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70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996年 10月 第 18卷第 5期 台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l8,No.5 Oct. 1996 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 汤蓉岚 提要五代十国时期是乱世社会,但乱中有治。地处东南一隅的吴越国,虽是一个小国、 弱国,但在乱世中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客观原 因 ,钱氏抓住历史付予的偏霸的机遇,对外处理好与中原王朝及邻国的关系,对内发展经济、保 境安民是主观原因。钱氏立国近百年,对江浙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定型。这些割据政权的存在时间大多较短,

2、如中原王 朝的更替 “ 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杀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 , 而独据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却能历三世、五王 80多年 c吴越国虽是一个小国、弱国,却在乱世 中,保持了境内较长时期的稳定,这在割据政权中是独树一帜的。其原因何在?论述如次。 一、 独特的地理形势和经济的发展是吴越立国的前提 吴越国东濒大海,西邻歙州,南连漳泉,北达常润,辖今天浙江的全部、江苏南部以及福建 的北部。这块地盘,在唐代原厲江南东道。 追溯历史可知,吴越之地,立国很早,春秋时期, 这个地区就曾出现了著名的 “ 吴越争霸 ” 。经长期的发展,这个地域内已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语 言、风俗、地域心

3、理,实为统一集权下,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文和文化背景的区域。所以,当唐末 藩镇割据时,自然而然地成为割据的一员。独特的地理形势为吴越的立国奠定了客观的环境 基础。 自汉末以来,经东吴、东晋、南朝、隋的发展,到了唐代,江南的经济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而 且在三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纷繁,江南政局却相对稳定,伴随着北方劳动人口、技术人口 的南下,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了幵发和利用。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 ,唐后期,旧江南东 西道境内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 50余处。两浙境内有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 ) 的西湖,明 州郯县 (今浙江宁波 ) 的仲夏堰等,都能溉田数千顷至万顷。 江南农民还修建了许多堤堰和 斗

4、门,开辟了大量的湖田和渚田,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由于土地的昆辟和水利的兴修,江南 各地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增长。特别是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是当时国内农业生产的高产地 区,曾有这样的记载 :江淮诸州 “ 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 , “ 每 -岁善熟,则旁资数道 。 ” 除了 粮食生产之外,两浙地区的瓷器、丝、纸、茶等都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而当时的杭州已成为江 南有名的大都会,它 “ 于江南繁大,雅亚吴郡 ”,“ 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 沿海地区的明 州还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W有这些都说明了江南的经济在唐代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是 唐王朝的重要财赋基 地,加上南方受到战争的破坏较少

5、,因此,钱镠占据的两浙,早 e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他 的割据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 期 饧蓉岚 :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 31 二、抓住偏霸机遇,采取 “ 事大 ” 和 “ 睦邻 ” 的对外政策 中原王朝有正统之名,但无一统江山之实力;邻国吴 南唐有吞并吴越之实力,但它的 注意力却在中原王朝 ;而闽国又为内乱所困。吴越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力量相对均衡的情 况下,采取 “ 事大 ” 和 “ 睦邻 ” 政

6、策,使自已在诸国林立中偏安一隅。 中国的传统对 “ 大一统 ” 特别崇尚。处于分裂时代的当权者往往把 “ 统一天下 ” 作为己任。 但唐末以来政权的割据、更替,其规模和范围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谁也 担当不了统一之大任,何况小国、弱国的吴越。吴越国能在乱中立国、求稳,它所依赖的是 “ 均 势 ” ,即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力量的均衡。就地盘而言,吴越在势力巅峰时期也只是下辖 13州、 1 军、 86县,可谓地狭国弱。而与它接壤的是一个唯一能和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强邻吴 南唐。 吴越的边界除了东面临海、南面接闽外,就处于吴 南唐的半包围中。为达 “ 均势 ” ,吴越除 了加强自身的力量外,

