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共6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28150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案(共6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共6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案(共6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案(共62页).doc(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体系是怎样的?学习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何在?本教材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特色有哪些?【教学重点】明白经济地理学的概念;认识学习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教学内容】(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三)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讲授纲要】1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地理”和“地理学” 1、“地理”: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

2、文,俯以察于地理。”唐孔颖达:“地有山川原隰,各具条理,故称理也。”理:玉石之纹理也。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埃拉托色尼(约前276前194)创用“地理学”一词:geographia。故被誉为“地理学之父”。Geo:大地地面;graphia:描写描述。 2、“地理学”:从“地理”的含义上说,地理学乃研究“地之理”的科学。geographiageography.今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或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 3、地理学分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见图13(P12)地理技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为什么在

3、这些区位发生?不同企业、产业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其空间组织关系经济地理学要研究之。研究与环境的关系:微观上,企业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中观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上,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三、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以前: 史志描述(“graphia”)多出于史家之手。对本学科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古希腊:斯特拉波(B.C.63-B.C.20)著17卷地理学,对欧洲人所了解的欧、亚、非所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了区域描述,内容涉及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商业地理研究自17世纪开始,商业

4、地理学成为欧洲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7世纪中叶,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其在世时则再版9次,到1975年出版至第19次。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一词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于1760年在其著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但未做具体说明。1882年,德国的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认为:该学科是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同时,他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建立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中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

5、20世纪上半叶,最大事件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2)二战后,区域科学产生,研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3)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4)近20年来,研究范围拓至全球。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司地理的研究)(1)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问题;(2)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P5)(1)微观尺度规范分析 微观分析: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分析便于进行“形而上”的讨论(“理想大陆”、“理想气体”等与此相关;物理学中有所谓的“规范场分析”)。它从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导出结果。(2)中观尺度实

6、证分析实证分析与实证主义哲学(由法国的孔德创立)思潮的兴起有关,而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又与近代科学有密切联系。它摈弃形而上学的东西。“实证”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等。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的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宏观尺度行为主义分析美国杜威改“行为”代替“实践”一词,实指人类的活动(广义)。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之一。有所谓的行为地理学。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4)全球尺度结构主义分析结构主义思想之一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其认为,结构带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60世纪结构主义地理学应

7、用而生。附:东西思维比较西方思维:原点思维分析思维坐标的建立;神话系统中的人神关系(My god;鲁滨逊行为);美术中的焦点透视;文学中的“分合”结构皆一脉相承。中国思维:关系思维整体思维神话中的多神;“仁”义;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文学中的“总分合”结构一以贯之。1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一、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 部门经济地理学4 企业(公司)地理学5农业地理学6 工业地理学7 交通运输地理学8 商业地理学9 信息业经济地理学102:理论层次最高,研究一般原理;3:历史最悠久;4:包括5大类610;5:弥合了区域地理学对区域之间联系的分割、部门

8、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的分割。二、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12)1、与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等问题;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是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但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学,又称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可见,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借用了诸多起区域经济学的成果:区位论、空间价格、区域成长、空间扩散等理论,经济基础分析、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

9、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科认为,生产关系(如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为影响。所以,经济地理学在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2、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学是基础,自然资源学、生态学不可少。天 地 生 化 医 诸 人 文 地 理 学 科 物 理 学 经 济 地 理 学数 理 自 经 论 然 济 力 地 科 学 学 理 学 要学好工具性课程,如数学、哲学等。经济地理学有如物理学的地位一般,故地理学中有所谓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有人说,只有物理学是科学,其他学科都是集邮。吾曰,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其余皆为其上的次生物、派生物、

10、衍生物。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学好经济地理学是重要的。3、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要掌握相应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13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1、在计划经济下,中国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问题。2、在市场经济下,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认为经济界创新区位条件很重要。有人强调,经济地理学应该进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人口激增、人口

11、区域特征等引发的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资源问题:即可再生资源的枯萎问题。环境问题:土地、水体、大气等的污染问题。贫富问题:可分析贫富格局及其地理原因。三、以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1、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局整关系);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4、企业与区域经济界发展的关系。毓按:当引入广义进化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泛系理论等新的理论,以研究相关的关系问题。14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本课程的学习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可适用理论为主;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创新。大学精神:永恒的学术追求;鲜明的时代精神;不懈的道

