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2003-2013)——基于cgss的调查-张乐.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2183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2003-2013)——基于cgss的调查-张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2003-2013)——基于cgss的调查-张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2003-2013)——基于cgss的调查-张乐.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雨蕊一丽罂卷5hi Zhe“g D1ao Yan=:誊I,差查二o I当代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2320 1 3)基于CGSS的调查口张 乐摘要:通过对历时性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近10年来城镇青年在个人观和社会观上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一些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它反映出青年群体不断成熟的社会心态和日趋理性的个人与社会观念;同时这些变化也折射出当代青年不断累积的生存焦虑与社会忧虑。10年来,一部分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社会信任缺乏,甚至出现了单纯追求财富身份或者干脆放弃努力的“屏丝心态”,这些问题虽然不占主流,但有蔓延的倾向,需要有关部门和青年工作者关注,采取有

2、效措施引导青年走向更加积极成熟的发展之路。关键词:城镇青年;自我认同;社会关注;社会变迁引 言番娶酶峙秘黪裁豁蓄蓄盆蓝鋈蓄盆譬蔷蓄蓄蔷蕾盆蓄蔷鲨盔銮蓄蓄箝每毒毫鞲,4培曩矗青年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总是充满朝气和热情,对于社会的变迁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和感受性。因此,通过历时性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当代青年群体的基本认同与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系统地描述和展现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与价值风貌,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整体的社会心态演变与主流价值观念变迁。以往的研究对青年自我认同的探究较多,指出当代青年存在着如自我迷失、自我实现迷茫、自我角色边缘化、自我价值无意义感以及不健康的亚文化流行等自我

3、认同的多重危机,表现出自我认同的模糊性、双重性、去位者化和趋浅表化等特征,而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感、网络空间对“自我”的撕裂以及多元价值的渗透导致了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混乱,需要从社会引导和青年自我调适的角度重塑青年健康的自我2儿4儿5【。上述研究无疑对中虽塑研究=Q!丝9竖迫岁万方数据了解青年群体的自我状况与社会心态具有指导意义,但他们很少系统分析青年的社会关注层面,研究结论大多建立在截面数据或者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历时性的数据支持,很难把握青年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所发生的内在变化。因此,有必要采用最新的全国性调查资料开展研究,从青年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两个层面人手,展现当代青年尤其是近lO

4、年来城镇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的变化趋势。本文使用的是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公开数据。2003年的城镇样本量为5894个,采用分层的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2013年采用多阶分层抽样方法,在城镇共获得样本5083个。本次研究选取了两次调查中的青年子样本,年龄限定在1835岁,样本构成见表1。表1:样本构成2003年 2013年样本量 1623 1267(男)458 (男)516性别(女)542 (女)48。4初中及以下291 初中及以下116中等文化356 中等文化257文化程度大专大学34 大专大学298研究生130 研究生4,5中共党员105 中共党员127政治面貌非党员895 非党

5、员873一、近10年来城镇青年的基本认同与评价1自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表2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与同龄人相比水平相当,而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于同龄人的比例则在24一35,两相对比可知,青年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相对剥夺感并不明显。与2003年相比,2013年的数据发现,认为自身地位与同龄人持平的比例上升了126个百分点,认为自身地位不如同龄人的比例却下降了115个百分点。这表明lO年间青年群体的自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心态日趋成熟,社会相对剥夺感减轻的趋势较为明显。另外,10年问,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青年群体回答“不好说”的比例都在下降,这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对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

6、认识不再那么模糊,越来越清晰的地位感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在增强。鎏鋈嬖恐丽表2: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与同龄人相 匕。 与三年前相比。个人的社会经河 :地位 人的社会经济地位2003年 2013年 2003年 2013年较高 26 58 上升了 330 41O差不多 506 63-2 差不多 409 474较低 354 242 下降了 198 68不好说 114 68 不好说 62 47纵向看,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之三年前有上升的比例,从2003年的三成多增加到2013年的四成多,而认为社会地位下降的比例则从2003年接近20降至2013年的68,变化幅度高达13个百分点。这说