7、必借用外力。而有 “ 正统 ” 名分的中原王朝自然成了依赖的对象。这种 政策,史书上通称 “ 事大 ” 。从公元 893年钱镠任镇海节度使,到公元 978年钱俶向宋纳 土称 臣,钱氏虽多有不愿和无奈,但在表面上始终臣事中原王朝,基本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保持了 藩王的格局。 “ 事大 ” 政策的立足点在于钱镠对时势清醒正确的认识和估计。早在董昌僭立 时,钱镠就劝说 :“ 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作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无忧 也。 ” 吴越备史又载 :“ 初,梁室受禅 ,有劝王(钱镠 ) 拒之,王笑曰: 古人有言,屈身阶下,是 其略也,吾岂失为孙仲谋邪? 遂受之。 ” 当蜀、闽、吴等相

8、继称帝立国后, “ 皆以龙衣、玉册、洎 书疏等劝王自大,王笑曰: 此儿辈自坐炉炭之上,而又踞于上邪。 岂 图一时之事乃随波于 尔辈也,皆却之不纳。 ” 至于钱镠到临死前,仍念念不忘告诫 :“ 子孙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 事大之礼。 ” 钱氏子孙确实遵从祖训,不论中原如何易姓, “ 事大 ” 之礼始终不废。 吴越国始终坚持 “ 事大 ” 政策,效果是极为明显的。首先,吴越国的 “ 事大 ” ,在很大程度上 是表面的。实质上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独立性。吴越在政治、外交上借重中原王朝 的时候,同样也受到倚重,在兢兢业业修贡的同时,也买得了平安。其次,吴越国的 “ 事大 ”受到 了舆论的普

9、遍赞誉。钱氏虽有皇帝之实,而始终不加皇帝之名,这在乱轰轰的 五代十国时期, 显得尤为难得。苏轼对钱镠的评价就极高,他说 :“ 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 ,象犀珠 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 ” 再次,钱氏的 “ 事大 ” 使民安,子孙有善终, 这是 “ 事大 ” 最根本的目的。欧阳修评道 :“ 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 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 ” 如果说, “ 事大 ” 政策使吴越长治久安,可是如何处理 和邻国的关系,对吴越的 “ 保国 ” 也是至关重要的。 吴越和吴 南唐、闽毗邻。就力量而言,吴 南唐远强于吴越,闽国的力量却和吴

10、越 相当,吴越 要并吞邻国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吴越的统治者也不抱这种幻想,他们把注意力 集中于如何 “ 保国 ” 上,实行了睦邻政策。这种睦邻政策对吴越来说,吴一 南唐是其立国的天 然大敌。唐末,双方为争夺地盘发动的战争是频繁的。战争集中于苏南、浙西南一带,战况互 有胜负。公元 919年,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 :吴越王子钱传瑙发挥了自身的军事才能,在苏南 使吴兵大败,紧接着吴帅徐温亲自指挥了无锡会战,使吴越元气大伤。当时吴越王钱镠就主动 遣使求和于吴,而徐温也认为: “ 天下离乱久矣,民固已甚,钱公亦末易可轻,若运兵不解,方为 诸君之忧 ,今战胜以惧之,戢兵以怀之,使两地之民各安其业,君臣高枕

11、,岂不乐哉!多杀何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32 台州师专学报 第 18卷 为 ! ” 双方自此休兵息民达 20余年。 事实上,按吴 南唐的实力,倾其国灭吴越并非不可能的事。经杨行密一徐温一徐知诘 (即李異 )的发展,吴 一一 南唐已成为唯一能和中原相抗衡的割据政权。特别是南唐烈祖李昇 时期,其领域 “ 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拒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南方诸国无 如其强盛者。 ” 这种情况下,吴越和南唐相安如此长的时间,吴

12、越内部修睦稳固固然是重要的 原因,但主要还在于南唐李異的战略思想所决定的。李昇曾说 :“ 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词, 卒然犯之,其名不洋。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 ” 这段话 体现了李昇对全 局的分析。所以李昇确定 “ 先北后南 ” 的策略,志在得天下。他认为积聚的力 量消灭北方的中原王朝后,再收拾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就易如反掌了。如果先在吞并南方的 过程中消耗力量,那就有腹背受敌之忧。基于这种策略,南唐和周边竭力保持友好关系。而吴 越国正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和周边 “ 或通姻戚或达娉好 ” , 做到乱中求稳,保境安民。 吴越国的另一个邻国是闽。双方地域力量相当