12、德建构)。二、本课程的学习1、学习的阶段性:小学背诵学习;中学理解学习;大学及以上思考学习。2、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样性的增加生命出现 多样性的减少 3、不变的是概念和原理,变易的事件和数据。当由事件和数据入手,而最终又要忘记之。这样,方可由厚变薄,由博返约,才能以简驾繁,举纲张目。4、认真听讲。5 做好笔记。 【讨论问题】 谈谈地理、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教后心得】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什么是“区位”?区位因子及其分类;投入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教学重点】区位概念;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

13、的影响机制。【教学难点】区位概念;胡佛的端点布局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教学内容】(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二)投入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五)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讲授纲要】21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观念一、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 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茨首创。Stand:站立(场所)/立脚地/ 站立;ort:位置/点/场所。 1886年译为英语location.意为:定位置/场所。 在日语中被译为“立地”。(立:下面的一横为“地”;上面的部分为站

14、立的人) 汉语中,“区”:高台上众人集聚;“位”:人依靠某物而立。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教材中,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是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古语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部位、潮位、地位、电位、吨位、方位、岗位、货位、价位、灵位、名位、席位、数位、相位、学位、穴位、音位、职位、座位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可见,区位理论由两层含义:一为人活动的空间选择,一为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 人类活动的非均匀分布,是因

15、为区位条件的不同所致。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资质。 区位条件的好坏:相对于区位主题而言的。它有主次之分。工业区位: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农业区位:光热/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成本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成本因子min;收入因子max。经济因子:纯利润max收入成本最大值。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候选地。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各大城市。非经济因子(军事,个人偏好,

16、决策者的出生地,自然条件,追求一种满足/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行为的空间)经济因子:求“极大值”;非经济因子:涉及人的心里、行为等。地理科学是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者当又良好的知识结构。22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自然、资本(工具、机械等手段)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常称为生产的三要素。它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一、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当土地是:(1)劳动对象时,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中可以说是不变的课题;(2)作为作业空间/

17、活动场所时,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二、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的可运输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是在产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施加影响。分类:初级原料,如矿物原料、动植物原料等;加工原料。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料的组织已经扩至全球,为了依靠供应及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如,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三、 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如欧洲在中世纪前所用能源是木材;煤炭成为能源后,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后来人

18、类利用了电力、核能等新的能源。 在此过程中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工程中,一般都把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重点加以建设。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作为影响因子,能源不仅局限于提供能源供给,而且还反映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四、 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初创企业(小型)区位选择带来影响。(融资:通过贷款、租赁、集资等方式而得以容并流通的资金。

19、)大型的成熟的企业,可以得到融资支持;高新企业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故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是“关键”。五、 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特色: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之地。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影响工业企业的进入,自然就对经济区位产生了影响。2、劳动力素质:普通劳动力的获得,日益容易。因为交通的改善于进步。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以多得的稀缺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成为了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一个地区可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20、3、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空间的分布不均,以及移动摩擦的影响,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4、劳动力移动:劳动力趋集的地区,对引导一些企业向之所在地集中。23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一、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一个规模问题。如,不同工业的需求门槛有高低之别:重工业较高;轻工业较低。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成本,如图书;外部规模经济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分为:同类相聚,异类相聚

21、)2、 市场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传统的零售业尤其明显。如,在乡村不可能有大型百货商厦等。二、 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企业关注现实低成本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廉价获取;2、 企业更关注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智力资源和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发大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三、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所引起的。在不同的区域,由于消费习惯和其他要素的不同,占首位的需求层次并不相同。如,城乡的消费既是。四、 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方面:1)产品精心设计、制造新产品;出精品。2)提高劳动生产率。

22、3)周到服务。4)注意环境变化,保持技术领先。5)注重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竞争取胜,企业兴旺;反之,倒闭。2、 市场秩序与管理:有秩序,管理好,利于经济活动的展开;反之,不利。3、 市场意识:强区,创业门槛较低,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展开。24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影响。包括供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1) 产业间可否密切合作?2)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如何?3)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怎样?相关产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容易形成“外部经济效果”。二、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政府购买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

23、,如美国电子产品创始时期等。2) 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市场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3)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4)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三、 环境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如在城市的上风向不能布局污染严重的企业等;2) 同时,环境也影响、制约经济活动。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能制造高精尖的产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四、 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越益成为区

24、位选择之重点。这取决于该市场的可进入性。1)地理可进入性(位置/距离);2)经济可进入性(运费/通讯费);3)制度可进入性(开放/自由);4)社会可进入性(语言/文化)。25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交通三要素:交通网;2、交通流;3、地域。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密度(总长度/单位面积)交通网 结构(连接度/通达性)1)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计算和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的比。即: E/V(E:边的数量;V:顶点数量)2) 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衡量。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A(j1,2,3

