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 .ppt

上传人:yl****t 文档编号:97467925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 .ppt(8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的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点是什么?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v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等内容。v

2、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以自然科学科学为主体,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医学科学。学科学。v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会科学的交叉性;v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用学科的双重性;v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中医学具有科学

3、、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技艺的融合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为为主导思想,以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四维方法,以脏腑经络为哲学基础和四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辩证论治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论体系。三、中医学理论

4、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 “整体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完整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五脏一体,形神一体神一体 (1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不可分割。人体以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

5、能系统。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2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 3)功能活动)功能活动协调为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v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脏的活动密切相关。v五脏

6、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存,不可分离。v 。(4 4)病理方面)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影响v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v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v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 5)诊断方面)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了依据。内经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朱丹溪曰:“欲知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其内,当以观乎外”。(6 6)治疗方面)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

7、如灵枢灵枢.终始终始说: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2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相应”v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v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v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调查资科表明: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

8、足月婴儿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要高18.3118.31至至15.3015.30厘米厘米v。v v 东方东方多痈疡多痈疡v病理:病理:南方南方多挛痹多挛痹v 西方西方多内伤多内伤v 北方北方多脏寒生多脏寒生满病满病 v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v 因时因时 制宜制宜v 因地因地(2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太平之世多长多长 寿人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大兵之后必有大有大 荒,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人的社会地位的改

9、变影响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素问疏五过论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尝贵后贱,虽不中邪,中邪,病从病从内生内生”。v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

10、力。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v 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即“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内容-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v1 1症、证、病的含义:症、证、病的含义:v(1 1)症:症状、体征。)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证本质的客观反映。

11、如:头痛、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v(2 2)证:证候,)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系。如:风寒表实证如:风寒表实证,v 病因病因一风寒一风寒v 病性病性一寒一寒v 病位病位一表一表v 邪正关系邪正关系一实一实v 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疗疾病的依据。v(3 3)病:疾病,)病:疾病,v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疾病是指致病

12、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2 2、症、证、病、三者关系、症、证、病、三者关系(1 1)区别:)区别:v 症: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是构成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v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

13、本质的症状集合。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段的主要矛盾。v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2 2)联系:)联系:v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不同证候。v 症状症状v病病 证证v 体征体征 若干若干3 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辨:分析、辨别。分析、辨别。证:证:证候。证候。论:论:考虑、讨论。考虑、讨论。治:治:

14、治则、治法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疗原则和方法。v v4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与论治的关系v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前提和和依据依据v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手段和和方法,方法,v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5 5、辨证论治的应用、辨

15、证论治的应用v(1 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病相同,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治法不同。v(2 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v 6 6、辩证与辩病的结合、辩证与辩病的结合辩证与辨病的共性辩证与辨病的共性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认识疾病的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辩证与辨病的区别辩证与辨病的区别辩证是对证候的

16、辨析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确立证候确立证候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确诊疾病确诊疾病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依据。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应坚辨证论治,又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应坚持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的临床诊治原则。治原则。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7、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v精气学说精气学说v阴阳学说阴阳学说v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等四部分。部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

18、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和防治原则四部分。四部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v精气学说精气学说v阴阳学说阴阳学说v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化规律,并用

19、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 1、精的基本概念、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气中的精粹

20、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2 2、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精气是宇宙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 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

21、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发展与变化。(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 1、气的运动、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气的运动具有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普遍性。2 2、气化、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气化,是指气的

22、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的过程。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质。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23、应用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 1、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2 2、中医学的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中医学的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

24、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精,称后天之精。3 3、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命信息的载体。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

25、人体的生命进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总是有明显区别的:总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认识。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

26、的概念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涵概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动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的化生之源;运动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

27、概念v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如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 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

28、事物或现象中相互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促进和助长的关系。3 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29、,即阴中有阳,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中有阴。4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的变化之中。(1 1)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化。(2 2)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

30、中,阴与阳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消长变化。5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6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阴阳自和,是指阴阳

31、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的能力。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调和相对稳定状态。v(三)(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v1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v 从人体部位分:从人体部位分

32、:v 体表体表为阳为阳 上部上部为阳为阳 v 体内体内为阴为阴 下部下部为阴为阴 v 背部背部为阳为阳 四肢外侧四肢外侧为阳为阳v v 腹部腹部为阴为阴 四肢内侧四肢内侧为阴为阴v从脏腑分:从脏腑分:v 六腑六腑为阳为阳 v 五脏五脏为阴为阴v 气气主动、属阳主动、属阳v 从气血分从气血分v 血血主静、属阴主静、属阴v2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乃治”。v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体的生命就正常。3 3、说明人体的病

