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共3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186654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共3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共3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共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共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第一章 绪论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他分支一样,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时期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表现在: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

2、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产业布局条件1、名词解释技术条件: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利用。技术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业。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以及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的、持久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某一地区(地点)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交通条件的好坏可用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港站的设备状况来反映。信息条件:信息条件是指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设备和方便程度,信息

4、包括科技文化信息、市场商贸信息、经济社会信息和货源环境信息等。在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中,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资源。2、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是经常的、全方位的,是产生布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1、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首先为产业布局提供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必要条件的各种矿物资源和原料。如在有石油的地方才能建油井、有煤的地方才能建采煤厂等。其次,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经济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和场所(包括土地、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等)。再次,为各种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水源。人类曾经

5、生活在没有石油、电力、煤炭的时代,但没有水却无法生活,也无法生产。是产业布局的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产业布局离不开必要的自然环境条件,但有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不一定出现某种产业活动。如我国目前耕地资源异常短缺,但同时却仍有上百万亩宜农荒地未被开垦。可见,产业布局除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就当今科技水平而言,除了采掘业以外,断定某一地区一定不能发展某种产业,恐怕没有绝对把握;关键在于投入水平和科技能力。3、成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

6、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建立多部门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是发展地区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前提。4、影响产业布局的空间界限如在工业布局上,原材料消耗大的部门往往受制于矿产原料的地区分布,钢铁工业多接近煤铁产地;在交通运输布局上,水路航运业一般都集中在江河湖海水面宽阔的地区;铁路、公路等陆上交通线路的分布,总是平原地区比较密集而高原山区比较稀疏;在农业布局上,某些经济林木和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界限更是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3、简述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如果说自然条件对产来布局的影响是被动的,那么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则是积极的、主动的,它往往决定着产业布局的性质,成为产业布局及其发展、演变的

7、决定性因素。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影响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首先,由于科技的进步增加可利用的资源种类。由于科技进步,使得原先一些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逐渐被引进生产过程中。其次,由于技术的进步,不断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由于科技进步,一些原先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再次,由于科技进步拓展了资源利用的深度。由于提炼、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资源的利用深度不断拓展。2、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首先,产业布局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和销售费用,科技的发展,使这些费用在总费用中所占的份额发生着变化,因而引起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变化。(如

8、钢铁工业布局)其次,产业布局必须克服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矛盾变得比较容易解决了,因而大大削弱了个别原燃料产地对产业布局的束缚。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引起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作业方法的变化,不少新兴产业开始出现,从而改变着区域产业结构。首先,技术进步导致支柱产业的变化。区域经济结构,最直接地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比例关系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即对于较大地区较长发展过程而言,从业人员和产值所占的比重一般都表现为:第一产业(大农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加后减少,第三产

9、业逐渐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其次,技术进步对各经济部门内部结构的影响。技术进步和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越来越多,各产业部门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次,科技进步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技术进步减少和削弱了空间障碍对开展、深化产业布局的限制,促进了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加快发展和区际劳动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买衣服)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4、简述位置、交通条件、信息条件对

10、产业布局的影响。1、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经济资源,在现代产业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优越的地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那里布局企业,将收到投资少、运费低,便于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效果。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直接影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布。世界上的许多现代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采掘业除外)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企业,都不是分布在能源产地或原材料基地,而是分布在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有利的地方。3、位置、交通、信息条件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发展离不开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没有较好的运输条件,即使林矿资源十分丰富也难以采

11、伐和开采。4、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类型。一般情况下,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速度较慢,多以第一产业和采掘业为主,可以适当地发展原材料加工业。而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优越而自然资源也较丰富的地区,其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原材料工业和加工业。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优越而自然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原材料消耗少的高、精、尖产业为主。5、简述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方面,从人是生产者这一角度来看,地区内劳动力的数量与人口的数量成正比,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体。

12、产业部门分工就是人(劳动力)的职业分工,产业布局就是职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和落实。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说,某种产业要布局在一个地区,则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或通过移民移入必要的人口。而且人口越多,劳动力的供应就大,价格就便宜。从人是消费者这一角度看,地区内人口越多,消费需求就越大,产品市场也就可能越大。另一方面,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地区内人口越多,要求提供的物质供应和社会服务就越多,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干扰破坏就越大;人口越多,就业压力就越大,而劳动力就业是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保证。所以,对区域发展来看,人口的数量虽然重要,要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多就是负担,越多负担越大,问题越