7、明青年群体10年间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稳步发展步调一致。另外,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停滞感”的增加也不容忽视。表2显示,2003年的时候四成的青年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三年前相比没有变化,这个数字到了2叭3年则上升到接近五成,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认为自己的状况没有变好也没有更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虽然有利于青年群体的地位积累,但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分享整个国家社会发展成果的能力和机会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青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将是有关部门制定青年政策的立足点。2社会亲近感评价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与这个社会休戚与共的

8、成员,他们自然而然的亲近社会,与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普遍的社会信任,最近的经验研究也表明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稳健的亲社会行为1。表3:青年与社会的亲近感评价均值得分2003年 2013年个人基本观点与社会的 339(O76) 348(073)一致程度个人和亲人、朋友间联系 361(O77) 362(078)的紧密程度个人对现在社会上的 234(O66) 269(082)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注:括号内为标准差本次调查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询问了青年的评史垦壹笙堡窒=Q!Q!迢万方数据I面k吾蔫孽型器 Shi Zh2ns Diao Yan=。啊I,价,三个维度都是5级量表,从l5赋分

9、,分值低代表程度轻,分值高代表程度高,然后计算青年在这三个亲社会感知上面的均值得分。整体上看,青年群体的价值观点与社会的一致程度以及个人拥有的亲密社会关系程度的均值得分较高,而青年群体的系统性社会信任处于中等水平。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青年群体的整体社会亲近感有增无减,他们认为自己与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的程度在增加,个体的社会亲密支持网络的紧密程度在增强,对社会上的陌生人也愈发信任了。青年群体亲社会感受的变化恰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缩影,只有社会主流价值的积极健康导向越明显,才会有更多的青年愿意与社会观点保持一致,也只有初级社会群体更加的团结,才能营造出更加紧密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青年群体成长

10、,也唯有整个社会运行都建立在法治轨道上,才能有更多的系统性的对陌生人的信任衍生出来。这些在当代青年群体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更是相关部门未来引领青年不断发展完善的大方向。3何谓普通人的生活一个具备正确人生观的青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和平发展的大时代,过普通人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很多青年人的追求与理想。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认为自己现在过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2003年的数据还是2013年的数据都没有太多偏差,接近八成的青年被访者选择了该项。另外,10年问,认为自己的生活超过了普通人的青年人的比例也有24个百分点的上升,同时认为自己现在过得不如普通人的比例则有4

11、1个百分点的下降,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生活品质得到了整体性提高。表4:青年自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2003年 2013年超过普通人的生活 25 49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769 797不如普通入 145 104说不清 61 5O怎么才算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特质都有哪些?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青年群体具体的人生价值观标准。本次研究发现,10年问青年群体关于普通人的生活特征的认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入的职业特征。2003年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青年人觉得体力劳动者就是普通人,10年过去了,仅有14的青年人觉得体力劳动者算是普通人。与之相对应,更多的青年人觉得所谓普通人在职业选择上起

12、码是“一般办事员”甚至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而这些职业毫无疑问不再是有体力就可以胜任的,它们要求青年应该具备更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青年群体在普通人的职业定位上较好诠释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观变化:一种追求更为体面和富有技术含量的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通过底层、基础性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普通人的收入特征。单纯从数字上看,2003年与2013年的青年都有65的人认为普通人的收入应该是社会的中等水平,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如果继续比较其他选项,我们可以发现,10年前仅有15的青年认为普通人的收入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10年后这个比例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同时认为普通人应该是中下等收入

13、的青年比例10年间则下降了47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普通人生活的收入标准上青年群体的期待在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中等或者偏下的收入,这在越来越少的人表示收入多少无所谓的比例下降上也有所反映。可见,青年群体认为过普通人的日子,不能仅仅是中低收入就可以满足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表5:青年认同的普通人的基本特征()2003年 2013年单位领导或者老板 26 50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239 267普通人的职业一般办事员 483 538体力劳动者 252 144上等水平 16 22中上等水平 15O 218普通人的收入 中等水平 651 654中下等水平 10_20 5