13、,又有大山的阻隔。王审知立国后 ,积极发 展生产,凭借沿海的优势,发展海外贸易,也曾呈现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王氏子孙为争权夺 利,几乎每个王的交替都伴随着 血腥和屠杀。这样一个混乱的邻国对吴越来说,末必不是一件 好事。闽内部极不稳定,使得闽和吴越在交往中,吴越国一直占据主动。客观上,连结两国的 是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不论是谁,要攻打对方都是不易的,所以双方一直保持通好关系。吴越 国还把闽作为自己的天然屏障、缓冲地带。并不希望闽遭到别国的打击和消灭。当南唐李璟 攻闽时,钱弘佐就认为: “ 唇亡齿寒 ” , 力主出兵求难。 总的来说,钱氏由于地狭国弱,不敢发动对外战争,也害怕别国的入侵,这是它处理

14、对外关 系的背景。钱镠曾说 :“ 吾或外讨,彼必乘虚滋扰,百姓必遭荼毒,吾以有土 有民为主,故不忍兴 兵杀戮耳。 ” 此外,吴越民风的文弱,使他们不喜也不善战斗,这反而使吴越国能在乱世中显 示稳定。苏轼就曾描述 :“ 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 三、内政处理得当是吴越国长期稳定的内因 为什么强大的南唐可以灭闽、楚,却不能灭靠它最近的吴越国?为什么中原王朝更替频 繁,但几乎每朝都很借重看似弱小的吴越国? “ 五代十国 ” 充斥着战争和武力,是历史上有名的 “ 兵骄将横 ” 的时代变易主帅如同儿戏 ” ,而吴越国却人才济济,将相和睦,这又是什么原因? 这不但与钱

15、氏实行 “ 事大 ” 和 “ 睦邻 ” 政策有关,而且与钱氏能很好地处理内政也有极大关系。 第一 ,立国者钱镠雄才大略,勤于政事,礼贤下士 ,是吴 越国内 部稳定 的首要因素。 钱镠从 乱世一小卒,渐成一方霸主,其间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管理才能。在平定两浙,吞并各 路势力(如刘汉宏、薛朗、董昌等)时,钱镠总能使自身处于师出有名、有理有节、伸天下大义这 种位置上。他的雄才大略,也是他的手下无法比拟的,而且他又极为勤勉,所以那些记载钱镠 事迹的典籍,无不对此留下很多的笔墨。如,他用小圆木作枕,以防熟睡,叫作 “ 警枕 ”; 他在自 己的房间里备有 “ 粉盘 ” ,想到要办的事情,随时写在上面

16、,作为备忘录;他经常亲自去查夜,检 査防务,以致有了 “ 东方不睡龙 ” 的称号。这些典故,无疑说明了他的勤勉 ,使得左右无不心服。 钱镠在感情上极为厚待手下大将。当大将顾全武被淮南俘去后,钱镠不惜一切代价,用淮南被 俘大将和兵卒换回全武;当钱镠部将徐绾发动叛乱,高渭为救钱镠被徐绾的伏兵乱箭射死,钱 镠平叛后就拿徐绾之心祭高渭;当何逢和徐温交战,血染沙场,钱镠见何逢所骑之马 “ 悲不自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第 5期 汤 #岚:论钱氏吳

17、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 33 胜 ” 。这些行为都说明了钱镠 “ 结士心以保其国 ” 。 钱镠股是一介武夫,但在称霸的过程中, 却很注意网罗各种人才 ,特别是对因避战乱由北方南下的一些名士的重用。他把其居名为 “ 握 发殿 ” ,表示要象周公一样礼贤下士。此外,他还体恤百姓,比如西湖附近老百姓要交一种名为 “ 使宅鱼 ”的苛捐杂税。罗隐针对此,就借题发挥,在磘溪垂钓图 上题了一首诗 :“ 吕望当年展 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 钱镠看后,马上就免去了这一 税收。后世称,吴越国文有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业等,武有杜陵、阮结、顾全武等,文武相得益 彰,将相同心,这