33、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1)正、邪的含义)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阳气和阴精精两部分。两部分。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阴阳之分:寒湿寒湿阴邪阴邪 如如 六淫六淫 风、暑、火风、暑、火阳邪阳邪v(2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

34、病的一种病理变化。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v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使机体v 阳绝对亢盛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属实热证。v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阳胜的病变必然v 损伤人体的阴液损伤人体的阴液。v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v 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v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v 体的阳气

35、。体的阳气。v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病变。v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阳虚则阴胜”。v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v综上所述,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阴虚则

36、热,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机总纲。机总纲。根据根据素问素问通评虚实篇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虚寒证。v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v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v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

37、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足。表现为:v阳损及阴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出现以阳虚为主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v 阴损及阳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理状态。v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

38、,即阳证可转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v 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 条件条件 邪气的盛衰邪气的盛衰 治疗、护理是否得当治疗、护理是否得当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表现表现 寒极生热、重阴必阳寒极生热、重阴必阳v4 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v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色按脉,先别阴阳”。v 张景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v(1 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四诊分阴阳

39、,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v(2 2)辨证分阴阳:)辨证分阴阳:v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v 表、实、热表、实、热阳阳v如如v 里、虚、寒里、虚、寒阴阴v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v5 5、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必平阴阳v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说:说:“谨察阴阳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所在而调之,以平

40、为期”。v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最基本的治疗原则。v 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v灵枢灵枢邪客篇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余”。v泻其有余(损其有余)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适用于阴阳偏胜之实证,胜之实证,即即“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阴偏胜阴偏胜实寒证实寒证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用用 温热的方药治之温热的方药治之 阳偏胜阳偏胜实热证实热证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用用 寒凉的方药治之。寒

41、凉的方药治之。v补其不足(补其偏衰)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衰之虚证,即即“虚则补之虚则补之”v 阴偏虚阴偏虚虚热证虚热证 滋阴清热,补阴滋阴清热,补阴v 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v 即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v 阳偏虚阳偏虚虚寒证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助阳散寒,补阳 v 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v 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v 、药物性能,必分阴阳。、药物性能,必分阴阳。v“性能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及

42、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v药之四性(四气)药之四性(四气)寒、凉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属阴,如黄连、石膏 温、热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属阳,如干姜、附子 肉桂肉桂 药之五味(六味)药之五味(六味)辛、甘、淡辛、甘、淡为阳,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如菊花、薄荷、猪苓酸、苦、咸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 子子药之作用药之作用 升、浮升、浮属阳,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 石石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一)、五行的含

43、义 1 1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2 2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物质的运动变化。v(二)、五行学说的含义(二)、五行学说的含义 v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

44、自然观和方法论。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v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的生克制化

45、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普通系统论。色彩的普通系统论。v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v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将其概括为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v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

46、,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和现象,归属于水。v火曰炎上: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有温热、升腾、明亮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归属于火。v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曲曲”,能弯曲柔和之义;,能弯曲柔和之义;“直直”,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引申为具有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

47、性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v v金曰从革:金曰从革:“从从”,由也,金的来源;由也,金的来源;“革革”,变革之意。变革之意。“从革从革”,一指金,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可归属于金。v土爰稼穑:土爰稼穑:“稼稼”,春播(种);,春播(种);“穑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受

48、纳,承载,生化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v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v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v五

49、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大系统。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归类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法v 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v间接推演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推演络绎法v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自自 然

50、然 界界 五五行行 人人 体体 五五味味 五五色色 五五化化 五五气气 五五方方五五季季 五五脏脏五五腑腑 五五体体 五五官官 五五志志 五五液液 五五脉脉 酸酸 青青 生生 风风 东东 春春 木木 肝肝 胆胆 筋筋 目目 怒怒 泪泪 弦弦苦苦 赤赤 长长 暑暑 南南 夏夏 火火 心心 小小肠肠脉脉 舌舌 喜喜 汗汗 洪洪甘甘 黄黄 化化 湿湿 中中 长长夏夏土土 脾脾 胃胃 肉肉 口口 思思 涎涎 缓缓 辛辛 白白 收收 燥燥 西西 秋秋 金金 肺肺 大大肠肠皮皮毛毛鼻鼻 悲悲 涕涕 浮浮 咸咸 黑黑 藏藏 寒寒 北北 冬冬 水水 肾肾 膀膀胱胱骨骨 耳耳 恐恐 唾唾 沉沉v上表可看出,五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静态模板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