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97177562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说“木叶” 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A. 陆厥 猖獗 蕨类植物 一蹶不振 B. 柳恽 浑浊 挥手之间 诨号C. 寒砧 信手拈来 沾亲带故 粘贴 D. 万应锭 破绽百出 沉淀 装订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B.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C.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D. “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躁之感。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许多人 的诗句。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诗人们争取

2、通过“木叶”来写出 下来的名句。 “木”字用在什么场合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A. 传颂 钟爱 留传 精妙 B. 传诵 喜爱 流传 精致 C.传颂 喜爱 留传 精致 D.传诵 钟爱 流传 精妙4.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B.说“木叶”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王褒渡河北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等。C. 写诗要想熟能生巧, 除了天长日久的刻苦练习和用心摸索,没有其它任何捷径。D.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知识。5. 下面各句中,句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

3、项是( )A.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到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B. 屈原自从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C. 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在什么场合古代的诗人们都才用“木”字呢?D. 因为一遇到“木叶”的时候,但是情况就显然不同了。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个论证过程。B.林庚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4、北京大学教授。林庚与钱钟书、吴组缃、李长之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C.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提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D.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学样式。7.下面一段话的空缺部分中,各句间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当然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

5、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 , 。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 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A. B. C. D. 二、 课内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6、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7、。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

8、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8.下列关于“木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B. 木叶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C. 木叶有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之意。 D. 木叶比落木更空阔的,无绵密之意。9. 很多古诗词的意象具有暗示性,下列诗文中的“柳”能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一项是(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B. 春城无处不

9、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D.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0.文段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 课外延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唐气象正是凭借着生活中丰富的想象力,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飞翔在广阔的朝气蓬勃的开朗的空间,而塑造出那个时代性格的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的艺术特征,就不可能离开那时代

10、而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是不可分割的。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我们如果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理想性的作品,而人民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以民歌为例,绝大多数的民歌是歌唱爱情的,以国风而论,像硕鼠一类的篇章究竟是占少数的。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当然就形成与黑暗面敌对的力量,这里为什么没有思想性呢? 它的思想性就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有人又以为唐诗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因此它必然是在揭露黑暗,这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

11、不满足于现状固然可以是揭露黑暗的,但也可以是追求理想的,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一般的理解,特别是表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正是属于后者;屈原的九歌不用说,没有具体揭露什么黑暗面,就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有具体黑暗面的描述。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这里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当现实中光明的力量被压抑而黑暗势力横行的时候,揭露黑暗就成为主要的手法;当光明的力量得到发展,而黑暗势力不得不退让的时候,热情的追求理想就成为

12、最直接的歌唱。屈原的时代正是先秦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跃进得最澎湃的时代,屈原作品中华采缤纷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这与他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乃是一致的。而李白出现在盛唐时代的高潮中,其情形也正相似。李白古风中少数揭露黑暗的诗篇,只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一方面,而李白诗歌上主要的成就,李白在诗歌史上典型的形象,却是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这里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要方面。李白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李白诗歌之表现为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也表现在这方面的作品上,而不是他那较少的古风中。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

13、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里反映了这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有修改)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B. 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但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C. 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盛唐气象呈现鲜明、开朗、深入找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

14、等特征。D. 李白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是因为他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豪迈的乐府篇章写了追求理想的诗作。1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D.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1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说“木叶” 同步练习题答案1. A 都读”ju”. B.yn hn hu hn C. zhn nin zhn zhnE. dng zhn d

15、in dng2. “干躁”改为“干燥”3. D “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极度爱。 喜爱:(动)对人或事物有兴趣或感情较深。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谣言、一则正在流传的谣言,可以横向也可以纵向。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流传下来,是纵向的。“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4. C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熟

16、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巧:技巧。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5. A B.应改为“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C.应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D.关联词语使用错误。6.B 没有“钱钟书”,应为“季羡林”。7.B8.D 应该是“落木比木叶更空阔”。9.D 从诗歌标题就能看出。10.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

17、思灵动,视通万里。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11. C“所以盛唐气象呈现鲜明、开朗、深入找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特征”错误,无中生有。 12. B13. 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