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共2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179051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共2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共2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

2、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

3、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表 面状 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 巾棉 布木 板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 。假设与推理:

4、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

5、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 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

6、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 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 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七、布置

7、作业1、课后作业题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八、板书设计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 二、牛顿第一定律目的: 内容:器材: 说明:(1) (2) (3) (4)过程: 数据收集:分析与结论:推理:九、教学反思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惯性,并了解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事实认识惯性,知道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难点:惯性的大小因素的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及身边的生活现象,让生明确认识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现象。加强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解释与交流,充分让

8、物理走进生活。教学准备水杯、硬纸片、圆柱体、塑料尺、方木块、长木板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历史中有不同的认识,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复述斜面小车实验的设计与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和结论。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回答。教师:利用课本中图67的装置做一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猜想与试验后现象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被弹走,而砝码却不动呢?说明物体有保持 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物理学中称其为惯性。板书课题:惯性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猜想并把试验后的现象与猜想进行比较,通过师的解释进入新课的探究。二、投放学案

9、,引导自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惯性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惯性的存在性及大小因素的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我们知道惯性的存在。那么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质量不同的两木块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2)同一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长方木块两个、带有阻挡木块的长木板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

10、把现象做好记录。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 有关而与 无关。2、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总结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并初步总结出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形成解释惯性的方法。【学生活动2】交流、讨论、展示、总结形成初步认识。【说明】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要解释惯性现象,必须明确原来的运动状态,具体回答步骤如下:判断研究的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该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

11、状态;结果出现的现象。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惯性及惯性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此内容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惯性是物体固有一种属性,是一切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

12、和不受力的物体。惯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由于惯性作用”,也不能与力比较大小。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讨论总结形成统一认识。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所研究的内容有:(1)惯性的定义理解及大小因素的探究(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七、作业(课堂完成,师部分批阅)(1)课后作业第2、3题(2)同步

13、探究上的相关内容八、板书设计惯性1、定义: 4、惯性现象的解释:2、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 步骤与过程:(1) (2) (3) (4)目的: 器材: 过程: 分析与结论:3、属性理解九、教学反思 第二节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

14、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代替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通过课本的例子先让学生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换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现象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通过实验得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学准备 橡皮筋、支架、彩笔、钩码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惯性的定义及大小因素(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3)列举几个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预防惯性的实例学生:复习回答师的问题,加深对上节内容的理解。教师:利用课桌或身边的其他物品组织一个实验:(1)两个同学先抬起一课桌。(2)一个同学搬起相同的位置

15、,达到相同的效果。提出问题:后一个同学所用的力与前两个同学所用的力有何关系呢?板书课题:力的合成学生: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并思考实验中达到相同的效果时,一个同学的用力与两个同学的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新课的探究。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力的合成的有关内容。【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合力与分力【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交

16、流与讨论对分力与合力的认识。师做简评。【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讨论对分力与合力的认识。【说明】: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共同作用时,为了使研究简化,往往用一个力来等效代替这两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哪两个力的合力,这两个力叫做这个合力的分力,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等效法。2、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探究问题提出:当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如何求合力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实验器材:橡皮筋、支架、彩笔、钩码进行实验:根据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入表格中。F1F2FF1与F2同向大小大小大小方向方向方向

17、F1与F2反向大小大小大小方向方向方向分析与论证:方向相同时: 。方向相反时: 。【说明】:(1)做此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F1和F2在同一直线上,并确定好F1和F2的大小,需要两个同学相互配合完成。(2)在记录橡皮筋的伸长时要求尽量准确。(3)反方向上力的合成尽量与同方向上力合成时的实验步骤一致。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只有作用在同一

18、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才可以对它们进行二力合力。(2)在进行二力合成时,一定要正确判断二力的方向。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讨论总结形成统一认识。【说明】5题(1)先确定研究对象 (2)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4)进行力的合成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所研究的内容有:(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意义(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组织过程及结论七、布置作业(1)课堂:课后作业

19、题1、2、3题(当堂批阅)(2)课后:同步探究八、板书设计第二节 力的合成1、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说明:等效替代法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目的: 器材: 过程: 分析与结论:(1)方向相同时:(2)方向相反时:九、教学反思第三节 力的平衡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重点与难点重点:知

20、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通过自然、生活现象认识“力的平衡”,然后用抽象的概念来总结“力的平衡”,接着用“力的平衡”观念来解释自然、生活中一些事例,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会处于“二力的平衡”条件。教学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复习提问:(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意义。(2)复述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及结论。【学生活动1】回顾上节的内容,回答师的问题。【教师活动2】(1)组织学生进行

21、对身边的物体如课桌进行受力分析(让两生板演)。(2)师生分析桌子的状态与受力特点。提出问题:静止的桌子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矛 盾呢?如不矛盾,那这两个力有何特点呢?板书课题:力的平衡【学生活动2】分析桌子的受力情况。思考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初步认识。【学生活动2】板演、讨论。初步了解力的平衡的有关内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二

