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______.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6648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______.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______.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_____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______.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分类号 学号 M201474970 学校代码 1 0 4 8 7 密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象研究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学位申请人 : 董 嘉 学 科 专 业 : 新 闻 学 指 导 教 师 : 牛 静 答 辩 日 期 : 2016 年 5 月 19 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for the Master of Arts Research on Self-disclo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2、Networks Take WeChat as an Example Candidate : Dong Jia Major : journalism Supervisor : Niu J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May, 20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网络的诞生,现实世界正在不断地被 “ 比特化 ” ,社 交网络的出现和繁荣正是线下人际交往比特化的结果。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填写个 人信息、发表心得感悟、上传照片视频,与亲

3、人好友分享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而 然地,发生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或浅或深的自我表露。作为人际 传播的基础,适度的自我表露行为有利于抒发个人情绪、调整心理状态,也有助于 加深与他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但仍需指出,由于网络 的匿名性和不可追溯性等特质 ,社交网络自我表露也必然存在一定的隐私风险。 本研究以 14 位在读大学生受访者为代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长期观察 等研究方法进行质化研究,旨在了解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自 我表露现状,并探讨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风险感知、隐私保护以及社会支持之间 的关系,寻求一个可持续的自我表露方式,呼吁创造

4、一个更加健康、完善的社交网 络自我表露环境。 通过共计四个月的调查、访谈与观察,本研究所得结论如 下: ( 1)尽管社交网络在当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使用群体日益庞大,但大学生在社 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意愿却远远低于预期。在受访者已经呈现出来的自我表露内容 中,最为经常使用的自我表露方式是文字形式,最为经常表露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和 娱乐信息; ( 2)绝大部分受访者通过自我表露呈现出的个人形象有别于现实呈现,这种差 异主要在于,受访者在自我表露时更愿意呈现自己好的方面,而尽量略过不好的或 容易造成争议的内容。但需说明,尽管自我表露的呈现有所取舍,但只要表露者不 存在虚构、捏造等行为,这一有别于现实呈现

5、的自我仍然是真 实的自我; ( 3)社交网络自我表露风险主要来自人际互动的不确定性:无法控制传播范围 和传播途径是这一风险的主要成因。所有受访者都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这一可 能发生的风险并不会对他们现实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 ( 4)在使用者看来,社交网络上的个人隐私边界与一般意义上的隐私范畴略有 不同,使用社交网络天然就需让渡一定 “ 不被看到或找到的权利 ” ,因此,主动暴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露的信息不属于隐私范畴。隐私保护方面,产品保护工具日臻完善,使用者的保护 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隐私泄露事件仍然时有发生,需要产品方和使用者双方共同 努力应

6、对; ( 5)社会支持是社交媒体给使用者带来的普遍心理感受,根据访谈结果,几乎 每个使用者都能在社交网络上感受到支持、鼓励和关怀。而社会支持感的强弱因人 而异,通常与使用者的人际互动规模、互动频率、互动方式、主要互动对象以及相 关社交网络的激励机制相关。 最后,文章提出了作者在研究过程 中的几点分析和思考:影响自我表露意愿的 可能因素,隐私保护的完善途径以及社交网络日趋严重的娱乐化趋势等,期望唤起 有限的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 :社交网络 自我表露 印象管理 风险感知 社会支持 II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

7、pment of the network, the real world is gradually being networked, social network is one of the results. Peopl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published photos and feeling, share their daily life. Our every update is a self-disclosure. As the basis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lf-disclosure is conduc

8、ive to mental health and human relat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anonymity of the Internet, there are still many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In the study, we have 14 college students all over China as our research sample, through thes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other m

9、ethods, we can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sclosure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risk perception, social support and privacy protection. Through 4-month research, we have fou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0、 1) College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willingness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The most common way they used is text, and the most common content they disclosed are daily life and entertainment. 2) Most peoples image of a social network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al-life image, but it must be admitted t

11、hat, th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life is also the true self, as long as they do not lie or fraud. 3) The risk of self-disclosure primarily from interpersonal, transmission range and channels uncertainty are main reason of risk. However, this risk does not change peoples behavior, although everyone

12、 is aware of the risks. 4) Privacy on social networks is different from privacy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use social networks naturally need to be exposed some privacy. However, the ability to protect the users privacy continues to increase, developers and users need to work together. 4 华 中 科 技 大

13、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Sense of social support is 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feelings which social networking to bring, almost everyone here can experience the care, help and support. The strength of feeling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lations scale, frequency, Incentives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Key words:

