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3).ppt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163058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7.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语文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3).ppt(8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一、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北游齐鲁。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作的,因此题名望岳。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

2、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背景,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有 关 作 品,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课文选诗是望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诗人“望”

3、见了什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 句 赏 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助词,无义,高兴,惊人之笔,远望,近望,描写山之秀美,描写山之高大,虚,实,终当、终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细望,愿望,内心激荡,眼界开阔,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艺 术 特 色,自远至近,从朝至暮; 语言精警,情感饱满。,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指泰山 春秋时齐、鲁二国 泰山的形象怎么样?齐鲁大地上苍郁青翠的山色延绵不断。,造化 钟 神秀, 阴 阳 割 昏 晓大自然 聚

4、集 神奇 山北 南 分割 黄昏 早晨 这里集中了大自然的一切神奇和秀美,山北像黄昏般黑暗,山南却像早晨一样明亮。,荡 胸 生层云, 决 眦入归鸟 激荡 心胸 睁大 眼眶 峰峦壑谷升起层层云气,令人心胸激荡开阔,极目远望,归林的鸟群收入眼底。,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应当 登上 顶峰 远望 真应当登上顶峰,景色尽收眼中,四周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齐鲁青末了”是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描写的手法有什么妙处?,名句赏析:,这句诗描写出泰山的地理位置特点。 诗人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诗人巧妙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诗句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不仅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的心愿,更主要的是把登临绝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动地显示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及宏伟抱负。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力争上游的人们。,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而神奇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怀和远大抱负。,主题,岱宗夫如何?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

6、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凝望,神游泰山,心情激荡眼界空阔,心底愿望:攀登人生顶峰,望岳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写作特色,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如何学习诗歌?

7、,多读,第一招,读出诗韵,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细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朗读节奏划分,第二招,感悟诗意、品味诗情,如何学习诗歌?,多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

8、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小结:,前四句统

9、在“望”字中,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春望译文,诗 句 赏 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望中所见,见中所感,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家书珍

10、贵,夸张写愁,艺 术 特 色,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融家愁国恨于一炉,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

11、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合作探究,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

12、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动脑,你就会成功!,拓展:,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动动脑,你就会成功!,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

13、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石壕吏,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杜甫的三吏、三别:,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作品简介,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1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想一想,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文章结构,石壕史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第四部分(后四句)

15、: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捉”,含义就更丰富了。,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怒 啼苦,总领下文对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战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6、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衣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

17、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做早炊。”,想一想,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表演。,讨论探究:,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

18、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赏析:,至此,诗也进

19、入尾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诗句撷英:,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小结,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中心思想,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课后练习解答,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二、把

21、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答: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用心发现 用心体味,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

22、为何不抓杜甫?,讨论,比较阅读,关键:1.找出相同点不同点!2.分析不同点的成因。,相同点,作者、五言律诗、写景抒情、有“望”字.,不同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深沉含蓄,因,果,修辞,对偶,拟人,夸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反复,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句赏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物交融,虚实结合,知识链接,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3叙事诗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