22、力平衡【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与讨论对二力平衡的认识。师做简评。【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讨论对二力平衡的认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对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并板演。【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受力分析,部分同学板演交流。【说明】:(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受到的力必定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物体受怎样的力,才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讨论形成步骤。进行试验: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收集

23、数据:把得到的数据或现象填入表格。小车受到的力的大小(相等,不相等)小车的受力方向(相同,相反)小车受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是,否)小车是否平衡(是,否)分析与论证: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在 上。交流于讨论:用测力计掉50g的钩码,使钩码匀速上升或下降,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使钩码加速上升或下降,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为什么?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教师活动1】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24、。【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两个力彼此平衡,一定同时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且四个一条件缺一不可。四个条件中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最易忽视,要千万注意。(2)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属于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又因为大小相等,所以合力为0。(3)已知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便可以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讨论总结形

25、成统一认识。【解析第4题】(1)先判断物体的状态(方向与快慢两个方面)(2)理解平衡状态的特点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总结:(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平衡力是指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两个力或多个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布置作业1、用弹簧测力计吊50g的钩码,使钩码静止、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如果使弹簧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分别如何变化呢?2、如图所示,把一块重5N的木块用力压在竖直的墙壁上,所用的力是F是15N,则墙对木块的摩擦力

26、等于 .八、板书设计第三节 力的平衡1、二力的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1)平衡状态 (2)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压强一、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力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二、教学重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的理解。三、教学难点: 1、压强概念的理解;2、利用压强的有关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四、教学方法:列举实例、实验探究法。五、课时数:1课时。六、主要教学过程:

27、(一)、新课引入:请同学们用两手的食指同时分别按一下笔尖和笔尾两端,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两手对笔的压力相同,为什么产生的效果不同呢?(按笔尖的食指要疼一些)学了本节知识我们就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二)、新课:一、压力:分析以下图:得出: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且指向被压物体。作用点:作用于物体表面。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实验探究一:把实验小桌放在海棉上,在其上面分别放一个200克和二个200克钩码,让学生观察海棉的凹陷程度,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2、实验探究二:在实验小桌上放一个200克钩码,让学生观察海棉凹陷程度,把实验小桌倒置过来且放一个2

28、00克钩码,观察其陷程度;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现象,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在物理学上,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三、压强:1、压强的定义: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压强: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2、用速度和密度的定义类比方法让学生得出压强的公式:F= pS 强调:S是指被压物体的受力面积也即是相互挤压 p=F/S 的两物体的接触面积 S= F/p3、压强的单位:压力F的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的单位是:米2,则压强p的单位是:牛/米2

29、,称为帕斯卡,符号:Pa。说明1 Pa的物理意义。4、举例说明1 Pa的大小。四、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先从压强公式出发,让学生进行讨论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结合课本实例,教师再举出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如用碗边沿打鸡蛋比用手握鸡蛋要容易烂的多等,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增大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三)、应用举例:1、让学生回答新课前提出的问题。2、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在水平地面上,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

30、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的大小。要注重分析,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在计算过程中,注意重力的计算,不能写成F=mg, F=G=mg 。3、一个人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如何使他对地面的压力迅速增大一倍。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5、讨论课后练习4、5题。(四)、知识小结。先让学生讨论本节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再归纳、补充。 (五)、课后练习:课后作业1、2、3、题。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

31、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3、突出“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2、知道连通器和安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3、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二、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探究及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公式的理解、应用。三、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及实验探究。四、教学方法:推理法、自主探究法。五、课时数1课时六、主要教学过程:(一)、巩固引入:1、压强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公式和单位是什么?2、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再补充;对第2个问题再加以解释,演示迷你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又易于流动,所以液体对容器壁和底部也有压强。引入新课。(二

3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1、教师先举出一些与液体压强有关的学生熟悉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公式推导: 假想液体中有一高为h、截面为s的水柱: 水柱的体积为:V = sh, 水柱的质量为:m = V 水柱对底部的压力: F = mg = Vg = shg 水柱对底面的压强为:p = F/S = shg /S = gh分析公式得出: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有关。(三)科学探究:本实验探究是为了验证理论推导的结果。1、通过学生阅读加油站内容,了解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让学生讨论、设计、制定探究方案:3厘米、6厘米深处压强。3、把学生分为两组

33、,一组用盐水、一组用水,使水和盐水的深度相同。4、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5、学生交流:让各组代表讲解本组获得的实验数据及可得出的结论。6、分析论证:在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四)应用举例: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2、如图所示,A、B两容器内装有等深的同种液体,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则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PA PB;底部受到的压力FA FB;若将它们放在水平桌面上,则桌面受到的压强(容器重相同)PA PB。3、为使某高层建筑内距在面高度为80M的水龙头有水,安装在地面上向此高层建筑供水的高压水泵产生的压强至少要 Pa 。(五)、归纳本节课学到了“什