18、是吴越的大幸,也是钱镠苦心经营的结果。钱氏子孙也颇有乃祖乃父的风范, 和部下休戚与共。 第二 ,吴越国的稳固,还在于王位更替的平和和政策的 连续性 。吴越国经三世、五王,王位 的更替基本上是平和的。钱镠传位于传璀 (后改元璀 )打破了传统的谪长继承制,而是 “ 择善而 从之 ” 。元瓌凭其胆识,自幼受到了其父的赏识和栽培。钱镠在传位之前,给他作了充分的舆 论准备,使得他的兄弟们 “ 皆上言王(元璀 ) 功德高茂是宜委副 ” 。 而众将也认为 “ 两镇令公 (元璜 )仁孝有功,孰不爱戴! ” 元璀的所作所为,使钱镠极为欣慰,他说: “ 吾有汝瞑目无恨 矣。 ” 元璀确实是一代英主 ,然而却因一场

19、大火惊惧而死,因而传位于年仅 13岁的第 6子钱 弘佐。诸将自然产生欺上的思想。可年纪尚小的钱弘佐 表现出足够的威严和决断,他 “ 温柔好 礼,恭勤政务,发奸搪伏,人不敢欺。诸校骄恣者能优容之,及被谴皆不知觉。 ” 钱弘佐在位 7 年 ,20岁时就病故了,继立者是元璜的第 7子弘惊。由于当时 “ 诸将校骄慢 ” ,而钱弘傢的性格 却很 “ 严急 ” ,这样就发生矛盾冲突。于是统军使胡进思发动了政变,废了弘惊,而迎立元瑾第 9子钱弘俶为王。弘俶在位,一直延续到向宋纳土称臣。从钱氏传位的整个过程看,基本上无 .大冲突,更不要说流血事件了。而且兄弟之间相亲相助,为 “ 保境 ” 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20、。钱 镠时 ,众公子都是父亲的左膀右臂,跟随父亲扩 疆拓土。“ 及元璀即位,于兄弟甚厚,其兄元埭 入见,元璀以家人礼事之,奉觞为寿,曰: 此兄之位也,而小子居之,兄之赐也元琼曰: 先王 择贤而立之,君臣位定,元璩知忠顺而已。 ” 司马光就此事评价道: “ 元瓌笃友悌之义 ,元埯知 忠顺之节,兄弟辑睦以保其国。 ” 另外 ,从钱弘傢的被废事件,更能说明钱氏子弟比较看重亲 1情。弘俶被拥立时,他的前提是 “ 若全吾兄乃敢承命,不然当避贤路。 ” 废王弘傢在生活上受 到优待,并有善终。钱氏家族的这种温情,在五代十国是极为罕见的。也许这和钱镠的言传身 教有关。钱镠 “ 稍暇则命诸子孙讽 诵诗赋或以所制

21、诗赐于丞相将吏以下,由是往往达旦 ” 。 “ 尝 夕宴诸王子及诸孙,命鼓胡琴,末数曲,遂止之,曰: 外闻当谓我不恤政事,为长夜之饮。 宴遂 罢。 ” 严格的教诲使子孙们受益匪浅。对比它的邻国闽,儿乎每次传位总是兄弟相残,叔 侄相争,以致国弱民困,双方的优劣高下,自是显见。正因传位的平和,从而保证了政局的稳 定,政策的实施也是一贯性的。 “ 保境安民 ” 的国策代代相传。 第三,钱氏国王对待百姓比较宽厚,并采取保民措施 。在 “ 家天下 ” 观念的支配下 ,钱氏据 两浙后,也把两浙看成是一份给自己带来荣耀的家业。对待家业,有 人竭力挥霍,有人尽力守 住。钱氏采取了后 -种态度。那么该如何守呢?钱