25、, n)min。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D(DIJ同上)D越小,联系水平越高,通达程度越好。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胡佛提出的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与距离有关,是距离的线性函数。公路铁路水路。站场费: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相关。水路铁路公路。胡佛原理: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见P49图。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机场产业区:1)机场业务关联区;2)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业。中国古代书院/陵墓/住宅/都城/寺院等的区位选择;航空航天中心的区位选择;长城的区位选择;教师座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理论,讨论的是有关区位的一般空间法则。【讨

26、论问题】什么是区位?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区位?若要讨论某一地的区位条件,当从哪几个方面说起?对经济活动的区位产生影响的投入要素包括哪些?市场和交通分别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从端点布局原理分析上海宝钢分布的合理性。【教后心得】第三章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其应用情况;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结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应用情况;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韦伯及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杜能和韦伯区位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思维程序;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特点所在。【教学难点】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结构的比较;综合

27、等费用线图的分析;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特点的概括。【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发。【教学内容】(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二)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讲授纲要】31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 背景与目的:1、 背景:19世纪的德国,通过改革,使得农民成为自由农民,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为独立的农业企业家。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格局随之出现。2、 目的: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当时的农学家泰尔的理论占主导地位。他认为,应以全面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大麦休闲。杜能购得农场,根据自己的方式种植,并记录下数据,从而提出了

28、自己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年,他出版了孤立国一书。二、 杜能区位理论概论1、 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孤立国”。(P53)2、 形成机制:运费距离; 运费重量.地租R收入支出(生产总量Q价格P)(生产费运费)PQ(单位农产品的生产费C生产总量Q生产总量Q距离K运费率t)PQ-(CQKtQ)(P-C-Kt)Q要求:Rmax。若假定P、C、Q和t是常量,则运费就成了唯一的变量,这样,R就是距离K的函数。运费距离,Rf(运费)。当R0时,是农业种植的极限。3、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如P54所示,合理的农业空间结构是: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

29、圈畜牧业圈。三、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 宏观尺度上:研究者:乔纳森。研究地域:西北欧。分为7个带1) 温室、花卉;2) 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3) 奶酪制品、肉用羊牛、饲料、纤维用亚麻;4) 普通农业地带;5) 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6) 牧场;7) 森林。2、 中观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研究者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分为4个带1) 110KM,蔬菜、奶牛、花卉;2) 1020KM,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3) 2035KM,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4) 35KM,商品粮、棉花、渔业、奶牛。北京1) 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2) 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外测粮食、鲜

30、瓜果、林木;3) 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干果。3、 微观尺度上:研究者:纳瓦佛等;研究地域:非洲卢旺达农村居住地;分为6个带住宅区;芭蕉林;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咖啡栽培地;外测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A.雨季耕作的相对干燥地;B.旱季耕作的相对低湿地。四、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农业空间地域分异现象定会出现。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还有,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没有绝对的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种植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作物的布局是合理的。2、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其首次对农业地域的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其结论是土地利用一般

31、理论基础,实乃对产业地带的研究;其孤立化(绝热法/解耦法/清化法)的研究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五、 理论与现实1、 可通航河流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见P57图34。2、 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见P58图35。3、 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模式见P59图36。杜能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辛克莱尔模式揭示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周围的土地农用情况。杜能区位论的建构过程假设前提锁定于一渐次展开形成体系。32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间流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2、目的: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3、作者介绍:韦伯

32、,德国人。曾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过长期而详尽的调查;于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二、伯工业区位论概要1、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分为: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皆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特殊因子仅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2、般区位因子的确定:韦伯认为,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选择。于是,他首先分析工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成本因素。1) 地的土地费;(C)2)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C)3)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X)4)流动成本;(X)5)物品的运费;(X)6)资本的利率;(C)7)固定资产的折旧费。(C)3、前提假设:1)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2)已

33、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流动花费商品下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毓按:与现实差别最大。4、理论构建:1)力求使费用最小。2)解构讨论:A.当运费是唯一的变量时,工业区位格局如何?B.在A的作用结果的基础上,若劳动费各地不同,区位会如何变化?C.在B作用的基础上,分散和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怎样?运费指向论运费构成:原料运费产品运费。运费f(重量W,运距S)原料分类: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局地原料的重量。区位重量: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总重量局地原料重量最终产品

34、重量。即区位重量(WL)(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产品重量(WP)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1原料指数(MI)1WLMI1F.最小运费原理与区位选择:MI2, 或MI1时,区位在原料地;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原料地均可,为自由区位。当有多种原料时,采用力学方法求解“重力中心”最小运费点。G.综合等费用线:见图P64:38。意义:简明,实用;不至于使得工业区位集中于一点,而是使之分布于一个椭圆上。劳动费指向论A、劳动系数(CW)劳动费(EW)/区位重量(WL)移动单位产品的重量所需要支付的费用。B、CW越大,则区位越可

