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06329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州市二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时间:化学、物理共150分钟 题号范围:化学119;物理2048)(化学满分:60分)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2答题卡正面为化学学科的答题范围,反面为物理学科的答题范围。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l27 Si28 S32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第1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11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错选得0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 蜡烛燃烧及

2、产物检验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石蜡受热熔化B. 石灰水变浑浊C. 火焰上冒黑烟D. 棉质芯线烧焦2. 磷灰石陶瓷性质优良,可制造人造骨和人造假牙。这里的“磷”指的是A. 原子B. 分子C. 元素D. 单质3. 某花圃所种的花卉缺乏氮元素和钾元素,如果只施用一种化肥,则应施用的是A. K2CO3B. KNO3C. CO(NH2)2D. Ca(H2PO4)24. 某同学进行水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 检验氧气B. 氢气验纯C. 点燃氢气D. 熄灭酒精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利用高效催化

3、剂将二氧化碳聚合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而降解,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5. 塑料属于A. 复合材料B. 合成材料C. 金属材料D. 无机非金属材料6. 下列对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A. 生活垃圾集中焚烧B. 大力推广燃油汽车C. 推广使用光伏发电D.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7. 下列不属于CO2吸收或转化途径的是A. 光合作用B. 加高烟囱C. 聚合成塑料D.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8. 金纳米粒子可催化某些化学反应,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金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9B. 金原子的电子数为1

4、18C. 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D. 金是一种非金属元素9.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仪器没有用到的是A. 漏斗B. 玻璃棒C. 烧杯D. 量筒10. 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目的是A. 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B. 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 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 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1. 氯气和氨气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B.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数目均没有改变C. 丙物质的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D.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之比为1112.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

5、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B.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常用蒸发结晶法提纯硝酸钾C. 6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13. 有关盐酸性质的学习中,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A. 验证浓盐酸的挥发性:打开瓶塞,观察瓶口是否有白雾B. 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取样,分别滴加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C. 除去CaCl2溶液混有的少量盐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D. 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组成:取样,用pH试纸检测14. “价类二维图”是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所属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坐

6、标图。下图是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物质a能与AgNO3溶液反应B. 物质b的化学式为CuOC. CuSO4可由物质d与稀硫酸反应生成D. e点对应物质有多种,如CuCl2、Cu(NO3)2等15. 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B. 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9.8gC. 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D. 图中a5.1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16.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

7、前沿科技、生产生活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中华传统文化(1)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活字印刷胶泥含有CaO,加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黑火药爆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兵马俑彩绘中发现了绝美的“中国紫”,“中国紫”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BaCuSi2O6),其中硅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中国前沿科技(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驻“天宫”。宇航服内活性炭用于处理呼吸产生的废气,说明活性炭具有_性。(4)2023年3月,8200立方米天然气加注船在江苏建造完工并顺利下水。从能源是否可循环再生的角度看,天然

8、气属于_能源,天然气在液化过程中分子间隔_。.生产生活社会(5)泰州“梅兰春”酒酿造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有机化学的物质分类中,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_,葡萄糖转化为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6)泰州本地豆腐制作包含磨豆、滤渣、煮浆、点卤等工序,“点卤”是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利用了大豆中蛋白质的性质是_。17. 九年级某班学生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1)装置A中仪器的名称是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B或C,与装置C相比,装置B具有的优点是_。(4)用稀盐酸

9、和大理石反应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选用装置C和D组合制取二氧化碳,证明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_。(5)小莉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进行微型化一体设计如装置E,实验过程中稀高锰酸钾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的现象分别为_、_。18. 某化学小组围绕四氧化三铁开展主题学习。.检验(1)生活中常用墨粉中所含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用物理方法初步检验的操作为_,用化学方法进一步检验可确定。.制备方法一:方法二:(2)方法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低碳铁皮在空气中跟_等物质作用会生锈。(3)方法二中A的化学式是_。操作和操作相同,为_。(4)与方法二比较,方法一的不足之处是_(答1点即可)。(

10、5)氢氧化氧铁(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Fe3O4可表示为FeOFe2O3,当A溶液和A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时,铁元素全部转化到Fe3O4中。应用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6)该过程中_能转化为化学能。(7)分解水前后Fe3O4的_和化学性质不变。(8)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_。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家用某品牌发酵粉进行探究。活动一:定性研究(1)小星通过观察标签知道这种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为测定发酵粉溶解形成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发酵粉加适量水溶解,在室温下用pH计测得所得溶液pH为8.2,说明溶液中除、外,一定

