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共3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486816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共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共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

2、性。(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对比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提

3、问,引入新课师:(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关系。师: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即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若物体不受力,就不会运动或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面上物体的“自然本性”是静止的,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就必须给它施加一定的力,不受力运动而能够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伽利略也通过类似的现象分析,又通过理想实验的推理得

4、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继续保持同样的速度沿直线“永恒”运动下去。提出问题:两位学者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通过老师做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

5、数据填入表格中。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 巾棉 布木 板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内容得出结论 。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一、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理解:(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3) “时候”反映了力与运动的瞬时对应关系。即物体不受外力的时候对应一种运动状态,受外力的时候对应一种运动状态。(4)“总”说明没有

6、例外,总是这样。(5)“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惯性 1、实验探究:惯性现象 (1)棋子不动:将五个象棋子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直尺迅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叠着的棋子稳稳当当地落在桌面上。 (2)小球向前滚:把玻璃球放在书本上,随书一起运动,当书突然停止运动时,玻璃球继续向前滚动。 (3)碗中水溅出:将瓷碗内盛满水,放在小车上,如果突然拉动小车,则原来静止的水会向与小车运动相反的方向溅出去。如果小车已在运动中,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停止时,则碗中水会向前方溅出去。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揭示了

7、物体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3、理解:(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惯性不是力,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了惯性。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4、 惯性现象的解释 汽车突然启动或刹车时,车上的乘客要向后倾或向前倒;为何司机一定要佩戴安全带,好的车辆配有安全气囊;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加煤时要将铲子向前送一下;跑步时不能马上停下来;踩在西瓜皮上易跌倒等等。5、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利

8、用:跳远时可进行助跑 拍打衣服可除去上面的灰尘 防止:保持车距 减速慢行 系安全带 严禁超员超载 行车时抓好扶手 此处可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交通法规。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 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 二、 牛顿第一定律 1、 内容 2、理解三、 惯性 1、定义 2、理解 3、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练习:1、 下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的是( ) 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C、小型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全带 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击几下,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2、水平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后,

9、仍能继续高速飞行,这是由于( ) A、子弹受到火药推力的作用 B、子弹具有惯性C、子弹受到飞行力的作用 D、子弹受到惯性力的作用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人飞奔的马绊倒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5、.对于物体的惯性,下列正确说法是 ( ) A.物体在静止时难于推动,说明静止物体

10、的惯性大 B.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易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惯性大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也越快,这说明物体在受力大时惯性变小 D.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 6.如图118所示的小车实验,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_,它的速度减小得_;表面越光滑,摩擦阻力_,它的速度减小得_,当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零时,它将做 _运动. 作业布置: P130 作业1、2、3、4教学反思:第二节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

11、、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 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探究了牛顿第一定律并知道了物体不受外力将处于什么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

12、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一个大人可以提起一桶水,两个小朋友一起也可以把桶提起,那么大人和两个小朋友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二、合力 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合力的定义运用了“等效”的思想。 2、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力的合成 同一

13、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3、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例: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合力大小为12N,若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N,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 。点拨 设F1=15N,F合=12N,因为F合F1,所以F1和F2的方向一定是相反的,则有|F1-F2|=12,F2的大小有两种可能。即:3N或27N来源:Z|xx|k.Com练习:1甲、乙两同学同时推一辆小车,甲用30N的力向右推,乙用40N的力

14、向左推,两力沿同一直线,则小车受到推力的合力大小为_N,方向是_ 2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是10N,另外一个力水平向右,大小为25N,则小车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是 ?板书设计:第二节 力的合成1、合力、分力 说明:等效替代法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力的合成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3)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

15、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3、例题讲解作业布置: 课本P134页 1、2、3、4题 练习册上相应习题教学反思:第三节 力的平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进一步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材分析: 本节“力的平衡

16、”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关键是要学生掌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分析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实验法教学器材:小车、水平木板、钩码、细绳、滑轮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等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们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二、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17、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三、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7-2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

18、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分析二力平衡 请学生画出下面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 静止悬挂的电灯。 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总结判断二力平衡的方法: 1、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是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3、是否满足等大、反向、共线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

19、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2、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引导学生回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分析原因。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

20、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3、某同学站在磅秤上, 下列哪一对是平衡力 A、人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磅秤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承力; 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压力; D、人的重力与人对磅秤的压力。4、一个物重为10牛顿的物体,用绳子把它吊在空中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

21、;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5、水平放置的台秤秤盘上放有一个重为20牛顿的物体,则台秤的示数为_牛顿;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下压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_牛顿;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上拉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_牛顿。6、某同学用100牛顿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_、方向_1。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1、二力的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1)平衡状态 (2)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八章压强第一节 压强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

22、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单位; 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鸭梨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能够把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有一个质的飞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压强,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情感。教材分析: 本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充分的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需要讲解的尽量详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知

23、道压力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圆珠笔、压力压强演示器,砝码两个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用食指和大拇指轻压着圆珠笔两头,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一样呢? 2、两个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穿普通鞋子走路的人陷下去了,另一个穿着宽宽的滑雪板的人没有陷下去?对刚才的问题,可能同学们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讲授新课:一、压力我们用手指去按圆珠笔尖的那头,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手指会感到痛)手指会感觉痛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有一个力作用在手指上?像这个力我们把它叫做什么?(生:压力)像我们课桌上摆放了些物体,这些物体对桌面都