14、 Social networks Self-disclosure Impression management Risk perception Social support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意义 . 2 1.3 主要研究内容 . 3 1.4 研究的创新点 . 3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表露 . 5 2.2 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 . 7 2.3 自我表露与风险感知 . 9 2.4 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 . 10 2.5 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 . 12 2.6 小结

15、 . 14 3 研究方法 3.1 访谈法 . 16 3.2 观察法 . 18 4 研究发现 4.1 大学生自我表露现状 . 19 4.2 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 . 25 4.3 自我表露与风险感知 . 27 4.4 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 . 30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 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 . 33 5 分析与讨论 5.1 影响被访者自我表露意愿的可能因素 . 39 5.2“分组 ”等隐私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困难重重 . 40 5.3 社交网络内容的过度 “娱乐化 ” . 43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5 致 谢 . 47 参考文献 . 49 1 华 中 科 技

16、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网络的诞生,现实世界正在不断地被 “ 比特化 ” ,社 交网络的出现正是线下人际交往比特化的结果。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填写个人信息、 建立个人主页、发表心得感悟、上传照片视频,和亲人朋友分享我们的日常生活, 自然而然地,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或浅或深的自我表露。 这种主要发生于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的自我表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 , 正逐渐取代传统人际互动中的自我表露,成为人们表露自我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 虚拟的社交媒介,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维持和增进日常交往的平台,在这里, 人们可以互通

17、有无、沟通交流,也可以打发时间、放松娱乐。因此,一定程度上, 人们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开发布在各类社交网站上。这种自我信息的传递与分 享即是通俗意义上的自我表露。一定程度的自我表露是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条 件,是人际传播的基础 1。适度的自我表露有利于抒发个人情绪、调整心理状态,也 有利于加深与他人的了解,获取对方的好感与信任,建立良好可持续的互动关系。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进行社会交往最为重要的渠道之 一。一项国外的研究表明,在 Facebook 的 6300 万用户中, 有一半用户身份为学生 2。 国内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

18、生活,交 往形式也从过去的见面、打电话、发短信,过渡为了如今的发微信、聊 QQ、 FaceTime 或是评论、点赞各自的微博和朋友圈。因此,对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 对整个社交网络使用人群而言极有代表性。 毋庸置疑,社交网络凭借及时和便捷的特点,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 便利。但同时,由于网络的不具名性、不可追溯性等特质 ,在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 1 申琦 .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 (APP) 为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4) 2 DeGroot, J. M. What your friends see: Self-dis

19、closure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d MySpace profiles.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2008.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上进行的自我表露,相对于过去面对面交流中的自我表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 给社会造成了许多新的影响。比如:利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进行金钱或情感诈骗, 利用上传的照片、视频等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等,网络暴力事件

20、层出不穷。 有鉴于此,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厘清影响他们进行自我表露或 不表露、表露深浅的原因,探明网络自我表露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恰当的规 避途径,在当下极具现实意义。本研究即计划通过对不同年级层次、不同性别 、不 同学科大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持续观察,试图回答下文提 出的五个研究问题,阐明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裨益与风险,剖析社交网络自我表露 的风险,倡导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同时,合理保护个人关键信息,减少可 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危害。 1.2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自我表露的研究以心理学方向居多,新闻传播学领域虽有涉及, 但因为不是本学科的传统研究方

21、向,文献数量十分有限。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等新 兴媒介形式的诞生于崛起,将自我表露同当下最热门的社交媒体相结合进行研究, 探讨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现象,既具有一定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该研究方向的现有文献大多采取的是量化研 究的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大量采集信息,然后借助数据分析得出自我 表露在人口学不同变量,例如性别、年龄、学科类别、受教育程度上的显著或不显 著差异。而在本主题下,采用质化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对研究对象的真实想法、 影响因素以及心理过程的开放式解读十分有限。 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主要采取质化研究的办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和

22、持 续性的观察,了解大学生愿意或 不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表露的原因、自我表 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社交媒体形象是否与现实形象存在差异、如何应对社交媒体 自我表露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以及自我表露对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 一系列有温度的质化研究方法,更深入、全面的解读以受访者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群体关于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客观呈现大学生们对这一话题的 探索与思考。 1.3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的主要观察阵地。 关于 “ 大学生 ” 这一概念的界定,广义上通常指包括专科生、本科生

23、、研究生 (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在内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狭义上也常 用来单纯指代本科生。本文中的大学生群体将采纳广义定义,即指囊括了专科生、 本科生及研究生(硕博士)等所有学历层次在内的学生群体。 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状、自我表露与印 象管理、自我表露与风险感知、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以及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 ( 1)当代大学生自我表露现状:国内大学生群体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 我表露,为什么?他们自我表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又是什么? ( 2)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形象是否与真实形象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否违背真实?造成这种差异的原