22、镠从乡间平民到一方霸主 ,得意之情不能 言表。几次荣归故里,大会乡邻,并写了类似刘邦大风歌的还乡歌命四处传唱。因其所据 的地盘,实为桑梓之地,所以在平时,爱民惜民之情也常溢于言表。这可看作统治者的统治手 腕,但其中确也不乏真挚之情。同时钱氏认识到乱世立国的不易,庞大的财政支出都要取之于 民。如扰民太重,无异于杀鸡取卵,自毁根基。所以,他扪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给百姓的生活、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34 台州师专学报 第 18卷 生产带来了益

23、处。 钱氏的保民措施。首先,体现在加固、兴修城防上。钱氏加固兴修了德清、嘉兴、永嘉、东 阳等地城防。最著名的是唐昭宗大顺元年 (公元 890)、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 893)和梁太祖开 平四年 (公元 910)三次修建、扩建杭州城。兴修城防的工期往往选择在农闲时进行,正如罗隐 在东安镇新筑罗城记里说的: “ 民不驰担,时不妨农 ” 。城防的坚固,使得 “ 我军凭其城,毙贼 将于城下者,其数盈千,濠塞堑堙,自是群寇不复有图南之意 。 也使钱镠明白了 “ 人非城则 无以为捍,城非人则无以自固。不有城也,人何以安?不有将也,城何以坚 ” 的辩证道理。钱 氏花大量人力、物力来加固城防,使其子民在很大程

24、度上免遭战火的涂炭。 其次,体现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上。江南素有水乡之称,而两浙地处太湖和钱塘江流域 , 水利事业就显得尤为重要。钱镠建立 了 “ 都水营田司 ” 作为全盘统一规划水利事业的专门机 构。同时又建立由士兵组成的 “ 撩浅军 ” 专门从事水利。当时的太湖、西湖都设有 “ 撩浅军 ” ,负 责整治水利。钱镠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天然的河道、湖泊,疏浚河塘,广置堰闸。水利建 设中影响最大的是用 “ 石囤木桩法 ” ,营造了捍海石塘工程,使得百姓抵御了海潮入侵。吴越以 水利为先导,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钱氏据两浙 80多年,苦心经营, “ 钱塘富庶由 是盛于东南 ” 。这也是

25、以后南宋偏安江南的重要原因。 再次,体现在减轻百姓的负担上,钱元璀时, “ 后治命也,赦境内凡一应 绝田产尚有租籍者 悉免之。 ” 钱弘佐时, “ 民有献嘉禾者 ,王问仓吏蓄积几何?对曰: 十年 。王曰: 然则军食足 矣,可以宽吾民。 命复其境内租税三年。 ” 钱弘俶时, “ 募民垦田,勿取其租税,由是境内并无 弃田。 ” 钱氏的宽民政策,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实质上也是其 “ 保国 ” 策略的一部分。 钱氏立国几近百年,国内繁荣,边境安宁,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割据政权中都是极突出 的。钱氏抓住了历史付予的偏霸的机遇 ,为维护自身统治所作的努力,在客观上给江浙地区的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

26、面带来了全面的繁荣。钱氏的保境安民政策是 相当成功的。虽然钱氏 在历经了荣辱以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但江浙大地上至今仍记录着他们的功绩 :交错的水 利网,雄伟的捍海大堤,水光涟滟的西湖,等等。这对江浙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 注: 第 5册,中华地图学社 1975年版 , 资治通鉴 均王贞明五年 卷 270。 旧五代史 李 #传 往 134。 钓矶立谈 转引陶懋炳:五代史略。 吴越备史 忠献王忠让王附卷 3。 钱文选:钱氏家乘 武肃王年表 卷 5。 十国春秋 吴越八 罗隐传卷 84。 卷 2。 资治通鉴 明宗大兴四年卷 278。 十国春秋 吴越一 世家卷 77。 (十国春秋 吴越四 忠献王世家 卷 80。 卷 4。 第 8485页。 新唐书 地理志 卷 41。 ;!:宋书 史臣语卷 54。 卷 10。 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 ,全唐文卷 316。 吴越备史 武肃王卷 1。 卷 40。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