14、5无所谓 81 51初中以上 122 56高中以上 355 255大专以上 308 345普通人的学历本科教育以上 105 212研究生以上 11 17无所谓 105 114一史国i!至!童二!Q!Q!迫岁万方数据逮鎏型憋两续表 表6:青年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排序()2003年 2013年很受人尊敬 94 94较受人尊敬 373 458普通人的社会声望 大家看得起就行 423 343别人瞧得起、 11O 105瞧不起都无所谓普通人的社会声望特征。表5显示,10年间青年认可的普通人的社会声望在逐步提高。在2003年过普通人的生活,青年人认为“大家看得起就行”,而到了2013年的时候,“大家看

15、得起就行”已经不足以代表普通人的社会声望水平了,“较受人尊敬”作为普通人声望的标准的比例在增加,该比例有85个百分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同过普通人的生活就应该是体面的生活、受人尊敬的生活,希望过上具有较好的社会声望的、有尊严的生活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突出的人生发展目标。普通人的学历特征。在一个越来越重视知识的时代,过普通人的生活当然需要一定的学历水平作为支撑。10年问,青年群体在普通人的学历特征上的评价也越来越高,2003年的时候青年人认为只要具备高中或者大专学历就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了,而2013年再调查时青年人的回答有所变化,认为具有大专甚至大学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才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而认

16、为高中学历就可以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水平,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人自发自觉的人生目标。二、青年的社会关注及其对社会矛盾的判断1对主要社会问题的关注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总是会关注社会上各类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cGSs的调查让青年群体对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本次研究的分析结果发现,多数青年热心时事,心忧天下,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腐败问题都排在靠前的位置。这些问题也确实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战略性攻关问题,青年群体的关注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首要问题 其次问题 再次问题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 社

17、会保障2003年(323) (216) (17O)贫富分化 腐败问题 社会保障2013年(314) (178) (157)10年问,青年群体对于主要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度的排序是有变化的:2003年青年人更关注失业问题,到了2013年则更关注贫富分化问题,而且2003年排在第二位的问题依然是失业问题,可见当时的青年人普遍具有的就业择业焦虑是多么的突出。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与大量职工的下岗分流现象一直延伸到本世纪初期,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的阵痛让很多人尤其是准备或者刚刚进入人才市场的青年人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父辈和自身的就业失业紧

18、迫感让他们把社会关注焦点集中在失业问题上。随着中国党和政府各项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到了2013年,青年群体不再把就业问题看作是当务之急,贫富分化占据了社会关注的首要位置。这一首要位置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及其后果的真实写照。在GDP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让贫富分化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富二代和穷二代的差别越拉越大,让青年群体切身体会到了两个阶层间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代青年对首要社会问题关注点的转变提醒着各级政府工作重心需要转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有效地回应社会期待。青年群体关注的第二位社会问题从2003年的失业问题转变为2013年的腐败

19、问题,其原因与贫富分化问题差不多,也是在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权力寻租以及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滋生了相当程度的腐败,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实现,对此广大青年深恶痛绝,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希望党和政府出“重拳”惩治腐败,建章立制依法治国,呼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心声。10年间,青年群体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社会关注是社会保障问题。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其实是青年群体对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体现,也即是青年人面对公共服务不均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必然产生的生垦童堡堡壅=翌!;Q!曼迢万方数据匾甄窖磐露Shi Zh。ng DiYan=宣。1喀,“生存焦虑”J。近lO年来中国的

20、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青年群体一直关注这个社保问题,说明这个难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社会保障采取的是浅层次低水平的福利保障标准,加之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制约因素,使得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单位差异,而用人单位在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养老和住房保险制度的落实上打折扣现象的普遍性更加深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担忧。这一不变的关注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都要狠抓建设与落实,解除青年发展的后顾之忧。2谁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应然与实然的判断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当前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生

21、活和社会的期望以及对应的社会情绪的总和【8 J。谁应该得到更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的正是青年群体的基本社会心态,属于这个群体重要的社会公平观念的范畴。通过考察近10年来青年群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初步衡量其在社会分配正义上的期待。调查数据的比较显示,赞同高学历和能力获得高收入的观点的比例最高,可见青年群体认同能力与收入相匹配的分配正义观。但是,这个认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变化:从2003年的657的高认可率下降到2013年的395的中等偏下的认可率,降幅达到262个百分点。相应地,10年间,有部分青年人开始增加了对权力与收入、管理与收入、资产与收入之间的分配关系的认可。那种依靠能力尤其是