35、能移向劳动费区位; CW越小,则区位越可能选择在费用区位。 当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所带来的劳动费的节约额离开最小运费点增加的费用时,劳动费指向方起主导作用。C、劳动费与人口密度的关系;人口密度大,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力强;人口密度小,运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集聚指向论A. 若集聚节约额运费劳动费的增加额时,则集聚指向起主导作用;B. 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相互临近的区域。C. 集聚度发生在“交集”处。伯区位论的意义首次将抽象与演绎的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费用最小点乃是最佳区位点,故称之为成本学派;指向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33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总说:帕兰德,

36、瑞典人。1935年在区位理论研究学位论文中提出自己的区位理论。与韦伯相比,他引入不完全竞争观念,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2、区位与市场地域:当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运费率已知时,价格决定产品销售的地域范围。价格工厂价格运费。工厂价格的大小影响着市场地域的大小。见图P71:311。3、运费与区位理论: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则运费有两类:A距离比例运费;B远距离递减运费。A情况下,等运费线为等间隔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处处相同。B情况下,等运费线为间隔渐大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最小。端点布局!C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

37、总和最小之地。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1、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运费结构:站场作业费线路运输费因为站场作业费不变,所以应减少货物的中转次数,以节约费用。运输方式:公路短途运输;铁路中长途运输;水路远距离运输。2、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A. 见图P74:312。工厂价格低,则市场地域面积大;反之,则小。B见图P74:313。N点是送达的最佳距离。与经济规模有关。C主原料地和市场是最佳区位。三、区位相互依存学派 霍特林模式:见图P76:3-14/15.在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两家工厂集于一起,每家占有的市场面积最大。在弹性需求条件下,分开布局有利。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区域的区位是最佳区位。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

38、论最佳区位应是利润最大点,即“收入支出最大值”的点。需求圆锥体:在均质的平原上,市场区是圆形的;最后形成的空间模型则是正六边形。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见图P79:319。各点距离上运费的组合最小时,乃为运费最小点,亦即最佳区位。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条件下,生产者将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为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 2、若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竞争,则产品的价格就会减低,区位就会相互接近(集中于市场地);反之,;若非竞争、垄断,则区位就会分散。 3、对产品的需求越是弹性。到消费者的运费越高、企业数量越多,区位将出现分散; 4、区位选择往往某一因子是最主要的,当此因

39、子不能唯一确定区位时,次要因子方起作用; 5、运费是工厂的一个决定因子,故区位首选市场;只有当原料易损伤或原料的运费比最终产品的运费大很多时,区位方指向利用产地。 6、个人要素影响区位的选择,满足最大化的区位通常会取代利润最大化的区位。34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满意人与经济人: 1、满意人是真实的,经济人是理想化的; 2、人们遵循最小努力原理; 3、区位选择者的行为目标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感。二、史密斯的收益性界限空间分析 1、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见图P82-83:3-20;3-21;3-22. 3、企业家最可能

40、选择的区位是: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的行为空间。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见图P84:3-23;3-24.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假设前提概念定义锁定目标清化关系建构综合形成体系。习惯上,人们把资源及原材料、市场、交通条件称为区位因素。【讨论问题】1、各种区位理论中,研究过程中不变的一个因子是什么?2、韦伯的市场是“点”状的,霍特林的市场是“线”型的,廖什的市场是六边形“面”状的,那么,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有无必要考虑三维情形呢?3、廖什的需求圆锥体泛化后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后心得】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内容;中心地理论

41、的发展及其运用。【教学重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理论的发展。【教学难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形成;廖什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廖什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四)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讲授纲要】4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城市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2、目的:探索决定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怎样的规律之问题。3、在实践的基础上应用演绎的方法求得。二、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

42、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A前提假设:见P89。B分析演绎:见P89-91:图41;42;43;44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A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B交通原则适用于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为线性分布的区域;他认为,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的作用比市场原则大。C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象社会主义

43、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D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行政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市场原则作用明显。三、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以德国南部为例。中心地分为7级;最低级中心地相距7km。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1、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首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是对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大革命。他被誉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2、为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42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1、前提假设:见P96。 2、图表简示。见P998。3、抽象规律:每个中心地的吸引力是有限度的,超出其引力范围后,新的同一级别的新中心地就会形成;4、最终会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呈六边形结构的经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