11、含有_(填离子符号)。(2)小静对碳酸氢钠固体溶解过程温度变化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1,使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得不同质量的碳酸氢钠粉末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由图可知,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_热量,影响溶解过程温度变化程度还与_因素有关(答1点即可)。活动二:定量测定小燕设计了如图3装置,测定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已知发酵粉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3)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_。(4)小燕取15.0g固体样品和足量稀盐酸置于装置A中,打开活塞,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C增重6.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5)小组同学围绕实验中产生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

12、数误差进行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意见。请分别写出产生偏大和偏小两种误差的原因和导致结果_。(经检测装置气密性良好)活动三:拓展延伸小林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NaOH和NaHCO3否发生了化学反应?(6)猜想一:两者不反应猜想二:两者发生反应,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反应生成H2O和_(写化学式)。(7)已知:该实验条件下CaCl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变浑浊,CaCl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无现象,为验证猜想二正确,请你补充实验方案:取少量NaHCO3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_。(实验方案包括操作、现象和结论。可供选用的试剂有:CaCl2溶液、稀盐酸

13、、澄清石灰水)泰州市二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时间:化学、物理共150分钟 题号范围:化学119;物理2048)(化学满分:60分)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2答题卡正面为化学学科的答题范围,反面为物理学科的答题范围。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l27 Si28 S32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第1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11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错选得0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

14、. 蜡烛燃烧及产物检验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石蜡受热熔化B. 石灰水变浑浊C. 火焰上冒黑烟D. 棉质芯线烧焦【答案】A【解析】【详解】A、石蜡受热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火焰上冒黑烟,是因为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棉质芯线烧焦,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2. 磷灰石陶瓷性质优良,可制造人造骨和人造假牙。这里的“磷”指的是A. 原子B. 分子C. 元素D. 单质【答案】C【解析】【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5、这里的“磷”不是指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而是强调物质的宏观组成,是指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3. 某花圃所种的花卉缺乏氮元素和钾元素,如果只施用一种化肥,则应施用的是A. K2CO3B. KNO3C. CO(NH2)2D. Ca(H2PO4)2【答案】B【解析】【详解】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复合肥的定义考虑本题:化学式中含有营养元素N、P、K中的任何两种,或三种的叫复合肥解答:解:根据所种的花卉缺乏氮元素和钾元素,如果只施用一种化肥,说明必须施用含有N、K元素的复合肥,A、根据分析可知化学式中只有营养元素K属于K肥,故A错误;B、属于含有N、K元

16、素的复合肥,故B正确;C、化学式中只含有营养元素N的叫N肥,故C错误;D、化学式中只有营养元素P属于P肥,故D错误故选B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各种肥料的判断方法,了解了生活中的常见肥料种类4. 某同学进行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 检验氧气B. 氢气验纯C. 点燃氢气D. 熄灭酒精灯【答案】D【解析】【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二者体积比为1:2,要检验氧气,则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打开活塞放出气体,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B、氢气验纯的操作: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再将拇指移开,若听到轻微的“噗”声,则证

17、明氢气很纯,可以点燃;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C、点燃氢气的操作:在带尖嘴的金属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操作错误,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利用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聚合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而降解,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5. 塑料属于A. 复合材料B. 合成材料C. 金属材料D. 无机

18、非金属材料6. 下列对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A 生活垃圾集中焚烧B. 大力推广燃油汽车C. 推广使用光伏发电D.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7. 下列不属于CO2吸收或转化途径的是A. 光合作用B. 加高烟囱C. 聚合成塑料D.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答案】5. B 6. C 7. B【解析】【5题详解】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属于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B;【6题详解】A、生活垃圾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不利于节能减排;B、燃油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CO2及空气污染物,则大力推广燃油汽车不利于节能减排;C、使用光伏发电可以减少火力发电,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D、

19、合理的使用化石燃料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C;【7题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则可以吸收CO2;B、加高烟囱无法吸收或转化排出的CO2;C、用CO2作为原料合成塑料,可以转化CO2为可利用物质;D、NaOH可以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与H2O,则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故选B。8. 金纳米粒子可催化某些化学反应,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金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9B. 金原子的电子数为118C. 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D. 金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答案】A【解析】【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

20、字是原子序数,金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9,符合题意;B、金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79,不符合题意;C、元素周期表中下方的数字是其相对原子质量,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单位是“1”,不符合题意;D、金是贵金属,金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A。9.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仪器没有用到的是A. 漏斗B. 玻璃棒C. 烧杯D. 量筒【答案】A【解析】【分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称量时需要使用托盘天平、药匙,量取时需要使用量筒、滴管,溶解时需要使用烧杯和玻璃棒。【详解】A、漏斗的用途是:向小口容器中注入液体;用