22、单纯出卖体力获得高收入的分配观逐步被权力一资产一收人相匹配的分配观所侵蚀。表7:应该获得较高收入的群体()2003年 2013年国家干部 670 760企业经营者 550 830有资产的人 450 740有技术和高学历的人 657 395体力劳动者 154 138其他 220 310注:由于2003年和2D13年两次调查问卷在这个问题的答案设计上有些出入,因此本文只选取了两次调查问题中共有的答案选项进行比较,所以百分比合计不是10ao表9也做了相同处理,不再赘述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首先,想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分配上得到充分体现,那么以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是相对温和的观点。长久以来

23、,中国社会奉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里的“劳”更多的被解读为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活动。但是,旧有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者、经营者和资产所有者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的大量有形与无形的贡献。当代青年恰恰是认识到这一点,逐步认可了普通劳动获取更高收入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分配观,这是其社会心态变得理性和成熟的表现。其次,青年群体对知识技能与收入相匹配的认可度的降低的现象也不能小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思潮中一些危险有害的信息的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的反复出现以及“富二代、官二代”坐享其成的“示范”作用都使得一些青年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属丝心态”和玩世不恭占据了他们的头脑,自嘲

24、与无力感的蔓延是青年群体自我认同焦虑的反映J,这十分值得注意,需要广大青年工作者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正确引导。表8:实际获益最多的群体()2003年 2013年工人群体 O40 O50农民群体 120 320国家干部 384 471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 238 234有技术专长和高学历的人 145 109有资产的人 177 13-1其他 400 180青年群体对社会分配的结果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在青年看来,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差距。他们认为近20年来获益最大的群体一直都是国家干部,选择此项的比例10年问从384上升到471,其次是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择比例稳定在23以上。可见,

25、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认为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正是占有最多公共权力和国有集体资产的那部分人,他们是改革的倡导者、规划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改革红利最大的受益者。相反,认为有技术专长和高学历的人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的比例lo年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到了2013年仅有109的青年认为这部分人受益多。另外,认为近20年来“有资产的人”是最大获益者的比例从2003年的177下降到2013年的131,很值得我们深思。仔细分析起生垦安生受塞=Q!丝Q堕埯万方数据来,这个比例的变化恰好反映出青年群体敏锐的观察力:2003年的调查,“近20年来”的时间节点正好是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的力量得到了巨大释放,

26、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外资、民营和多种经济所有制蓬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红火一时,造就了一大批“富人和有产者”,20世纪初期的调查结果体现了青年观察的准确性。而到了2013年,在中国加入WTO的第12个年头,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应让很多中小微企业首先感受了国际竞争压力,2008年之后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更是恶化了民营有产者的经营环境。因此,青年群体认为这部分是最大受益者的比例下降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最后,10年间,青年人认为工人和农民是改革20年来的最大的受益者的比例也有轻微增加。尽管这个比例本身就很低,认为其上升的比重也很低,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随着中央社

27、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行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再一次分享到了深化改革带来的部分实惠,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大了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扶持,也使得工人的就业环境和收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提高。3。对社会差距和社会矛盾的判断社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制度性安排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不同社会群体或者阶层间过大的社会差距会引起人们的不公平感,而差距的逐渐拉大也会极大损害社会公正的实现,进而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此,广大青年群体是如何看待的呢?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呈现出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认识,从而判断出青年群体对社会分化的感知

28、程度,也可以借此寻找社会的某些结构性稳定风险的易发点。表9显示,青年群体认为中国社会的差距主要发生在两大类群体之间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也即所谓的贫富差距和官民差距。lO年问,青年群体对于上述两类差距的判断比例是有所变化的:认为最大的差距来自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比例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说明青年群体越发感受到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状况;而认为主要的社会差距发生在官民之间的比例略微减少了05个百分点,说明青年虽然认为干群差距依然较大,但近10年来随着政府作风的改善,尤其近两年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行,让青年感受到了官民差距一定程度的缩小。穆壁嬖悠丽表9:青年对差距最大的群体的判断()(