24、有个压力,那通过你的观察,你的体验你是否能对压力给出个定义呢?(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给出压力的定义: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下面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图a)这个好比你坐在椅子上,那他受到的压力应该是怎么样的?(图b)有的物体是在斜面上,那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是如何的?(图c)还有的物体是作用在竖直墙面上,那它对墙面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图a 图b 图c 注意区分压力和重力 在雪地行走,人对地面的压力相同,但是有穿滑雪板跟没有穿的效果也不一样。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压强大家知道啄木鸟跟鸭子的嘴巴

25、有什么不一样?(生:啄木鸟的嘴巴是尖的,鸭子的嘴巴是扁的。)如果把啄木鸟的嘴巴换成鸭子的嘴巴,那会怎么样呢?(生:鸭子的嘴巴去啄木头嘴巴会坏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鸭子的嘴巴扁不够尖)我们刚才用手指压圆珠笔的两端,手指受到的压力是相同的,但是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用更大的力压圆珠笔两端,手指受到的压力的效果也不一样的那我们来猜想下这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作用面积是否有关,跟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呢?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下猜想:在课本P143实验探究中,图(乙)(丁)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乙)(丙)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 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

26、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也就是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把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例:一台机器重1000N,与地面接触面积是2m2,这台及其对地面的压强多大?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物理学上用p来表示压强,用F来表示压力,用S来表示受力面积 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该单位读作“牛每平方米”,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Pa这个单位有多大呢?举例加深理解:(1)一张纸平放

27、时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2)一粒西瓜籽对桌面的压强为20Pa;(3)一个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10000Pa。例题: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在水平地面上,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的大小。已知:,求: 解: 答:坦克对地面压强为1.63105Pa,图钉尖对墙面压强为4108Pa 。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生活中有时要增大压强,有时又要减小压强。你能利用压强公式分析下面的一些事例吗?(p145) 1、用刀切割水果(刀刃越锋利,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推土机的履带(推土机履

28、带宽大,可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不易陷入泥土中) 3、钉钉子(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有尖锐的尖端,这可以增大压强) 4、华表下的基座(华表下的基座,扩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华表对地基的压强,防止地基下沉。在古塔、宫殿等古建筑物中,都能发现古人为减小压强而作的精心设计)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坦克履带、铁轨下的枕木、注射器的针头很尖另一端接触面积很大,吸管一端被削的很尖)板书设计:第一节 科学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一、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p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公式:P=F/S 单位:N/m2 、Pa(帕)

29、三、 压强的增大与减小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练习册)教学反思: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讲解主要从流体压强在科学上的应用着手。需要多讲解科学上生活中和流体压强有关的工具。以及在铁路旁边不要隔铁路太

30、近等等的原因,要让学生学了物理要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难点: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方法体验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 老师准备:水、盐水、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容器 、 大可乐瓶、塑料袋、水槽、形状不同的容器等。 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同学们继续再看课本上的图片: 1、水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到不同

31、深度时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可先将三个小孔封上,让学生一个一个思考他们的射程。)让学生知道射程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不一

32、样,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且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矿泉水瓶另一边再扎一个小孔与其中任一个小孔等高,观察水的射程相等,说明同一液体的深度,压强相等。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2)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师:那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位稍作讨论,然后回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1、由于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由于有流动性,所以对容器侧壁和内部都有压强。二、科学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那么,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3、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提出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提出猜想: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得更出来。 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4、与液

34、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用U型管压强计来进一步验证。师: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加油站。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设计实验: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进行实验:老师先

35、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由学生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论:液体压强与所在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分析论证。师:介绍方法,让学生阅读课本拓展一步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 V= m= F=G=mg= P=F/S= 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

36、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g与 h值。师:强调公式P=gh: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2、公式p=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主单位。四、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课堂小结: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

37、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练习: 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水坝为什么下宽上窄?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2、阅读教材上P151页的信息窗。例1实验序号 深度(cm)高度差(cm)41075201363018 某小组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数据如下 (甲 乙):实验序号 深度(cm)高度差(cm)11062201133013 甲 乙(1)比较1与4;2与5;3与6的实验序号, 可得出: 。(2)比较1、2、3的实验序号, 可得出: 。例2如图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并且液面相平,则两杯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怎样?AB例3两只容器中分别

38、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A、B、C三点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PA、PB、P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板书设计:第二节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2、特点 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P=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 2、公式p=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主单位。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作业布置: 课后P154页第1题、第3题教学反思: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压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并能很好运用几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和大气压的大小;3

39、、知道大气压的测量仪表,和海拔高度与大气压的变化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联系老师所讲的解释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并提问,并试着解答疑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更加仔细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把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

40、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的概念,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托里拆里利的测量原理。 难点: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将装满水的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然后用力将杯子向上拉,感觉到很难将杯子与水分开,是什么“力量”与我们较劲,是空气的“力量”。(可当场做实验演示) 讲授新课: 将挂衣服的吸盘挂衣钓,紧贴在光滑的墙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吸盘就紧紧的贴在墙面上,是什么“力量”使挂衣钩压在墙上?只要挤出吸盘内的空气,吸盘才能牢牢的贴在墙上,否则挂钩和吸盘就会自动掉下来,更不用说挂东西了,由此猜想,挂衣钩吸盘上的“力量”可能来自于空气。 一、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 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地球被整个大气层所压。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在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解释现象:1、用自来水钢笔吸墨水时,只要把弹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