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_张志华.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2665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_张志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_张志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_张志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_张志华.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04年第 1期 总第 117期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 1 2004 serial. No. 117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 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张志华,王锁萍 (南京邮电学院团委,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本文将在高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实践的基础上,从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电子信 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创新人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003 2614(2004)01 0

2、114 03 随着 “ 入世 ” 带来的人才竞争的需要和我国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专门人才是是高校尤其是电 子信息类高校所而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与 必然性 (一) 是应对 “ 入世 ” 带来的挑战和国际人才竞争的现 实需要。加入 WTO,意味着我国全面、具体地融入全球化 大格局。入世以后,国际、国内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竞争将 进一步激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全球电子信息行业的大企业、大公司也将纷纷进驻我国, 抢占的不仅仅是市场,而且还包括高素质人才。同时,发 达国家为进一步稳固其在

3、电子信息业的优势地位,还特别 注重本国电子信息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此,我们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接轨,大力 培养素质更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以应对 “ 入世 ” 带来的挑战和国际人 才竞争的需要。 (二 ) 是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根本要 求。为尽快缩小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差距,尽早实 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党中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进 程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之一就是要培养大量 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 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

4、,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对人 才素质的要求,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优化 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智力支持,有效地开展自主研宄和自 主开发,并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而立 足于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的战略早日实现。 (三)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 的目标和要求上 .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强 调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开发学生能力再到注重知识、能 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理 工类、工程类高校往往局限于学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规格比较单一 .产学研分离,学生实践动手 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

5、神不够。当代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则明确提出,要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 素质教育为根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 识的综合素质人才。各级各类高校也纷纷制定对策,为培 养创新型人才构筑新型教学、管理、科研体系。笔者所在 的南京邮电学院是一所培养电子信息类专门人才的学校, 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并取 得初步成效。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 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四) 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 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 的就业竞争压力。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创新能力和进取 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6、,是就业竞争取胜 的重要砝码,是选人用人的关键因素。因此,从电子信息 类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综 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来看,创新人 才的培养是其内在要求。 二、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 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课外科 技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就电子信息类专业 而言,应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整合学校相关资源,以系 统化、规范化、整体化的模式构建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的新平台。 (一)开展普及性的课外科技活动,营造校园学术科技 收稿日期 = 2003 08 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 “ 十五 ” 规划课题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宄。课题编

7、号 &00l /)li)74)。 作者简介:张志华,男,讲师,南京邮电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 1期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宄 115 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氛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组织开展普及性的科技创 新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加科技创新的积 极性,努力在校园营造起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感染和熏 陶大批学生,促使他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培养起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 般而言,校园普及性课外科 技活动可以分三个层次和类别进行 :一是由院团委和学生 科协组织开展大型科技

8、创新活动。如我院自 1996年以 来,坚持每年组织一届大学生科技节,研宄生学术活动月。 二是由各院系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信息技术主题论坛、 专题系列讲座等。三是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活动。我院 近年来与诺基亚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等联合开展的诺基亚 “ 科技之星 ” 、“ 实现可能 ” 大赛就是较 好的例子。同时,我院还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大公司 相继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 这些活动的 开展,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当前 IT业的最新进展和国际一 流企业的创新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而且还吸引了一批学 子踊跃加入到课外科技创新队伍中来。通过大型科技活 动届次化,中型科技活动院系

9、化,小型科技活动社团化,以 形成科技活动的燎原之势。 (二) 设置科技创新基金,为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研宄提 供经费保障。为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化发展,建立 必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研宄是关 键。科技创新基金的来源大致有四个渠道:一是学校行政 拨款,这是基金的主要来源。如我院科技创新基金行政拨 款是按 学生所缴学杂费按比例提取或每年划拨专项经费。 二是电子信息类企业冠名赞助。一些 IT企业常以设立学 生科技创新基金、奖学金或奖教金等形式与学校开展合 作。这些合作,既为高校办学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为企业 培育未来高素质员工打下了基础。三是校友和社会人士 捐赠。这类渠道尽管较少,但

10、也是基金来源之一 四是学 生科技创新成果转让费的提成。如我院规定,学生在校期 间研宄开发的创新成果属学校所有,其成果转让费按 20%提取投入到创新基金中。在基金的用途上主要有两 个方面 :一是通过专项审核,支持学生自主提出的学术科 研创新 项目的研宄、开发,包括必要的物资设备投入,相关 资料的购买,项目指导老师必要的补助等。二是对在电子 信息类各级别的比赛中获奖学生的奖励。近两年来,笔者 所在学校支持学生开展研宄和奖励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 经费总计近二十万元。经费的保障使得电子信息类专业 学生科技创新研宄实现了可持续化。 (三) 建立科技活动基地,扩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空 间。建立相对固定的科技创

11、新活动基地,可以为学生的科 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分校内和校外 基地。校内基地,一方面尝试向学生开放一批电子信息类 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室,或 者将各院系电子信息类学生科协 组织与该院系专业实验室、科研室结对。笔者所在学校除 了上述做法之外,还由学校投资近 30万元建立了一个大 型电子信息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与 各专业实验室、科研室建立起了广泛交流、沟通的渠道。 另一方面,学校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科协组织提供由学 生自己管理并开展科技活动的活动室,学校购置必要的示 波器和电子元件等硬件设备,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选题从事 相关创新研究。校外基地主要是与一些公司和企业加强

12、合作,建立一批与企业新业务、新技术相关的科技创新基 地。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利 用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科研团队到企业创新 基地开展创新研宄。 (四)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 水平。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全面、普遍培养电 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措 施。学校和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特长,为每队 或每组学生配备一个相对固定的科研指导教师。除平时 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指导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以 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愿望,帮助指导学生拟定科研计 划,对学生科研全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教师也可以 把所带学生团队