29、1)青年对差距最 (2)最容易产生社大群体的判断 会矛盾的群体2003年 2013年 2003年 2013年穷人与 34_1 388 151 279富人间官民之间 376 371 391 44O城里人与 35 31 32 25乡下人间亳产老s 39 63 48 49无产者间管理者与44 53 238 144被管理者间高学历与 99 44 34 29低学历者间工人与 15 16 1-2 10白领间说不清 52 35 92 25另外,城镇青年对近10年间群体差距的判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对资产所有者与无产者之间差距扩大情况的判断,这个比例从2003年时的39上升到2013年的63,升幅为24

30、个百分点;二是对高学历与低学历间差距的判断比例由10年前的99下降到44,降幅为55个百分点。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随着中国社会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有产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实际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部分青年对此有着清晰且准确的认识。如今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单纯的学历差距产生的社会地位的拉开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人们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别由多元化复杂因素所决定,其中既得利益集团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社会阶层固化倾向以及人力资本市场不再唯学历而是看能力的转变,都使得高学历人群与低学历人群之间的收入等差距不再那么显著。城镇青年人对最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的群体的判断在近lO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的时候仅有

31、15的青年人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容易矛盾激化,这个比例到2013年时上升为279,足足增加了128个百分点。可以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富裕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青年人认为官民之间最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的比例lo年间都是最高的,而且比例上升了49个百分点。逐步拉大的官民差距以及有恶化倾向的干群关系让青年人有了这样的认知与判断,它在很大程生垦量鱼翌受塞二!Q!呈Q!一迢万方数据匾猫漤霉 Shi Zhcng Diao hn=文皤,度上反映出青年群体对此问题的严重关切。另外,10年问青年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比例下降了94个百分点。这或许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国

3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所致。除此之外,在青年看来城乡矛盾、劳资矛盾、文化精英与普通人的矛盾以及职业矛盾的发生比例都没有显著的变化。青年群体对贫富群体之间和官民之间矛盾冲突的判断也基本符合他们对其社会差距程度的判断,也就意味着青年人将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差距与其特定社会矛盾联系起来,认定差距越大,其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然,青年人认为不是所有的差距都会导致社会矛盾。比如,青年人认为劳资群体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但断定劳资矛盾更容易激化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升高。又如,青年人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社会差距大的比例并不高,且这一判断10年间没有发生显著的比例变化,但他

33、们却认为二者之间更容易产生矛盾的比例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见,青年群体对于社会差距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关联性判断不是线性的。这说明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的思考具有较大的理性成分,某些社会差距在他们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些差距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社会制定安排之上,就不一定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这些变化趋势充分证明了当代青年相对成熟的社会观念与分析能力。三、结论与启示耩量藤霰罄蠢瓣妻黉妻套嘲蔷盆蔷窜警盆蔷盗蓄鲨蓄萄溢蔷奋益器嚣瓣$馥女糕努10年间,城镇青年在自我认同与社会关注方面发生的变化如下:1城镇青年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相对剥夺感越来越小,认为自己的地位有所上升的比例明显增多,而对个

34、人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存有模糊认识的比例在降低。整体上看青年群体的自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心态日趋成熟,越来越清晰的地位感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在增强。2城镇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亲近感有增无减。他们认为自己与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的程度在增加,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紧密程度在增强,对社会上的陌生人也愈发信任了。这些不断向好的、稳健的亲社会感将会演化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在基本人生观方面,城镇青年这10年来的变化也是明显的:越来越多的青年认为过普通人的日子在职业上应该是“一般办事人员或者技术人员”,那种觉得“体力劳动者”就是普通人的比例在减少;认为过普通人的生活应该有中等偏上的收人的比例

35、在增加,说明青年对普通人的收入评价标准在提高;在社会声望方面,由“别人看得起就行”转变为“比较受人尊敬”才行,与本世纪之初相比,当今的青年更期待有尊严的生活;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心目中普通人的基本特征。4整体上看,多数城镇青年属于热心时事、心忧天下、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人。他们社会关注点的转换既体现出青年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发展时所面临的挑战的变化。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腐败问题都排在青年社会关注点的靠前位置。但这些关注点的位置10年间也有所不同:2003年青年人最关注失业问题,到了2013年则更关注贫富分化问题;2003年次要的关注点是

