现代转换,这样就会十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上下一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前进的步伐。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