24、因又是什么? ( 3)自我表露与风险感知: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表露的过程中,是 否感知到风险或遭遇过风险?这种风险是否会改变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行 为?又该如何应对这一风险? ( 4)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社交网络隐私范畴是否与一般意义上的隐私内涵相 同?大学生用户又该如何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合理保护个人隐私? ( 5)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否是使用社交网络的普遍结果?使用者 社会支持感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本研究主要采取质化研究的办法,有别于以往此议题惯常的量化研究手段, 通过深度访谈和持续观察,深入剖析大学生对于社交网络自我表

25、露的态度和观点,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获取了更多更深入的一手资料,而不仅仅局限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 2)将心理学研究领域同传播学有机融合,透过社交网络这一传播平台重新审 视自我表露在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这一新的切入点和交叉研究的结论可能 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注入一些新的灵感和视角。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信息告诉给沟通目标的过程,是个体人际交往中 至关重要的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 3。其后,美国著名人 本主义心理学家 Sidney J

26、ourard 又在他的著作透明的自我 (The Transparent Self) 一书中,更具体的将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为:告知另外一个人有关自己的信息,并 真诚地与他人分享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4。 自我表露的信息类型,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大致可归纳为:个人基本信息、兴 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计划、憧憬等 5。至于自我表露的益 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URT) 6认为,适度的自我表露可以有效提高个体间的亲密度 和信任度,降低沟通双方之间的不确定性,从而促成沟通的顺利进行。 几十年来,自我表露这一课题受到了学界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咨 询师、人际沟通研究

27、者以及新闻传播学者等在内的广泛关注,也纷纷进行了不同的 界定、分析和研究。截至目前,国外学者有关自我表露现象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 入,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在日益蓬勃和深入。 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尽管众多研究者试图从不同侧面对自我表露进行 界定,但这些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把它看成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认 为自我表露是个体的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另一类观点则把自我表露看成是一种动 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7。在数目众多的定义中,目前学界关于自我表露定义最普遍的 3谢笑春 .自我觉察对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表露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 学 ,2014 年 4蒋索 ,邹泓

28、 ,胡茜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 5谢笑春 .自我觉察对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表露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 学 ,2014 年 6 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URT):认为人际交往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必须通过交往降低这种不 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动力。 6 7 蒋索 ,邹泓 ,胡茜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共识认为自我表露即是指:个体通过书面或口头等不同形式,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包括观念、思想、经历和感受等内容通过自我表露传递给他人,这种表露

29、在社会关 系网络(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维持和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8。 在自我表露的内容和范畴方面, Acquisti 和 Gross 二人的研究指出,约有 84% 的 “ 脸书 ”(Facebook) 用户会在其上披露自己的真实生日信息, 75%左右的用户会如 实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 24%的用户会公布自己的真实地址 9; Monika Taddick-en 将人们在社交网络 ( 例如个人博客、微博客、论坛以及照 片和视频分享网站 ) 中的自我表露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所属地域等)、 真实信息 (包括姓名、生日、邮箱、职业、地址等 )和敏感信息 (包括个人照片、人生 经历、想法与感受

30、等 )三类。她通过对德国将近 3000 位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的调查发 现,基本信息、真实信息以及敏感信息三者的自我表露频次依次呈现递减趋势 10,即 自我表露程度最高的为个人基本信息,而程度最低的 为敏感信息。 Mathews 等人的研 究则对 Monika 关于敏感信息的定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自我表露中的敏感信 息范围可以进一步精确为:恋爱关系、性观点及性行为、心理问题、药品滥用(暴 力)、死亡与疾病、道德问题(非法活动)及意外怀孕等较为羞于启齿的话题 11。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也对自我表露这一课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 是对发生在微博、网络论坛等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现象十分关

31、注。 综合来看,国内关于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自我表露的 主题、程度以及倾向性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张军芳学者对复旦大学日月光华论坛的 8邹洪伟 .青少年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年 9申琦 .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 (APP) 为例 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4) 10彭娟 .我国 SNS 用户在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表露行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 学 ,2010 年 11 Mathews A, Derlega V J, Morrow J. What

32、 is highl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how is it related to self-disclosure decision-m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J. 8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006, 23(2)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校论坛下不同类型的子栏目中自我表露的程度不同,倾向性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是均较为侧重于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 变量方面的考量。例如,张军芳的研究发现,自我表露的目的