36、失业问题,2013年则变成了腐败问题;青年唯一不变的社会关注是社会保障问题,10年来一直排在第三位。5城镇青年的社会公正观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他们对“谁应该得到和谁实际得到”等问题的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答案。在应然问题上,青年群体在认同能力与收入相匹配的分配正义观的同时,也逐步认可了权力一资产一收人相匹配的分配观。在实然问题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为权力精英瓤经济管理精英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大获益者,认为知识文化精英受益多的比例10年问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6在社会矛盾冲突易发人群的判断上,10年间越来越多的青年认为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最容易激化爆发。另外,青年在社会差距与社会矛盾关联性的判断

37、上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理性,认为某些群体间的差距虽在拉大,但这些群体问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并不高。本文通过历时性的调查数据比较展现了近10年来城镇青年在个人观和社会观上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这些变化中有一些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反映出青年群体不断成熟的社会心态和日趋理性的个人与社会观念;同时这些变化也折射出当代青年不断累积的生存焦虑与社会忧虑。10年来,一部分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社会信任缺乏,甚至出现了单纯追求财富身份或者干脆放弃努力的“屑丝心态”,这些问题虽然不占主流,但有蔓延的倾向,需要有关部门和青年工作者关注。首先,应该继续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

38、在青年群体中得到贯彻,做到“入脑人心”。用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广大史里i刍!甥!童=!Q!Q! 8万方数据青年,无论是在个人认同与个人得失上,还是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上,都要牢牢树立以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以谋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为己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次,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尤其是在支持和鼓励青年自我发展和学习创业方面的政策上做出更大的调整,让更多的青年有能力、有机遇,敢于创业勇于进取。通过继续建立完善职业能力与待遇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政策上给予青年群体更多的扶持和倾斜,加大对青年

39、创新创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激发保护青年仓fj财富、积累财富的进取心;积极倡导正确的职业观,宣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择业理念,减少如公务员入职考试“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越演越烈的现象,让杰出的青年人才遍布各行各业,而不是仅仅限于行政管理一个领域。第三,国家要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化改革,并有序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注重参考文献:霉鎏型热而社保政策的延续性和公正性,减轻青年参保的负担,减少青年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增加社会分配领域改革措施,让增收和保障同时进行,稳定青年的进取心。另外,要广开途径,让青年积极地参与到诸如反腐廉政制

40、度建设等活动当中,发挥青年热心改革事业又敏锐洞察的特长,积极采纳青年的建议建言,既回应了青年的社会关注,又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社会参与度,让青年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青年群体成熟社会心态的养成。一注:本文使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y项目。作者感谢此机构及其人员提供数据协助,本论文内容由作者自行负责。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服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模式研究”(A2301)阶段成果张乐:山东大学(威海)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晨1高中建,冯欠欠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

41、(11)2肖霞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及其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14(8)3周风梅自我认同视域中的青年亚文化基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缸Jl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姜微微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危机及其重构路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4(4)5闰方洁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I中国青年研究,2015(6)6罗傻,陈叶烽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情境依赖性门学术月刊,2015(6)7陈光金不仅有“相对剥夺”还有“生存焦虑”中国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十年变迁的实证分析(20012011)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5)8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

42、科学,2008(10):689候丽羽从碌丝”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f当代青年研究,2013(1)(上接第110页)参考文献: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31727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I青年研究,2000(4):71438车瑞,项荣珍,蔡盈盈大众传媒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解读I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3):6669412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7195谷光伟,张敬超论网络传媒对于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4666李娟网络传媒对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探究I科教导刊旬刊,2011(11):231231911孙光辉试论网络传媒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卜10410曾汉君网络传媒与青年公民意识Jcontemporary Young Research,2010(5):121513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I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12014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1红旗文稿,2009(22):48,15吴为善,闰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史星壹生鲤塞二垒型垫!鱼迫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