13、多。人口素质与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人口综合素质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素质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高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高层次产业,即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的素质对于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高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性别不同,他们所适应的产业部门也不同。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产业布局。人口的城乡结构对产业布局有影响。人口的民族结构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人口分布与迁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14、是否合理,主要看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2、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分布也对产业布局有影响3、人口、劳动力的迁移与产业分布变化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人口移动是社会发展和地区开发的积极因素,它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推动民族和种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大量移民有时也会带明显的社会问题:移民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因而在移民大量流入的地区和大量流失的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都不协调,在新建的城市和工矿区这类现象非常突出。另外,战后出现的智力倒流现象对第三世界和较落后地区无疑是个重大损失。6、综合评价影响江西省(或某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因素。(研讨题)7、以江西省(或某

15、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与次要因素。(社会实践题)第三章 产业布局理论1、名词解释: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区位因子: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一般因子: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特殊因子;特殊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特定工业相关的区域性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

16、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质量(wm)/产品原料(wp)区位质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区位质量=局地原料质量/产品原料+1=原料指数+1等费用线;所有运输费用相同的点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语成品费用)相等地点的连线。临界等费用线;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劳

17、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加工系数;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

18、,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市场区;即一个商业中心的吸引或辐射范围。主要研究中心地所吸引人口的数目及他们来自的区域相间距离。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

19、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耕作极限: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书上61到62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

20、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21、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都必须投入资本和劳动。一般成本因素

22、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

23、劳动费。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运输指向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产业。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产业,如钢铁、制糖、水泥等产业部门。运输指向又分为原料地指向、燃料地指向和市场指向三种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

24、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运费指向: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如水泥主要集中在接近石灰石产地;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主要集中在消费所在地;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布局比较随意。劳动费指向: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

25、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但韦伯也认为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指标2: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集聚指向: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费最小的位置需要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有集聚因素定向。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11、评价韦伯工

26、业区位论的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不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12、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13、分析廖什市场

27、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方法:在假定条件下,某个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他生产量超过自身需要后便用来销售。产地P,销售量为PQ。但随着距离增加,必须增加运费,价格自然上升,需求量随之减少。到F点,需求量为零。QF为需要曲线,以PQ为轴旋转一圈,得到圆锥体便为廖什的需求圆锥体,以PF为半径的圆便为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因其它农户的加入,形成连续的市场地域,为占据这些市场,各生产厂开始扩大规模,导致圆形市场地域相接。进一步扩大到重叠,便形成六边形结构。六边形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方等其它多边形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要可达到最大化。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空间模型是正

28、六边型。特点: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14、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在K=3系统中,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

29、,54,。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15、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克氏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于聚落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寝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这种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益,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特

30、点: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增加。与K=3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是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关系为:1,3,12,48,192,。16、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在K=3和K=4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们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氏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

31、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7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17、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1、基本原则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随着商品的

32、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18、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19、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

33、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素。第四章 区域结构和组织1.名词解释区域;土地的界划。同质区域;集聚区域;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类型有: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

34、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区位商;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

35、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新技术产业。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

36、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城市职能类型:一般职能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职能;特殊职能是少数城市或个别城市所具有的职能。基本职能是城市中主要为区域服务的各种活动;非基本职能则是主要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城市规模;城市的大小,又可分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一般地,都是根据城市市区的常住人口和建成区范围分别标识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性质;城市的主要职能。它反映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主要作用,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城市化;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具体表现是,

37、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工业化;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38、。2如何选择主导产业?简要回答区域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1)高比较优势系数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2)高产业关联度理论依据: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指标: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

39、判断。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其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3)高需求收入弹性理论依据: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判断标准: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

40、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4)高生产率上升率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指标: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判断标准: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5)高产业创新能力理论依据: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3如何进行关联产业配套?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41、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的集聚不经济。最后

42、,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避免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同时,促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顺利发展。 4如何进行基础性产业配套?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基础性产业并不仅仅是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服务,还要为其它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而且,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

43、,所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5如何发展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潜导产业: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支柱产业: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6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

44、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7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

45、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8什么是霍夫曼定理?基本内容: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 1(0.

46、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9试述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10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