13、吸纳到自己开展的科研项目研宄中,使学 生在教师的教学研宄过程中培养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 研宄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众化。 (五)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水 平。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面培养和提高电子信息类专 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把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 潜力的学生培养成为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的精英,还有必要 为这些学生专门聘请、配备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为此,首先要在全校相关专业和科研领域物色科技创新能 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其次要 给这些指导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计算相应的工作

14、量,以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进一步制定相 应的措施,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有 “ 名师 ” 才会 出 “ 高徒 ” 。在配备指导教师的具体做法上,根据笔者所在 学校的实践经验,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由学校出面, 为校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协的科技创新骨干聘请 指导教师。二是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院系相应 地为本系学生科技创新的尖子配备指导教师。通 过对科 技创新尖子的精英化培养,涌现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将进一步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六 ) 构筑系统的科技竞赛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 涌现和交流。构筑系统、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是推动科 技创新成果

15、与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仍 以我校为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近年来我们构筑起了四 级科技创新竞赛体系:一是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 “ 挑战杯 ”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 国家级竞赛体系;二是以江苏省大学生电脑大赛、大学生 网络知识竞赛等为代表的省级竞赛体系;三是以学校 “ 创 新杯 ”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网 页、网站设计制作大赛等为代表的校级竞赛体系;四是以 116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ciucation No. 1 2004 各院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科协组织开展的科技小制作、 电脑

16、技能、网络技能、学术论文竞赛等为代表的院系社团 竞赛体系。近两年来,该类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参 加校级竞赛平均每年近百件,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我院 学生多次荣获大奖,并在 1997年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 计竞赛最高奖 “ 索尼杯 ” 。系统、完备的科技竞赛体系 不仅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提供了载体,而且也为大学生 创新人才展示自我、认识自我搭建了新平台。 (七 ) 完善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良性发展。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是从机制上引导、激励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 “ 指南针 ” 。因此,要充分重视构 建完善的、科学的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目前不少高校 对学生有一个综合测

17、评系统,相应地,学生创新素质的评 价应在综合测评系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构建学生创 新素质评价体系时,要讲究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 则,在具体测评学生创新素质时,要将学生测评与教师测 评,定量测评与定性测评,组织测评与学生本人测评相结 合。简言之,应以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的最优化来实现科技 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 (八) 强化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増强师生创新活动的 原动力。对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 奖励,是增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仍以南京邮 电学院为例,我院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南 京邮电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方法,明确规定,对于在 校级科技竞赛中获奖的 作者给

18、予 400 1, 500元不等的物 质奖励,而对于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除主办 单位发奖以外,学校再额外按 2至 3倍奖金予以特别奖 励。而所有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将享有与获奖学生同样 的奖励。此外,获奖学生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 先考虑评选 “ 三好学生 ” 、免试推荐研究生 ( 特殊才能者可 以破格录取)、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等。而指导教师在晋 升职称等方面,学校也将适当给予倾斜。此外,学校还每 年分别评出 20名左右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和科技活动指 导教师予以特别奖励,进一步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三、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加强电子信息类创新 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一)

19、学校团组织具体负责与全校形成创新人才培养 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网络的关系。课外科技活动是第二课 堂、校园文化的范畴。绝大多数高校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 一般是由团组织统一具体负责的,但是课外科技活动的开 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指导教 师工作量的认定、考核,创新素质的评价以及获奖学生的 奖励,甚至包括科技活动基金的设立等,离不开学校教务 处、科技处、学生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为 此,不少高校为了加大对课外科技活 动的领导和指导力 度,专门成立了由党委分管书记、副校长任组长,教务、科 技、学工、团委、财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课外科技 活动领导小组的组织网络。因此,团委

20、要充分发挥这一组 织网络的优势,切实抓好课外科技活动的工作,为电子信 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 ) 加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系 统化的关系。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牵涉面广,涉及 内容多的复杂工程,绝不能只重视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 堂的开展,而忽视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系统性的特点。因 此,必须以系统化,整体性的观念抓好电子信息类创新人 才培养工作。在强化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功 能的同时,应全面更新教育观、人才观,优化教学内容和课 程体系,构建合理的工程试验、实践教学体系,健全教学质 量监督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激励措施,推行学 分制与弹性学制等等,

21、从而营造更优的创新人才培养环 境。 (三 ) 注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的关系。创新能力只是人的全面素质的一个方面,而创 新人才还必须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因此,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依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电 子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 高。简言之,不能陷入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代替学生素 质教育的误区。事实上,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品格,较高 的人文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既是学生 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思想 保障、催化剂和内化作用。 (四) 创新人才精英式培养与大众化培养的关系。就 髙等教育培养人才

22、的功能与规格而言,精英式与大众化培 养都是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 大众化培养是基础工作,是创新人才培养 “ 大厦 ” 的根基与 中坚力量,是精 英式培养的前提;而精英式培养是大众化 培养的提炼与升华,是创新人才培养 “ 大厦 ” 的塔尖,是创 新人才成效的体现,也应是大众化培养的必然结果。因 而,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偏颇或舍弃,必须根据各校 的具体情况对二者采取既重视又有所区别的态度和措施, 从而实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精英式与大众化培养共同 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不同层次、不 同规格、不同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绍芬 .工程教育的全方位改革是现代制造业 发展的动力源 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2). C2 李清 .加 入 WTD与理工科人才培养 J.江苏 高教, 2002,( 3). C3 朱岩,聂风华 .探索一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的 新教育模式 tJ.中国青年研宄, 2000,(思想教育专辑 ). 4刘彬 .大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J. 江苏高教, 200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