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03023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第二章P38)要素

2、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能源因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资本因子: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而

3、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劳动力因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指导作用。(第四章)理论的前提条件: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三原则和中心地构建:市

4、场原则: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服从于K=3原则。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K=4原则。行政原则: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7原则。意义: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如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 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如

5、中心地与市场区域间的关系等。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第七章)主要包括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聚极”。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指区域点与电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

6、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力。4、简述

7、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第八章)p212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作出的研究结构,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经济活动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起飞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资本运作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成熟阶段: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

8、主导部门;劳动力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高额消费阶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变化;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 垄断;市场和政府干预并存。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评价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不足。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2、区位因子:也称区域要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韦伯将之定义为经济活动在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它不仅包含用货币可以度

9、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3、集聚与扩散因子: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使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4、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而言,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由于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强,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5、经济距离:距离是地理位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距离就是用克服距离所付出的费用来表示的距离

10、,它受运输距离和运费率的共同影响,对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1、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要点。(第三章)韦伯工业区位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已知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此基础上,韦伯分三个阶段分别构建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通过最小运费原理和等费用线阐述了运费指向论,即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

11、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最小时的区位,形成劳动费用指向论,这可以使运费指向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这使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韦伯区位论是第一个系统的工业区位论体系,也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对现实工业布局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并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这些都对以后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韦伯的理论不仅不局限于工业布局对其

12、他创业布局也有指导意义。当然这一理论仍有局限性,比如它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适合,在现代条件下,区位因子也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2、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佩蒂一克拉克定理的基本要点。(第七章)P180佩蒂一克拉克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佩蒂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

13、产业。据此理论可以进一步推到处,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就越小,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3、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则是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环境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3)它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4)它影响着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总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4、对人类产业活动及其分布具有重大影响,但它们最终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与产业布局。4、简述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集聚地,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1)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首先是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服务和管理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区域的创新中心,因此,它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其中心作用的发挥,它与区域形成了广泛和复杂的联系。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出现相应波动。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往往由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及其腹地共同构成,区域内规模不等

15、的城市体系则可构成区域的空间框架,可见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就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引进。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第七章)所谓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使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工艺、发现新的生产方法、产生

16、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包括: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出强大的推动力。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上:首先技术创新将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其次,它可以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再次,它会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第四,技术创新疆在根本上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总地看来,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经济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推动分工深

17、化、产业结构演进、交易成本节约和经济效率提升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发展,因而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有关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因而整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

18、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增长极: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恶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经济中心。韦伯区位理论背景与目的: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

19、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理论前提:分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假定条件:已知原料供给低地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4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意义:(1)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

20、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之,它的重要共同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像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总结。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意义在于它的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像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第一次系统的阐明了空间

21、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以用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理论的局限性:(1)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2)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6、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

22、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理论的前提条件: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

23、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三原则和中心地构建:市场原则: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服从于K=3原则。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K=4原则。行政原则: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7原则。2、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

24、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2、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佩蒂一克拉克定理的基本要点。(第七章)P180佩蒂一克拉克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佩蒂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

25、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据此理论可以进一步推到处,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就越小,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第七章)主要包括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

26、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聚极”。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指区域点与电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

27、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力。区域增长极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

28、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克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克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