34、么”?(六)、讨论课本作业第1题。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2、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二、教学重点:1、连通器的原理;2、应用连通器的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教学难点:连通器原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实验、举例法。五、课时数1课时六、主要教学过程:(一)、演示激趣引入:1、用自制的U连通器演示课本822实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底。2、先设问:展示连通器模型,让学生猜想:装入水后各不同形状内的水平会怎样?然后进行演示实验。(二)、连通器:1、连通器:上部开口下部连通的仪器。它是液体压强的重要应用。2、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内装同一种液体

35、,在液体不流动时,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保持相平。3、对照挂图或示图,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讲解液面总保持相平的道理。4、应用举例:(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例子)告诉学生连通器就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重要应用。 三峡已经使用和正在建设中的通航用的船闸;过路涵;家庭中厨房和厕所中下水道的弯管。并讲解其应用。(三)、液体压强的传递:1、演示:装满水的溥塑料袋,用针迅速扎几个小孔,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水向各个方向喷出。引出帕斯卡原理。2、液体传递压强规律即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在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适用条件:所有密闭液体。3、帕斯卡原理的应用:它是许多液压系统和液压机工作

36、的基础。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分析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得出: F1/S1 = F2/S2(四)、本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的知识。(五)、练习:1、让学生分析挂图:船闸通航经过(这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2、课本作业的第2题。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2、知道托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3、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关系。二、教学重点:有关大气压强的演示实验。三、教学难点: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四、教学与学法:实验、讨论。五、课时数:1课时。

37、六、主要教学设计:(一)、演示引入:由实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如果倒置过来放手后,让学生猜想会产生什么现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并将水杯逐渐倾斜直至水平,纸片仍不掉。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学习了本节课知识,就知道了。(二)、大气压强的产生: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也叫空气层,空气是否有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指出:空气是有质量的,让学生查看密度表(注意条件):空气密度为:1.2

38、9kg/m3 ,当体积很大时,质量也是很大的。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宽、高,试计算一下教室内空气的质量。2、用类比的方法(液体压强的产生)让学生讨论:空气有质量又易于流动,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演示课本铁皮罐变形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4、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是很大的。5、让学生阅读信息窗感觉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神奇。(三)、大气压的测量:1、利用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是大气压强?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注意引导,让学生思考:水银柱为什么下降到760mm高时就不再下降了?正说明:此时的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相

39、等的。2、让学生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四)、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气压计。1、结合实物及挂图讲解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管式弹簧压强计的原理。2、举例说明气压计的应用:蹬山用的蹬高计、飞机机舱、汽车轮胆、太空舱等都离不开气压计。(五)、大气压的变化:1、由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结合课本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就越小。2、沸点与压强的关系:(1)沸点:是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2)演示实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分析得出:液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反之,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低。(3)应用举例:高压锅煮食物为什么比普通锅熟的快;利用大

40、气压可以判断高度;还可以预报天气。(4)让学生阅读信息窗,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六)、本节应用举例:1、解释:课堂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平口杯用硬纸片盖住,倒立、倾斜时为什么水不会流出?2、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塑料挂衣钩,用力按在光滑的墙壁上,就可以挂重物而不掉,为什么?3、将试管装满水,堵住管口,倒立插入水中,缓缓向上提(管口不离开水面),试管中的水会流出吗?为什么?八、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1、自制水气压计,并用自制的气压计,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告诉学生制作方法) 2、课本1、2、3题。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知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1、。2、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交通、生活的实际现象。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1、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2、正确解释实际现象。四、教学方法:实验探讨、列举讨论法。五、课时数:1课时。六、主要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列举实例1、一阵秋风吹过,地面上的落叶为什么会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2、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一阵大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为什么会被吹开了?3、满载乘客和货物的飞机是怎样升上天空的?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些奥妙,我们就要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2、。(二)、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流动,我们把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2、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a、教师演示实验843、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乒乓球如何运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b、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学生实验:a、在水槽的水面上放两只纸船,用注射器快速向中间的水域冲水,观察现象;b、学生实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教师补充,得出结论: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气体在流

43、速大的地方压强也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也较大。(三)、应用解释现象:1、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机翼。(教师边启示边讲解)飞机起飞之前,先得在跑道上跑一段距离飞机向前跑,空气就相对地向后移动,空气的压强作用在机翼上使机翼获得巨大的升力机翼的形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观察过飞机的机翼,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展示飞机图片,指出图片重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的。适当提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比下方气流大。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2、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3、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学生讨论回答)(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布置学生书面写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在哪儿,有什么启发。2、完成基训练四第九章,浮力老师姓名上课时间科目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