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大作业1-4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97079911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大作业1-4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大作业1-4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大作业1-4参考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大作业1-4参考答案大作业1论述题:请结合具体的教与学场景谈一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外来动机的激发(1)使学生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为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会受到各种强化。可以从时间上把学习目标划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明确的目标指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对于这样的目标,学生知道如何去做及做的程度,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强化。使学生建立适当的目标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

2、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要利用好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多,教师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3)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评价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写评语、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感作用发挥出来。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时,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这样效果会更明显。(4)适当开展竞赛一般认为,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竞争过程中,学生力求超过他人的好胜心理得到激发,克服困难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而得到提高。必须注意的是,竞争也具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

3、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常因竞赛成绩差而产生失败感。(5)选用有效的强化物根据强化的形式可将强化物分为物质性强化、社会性强化、象征性强化和活动性强化。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强化物,其关键在于能对学生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选择有效强化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学生所喜欢和想要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他行为。(6)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表扬、批评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学习信心。2、内在动

4、机的激发(1)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人们认为“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需要,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研究发现,具备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这些特性的信息会作为诱因唤起人们的认知好奇心。(2)实施发现学习布鲁纳(Bruner,1960)在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在动机的概念,并提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在学科教学当中,根据“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科学发现过程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可以将发现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问题;第二阶段: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第三阶段:修改假设和收集更多的资料;第四阶段:得出结论。

5、(3)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促进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了对学习的内在动机。(4)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要促进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教师最重要的是调整评价方式,注重使用绝对评价,防止相对评价的弊端。(5)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根据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动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

6、种各样的需要,有的是正当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抑制不合理的需要。(6)培养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时,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7)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伴随着认知活动和人际交往,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体验着成功、满足、欢乐、兴奋等种种情感。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对其学习活动有巨大影响。大作业2论述题:请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智力差异、人格差异、认知方式差异等)谈谈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培养。答:在青少年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差异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

7、异以及认知方式差异等。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智力差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差异之一。有的学生智力发展较快,学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智力发展相对较慢,学习难度较大。针对这种差异,教育者应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智力较高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则需要耐心引导,采用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二、人格差异与个性化教育人格差异是指学生在性格、情感、兴趣等方

8、面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人格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可以组织实验、制作等活动;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提供演讲、辩论等机会;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则可以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三、认知方式差异与适应性教学认知方式差异是指学生在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不同方式。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学生则更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更善于合作学习。针对这些差异,教育者需要采用适应性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

9、同认知方式的学生。例如,对于喜欢逻辑推理的学生,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则可以运用图表、图像等直观工具,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四、综合策略与全面发展在青少年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人格和认知方式差异,制定综合性的培养策略。这包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总之,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10、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者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大作业3案例分析:案例:张明是某市一中学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架过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地跟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个学期下来,张明打架的次数虽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答:(1)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2)

11、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玎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

12、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4)对张明的教育应从情感人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大作业4案例分析: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

13、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答: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者,他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的作用,他认为:(1)强化的作用。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老师发现同学作业潦草,决定帮助同学改正这一陋习,进行了强化。(2)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正如李老师针对同学作业潦草脏乱通过奖励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使学生得到了行为上的改变。(3)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作用。本事例就是采用了积极强化作用。正如一次作业干净印一个小红花,三次得到小红花就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通过强化作用,操作性反射原理积极的强化与消极的强化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充分体现了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