33、会极大地影响个体自 我表露的频次和深度,目的是社会交往的自我表露,无论是在频次还是程度上都远 远高于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自我表露 12;同时,熊慧、廖晴等研究者通过对微博这一 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通常而言,女性表露的个人信息内容更多,频次也更高 13。 综上,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国内大学生群体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 自我表露,为什么?以及他们进行自我表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什么? 2.2 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在一些情况下也被称作为 “ 拟剧理论 ” 或 “ 自我呈现 ” ,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人们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

34、制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 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种手段 14。为了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每个人 都或多或少的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这一思想萌生于被看作是权术与谋略代名词的 “ 马基雅维里主义 ” ( Machiavellianism),印象管理思想很好的反映出了马基雅维利思想对于如何操 控人类行为的理解 15。此后,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Goffman)则是真正对这一领域 的研究产生划时代作用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一书中明确提出

35、了 “ 印象管理 ” 这一成文概念。在他看来, 社会是一个用以表演的戏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一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演员,每个演 12张军芳 .BBS 使用目的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 以 “ 日月光华 ” 为例 J.中国地质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3熊慧 ,廖晴 .记者微博自我表露性别差异与关系建立广度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传播, 2015( 1) 14刘娟娟 .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 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15马潇潇 .印象管理对组织公民行为和绩效评估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年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36、文 员都在一种社会角色的庇护下,向其他人呈现自己;同时,演员也是观众,观众也 是演员,因为这种双重身份的同时存在形成了一种互动观摩 16;他把社会中的每一个 个体都看作是在舞台上卖力表演的演员,每个人都在利用各种道具和符号 (如语言、 文字、非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者表情等等 ),通过预先设定的模式或展示自己的形 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20 世纪 60 年代起至 70 年代,有关印象管理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但是 ,在这一时期,印象管理概念仍然被看作是一个边缘概念,常常被误以为是研 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或污染源,或者被看作是一个与商业、广告或政治等领域息息 相关的课

37、题。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对印象管理的研究才日益蓬勃起来。 自我表露和自我形象是印象管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通常而言,社交媒体中虚拟 形象的好与坏会直接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虚拟形象好的 “ 表演者 ” 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获益更多。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大家施拉姆也曾在他的传播学 概论一书中引用过霍夫兰的经典说法,用以强调传播者在人际传播中巨大的影响 力: “ 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 17。 ” 互联网兴起后,网络也被纳入印象管理的研究范畴中。 比如艾布拉( Abro)通 过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互联网上的 “ 公共场所 ” ,用户既可以在

38、此进行自 我呈现,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他人的近况 18。但毕竟网络与传统人际环境存在着 较大差异,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场所不再是具体的物理空间,面对面的直接互动被打 破,表露方式也不再仅限于肢体语言、表情姿态等,而简化为图形和文字符号。 就印象管理策略而言,通常可分为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和 “ 保护性印象管理 ” 两 种情况。前者(获得性印象管理)是试图使别人积极地看待自己,后者(保护性印 象管理)则是通过弱化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获得性印 象管理的主要做法包括自我宣传、以身作则、刻意讨好等等;而保护性印象管理的 16陈亚旭 ,万笑影 .戈夫曼的印象管理与报纸形象经营

39、 J.视听, 2012( 1) 17丁志松 ,电视的品牌节目与主持人 J. 声屏世界, 2003( 5) 18艾布拉 -木吉 -雷曼( Abro Mujeeb ur Rehman)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策略与社会资本 一个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4 年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做法主要是声明、辩解以及自设障碍等等 19。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或是面对不同的人, 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的印象管理策 略也往往大相径庭,此外,性别也是造成印象管理策略差异的影响因素。 综上,本研究的第二个研究问题为

40、: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形象是否与真实形象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违背真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3 自我表露与风险感知 “ 风险感知 ” 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对风险的主观态度和直觉判断 20。 目前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关于风险感知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风险感知即 是指依赖个人的主观判断来评估风险,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估的所有方面,既指 人们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危害、规模大小以及收益的判断,也指对于出现危 害性后果的时间延迟性,以及风险可接受程度的判断 21;二是严格认为风险感知属于 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个体对于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总体感受和认识,并 且着重强调个体的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及其对个体认知产生的巨大影响 22;三是英国 皇家学会提出的经典定义,他们把风险感知界定为:涉及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态度、 信念、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和文化倾向 23。 总体而言,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对于风险感知的研究,由于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的不 同,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派别:一类是心理测量流派,他们主要通过心理学定量测 19马潇潇 .印象管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