21、于过滤装置中;用于防倒吸装置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没有用到的漏斗。A符合题意;B、玻璃棒,氯化钠溶解时用于搅拌加快其溶解速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玻璃棒不可缺少。B不符合题意;C、烧杯,溶解时用于盛放氯化钠和水,完成溶解操作,烧杯不可缺少。C不符合题意;D、量筒,用于量取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水的体积,量筒不可缺少。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A。10. 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 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B. 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 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 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解析

22、】【详解】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D。11. 氯气和氨气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B.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数目均没有改变C. 丙物质的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D.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之比为11【答案】A【解析】【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以知道,该反应为,可以进行分析【详解】A.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该反应为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

23、变,但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前分子总数为5,反应后分子总数为7,所以分子的数目改变,故B错误;C.丙是HCl,为盐酸,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C错误;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之比为3:2,故D错误;故选A。12.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B.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常用蒸发结晶法提纯硝酸钾C. 6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答案】C【解析】【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

24、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常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硝酸钾,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60时,溶解度:硝酸钾大于氯化钠,溶解度越大,等质量溶质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质量越小,故6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符合题意;D、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10时,降温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是饱和溶液,10时,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大于硝酸钾,不符合题意。故选C。13. 有关盐酸性质的学习中,下列

25、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A. 验证浓盐酸的挥发性:打开瓶塞,观察瓶口是否有白雾B. 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取样,分别滴加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C. 除去CaCl2溶液混有的少量盐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D. 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组成:取样,用pH试纸检测【答案】BC【解析】【详解】A、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瓶口有白雾产生,是因为从浓盐酸中会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小液滴,瓶口有白雾产生,证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B、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均可观察有气泡产生,无法区分,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C、盐酸能与过量的

26、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D、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用试纸对比标准比色卡,确定溶液酸碱性,如试纸为碱性,则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内含有氢氧化钠,以及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如试纸为酸性,则盐酸过量,溶液内含有氯化氢,以及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即可判断溶液内组成,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故选BC。14. “价类二维图”是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所属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坐标图。下图是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物质a能与AgNO3溶

27、液反应B. 物质b的化学式为CuOC. CuSO4可由物质d与稀硫酸反应生成D. e点对应物质有多种,如CuCl2、Cu(NO3)2等【答案】B【解析】【详解】A、据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a是单质铜,由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所以铜能与AgNO3溶液反应。A正确;B、据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b中铜元素化合价为+1,b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价规则可知,物质b的化学式为Cu2O。B错误;C、据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d是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CuSO4可由物质d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正确;D、据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e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28、2,铜元素的化合价是+2的盐有CuCl2、Cu(NO3)2、CuSO4等。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15. 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B. 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9.8gC. 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D. 图中a5.1【答案】CD【解析】【详解】A、在温度为1025后,最终分解产物是氧化铝,随后温度升高、氧化铝不再分解,故氧化铝受热不易分解,不符合题意;B、初始的质量为33.3g,M点

29、时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9.8g,故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33.3g-19.8g=13.5g,不符合题意;C、加热至N点时固体质量减少33.3g-17.1g=16.2g, 33.3g中结晶水质量为,题干中叙述“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故N点物质是完全失去结晶水后生成的,符合题意;D、33.3g中铝元素的质量为,氧化铝中含有2.7g铝元素,故a=5.1,符合题意;故选CD。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16.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前沿科技、生产生活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中华传统文化(1)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活字印刷胶泥含有CaO,加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0、_。黑火药爆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兵马俑彩绘中发现了绝美的“中国紫”,“中国紫”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BaCuSi2O6),其中硅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中国前沿科技(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驻“天宫”。宇航服内活性炭用于处理呼吸产生的废气,说明活性炭具有_性。(4)2023年3月,8200立方米天然气加注船在江苏建造完工并顺利下水。从能源是否可循环再生的角度看,天然气属于_能源,天然气在液化过程中分子间隔_。.生产生活社会(5)泰州“梅兰春”酒酿造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有机化学的物质分类中,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_,葡萄糖转化

31、为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6)泰州本地豆腐制作包含磨豆、滤渣、煮浆、点卤等工序,“点卤”是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利用了大豆中蛋白质的性质是_。【答案】(1) . CaO+H2O=Ca(OH)2 . N2 (2)7:12 (3)吸附 (4) . 非再生 . 减小 (5) 糖类 . (6)蛋白质变性【解析】【小问1详解】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方程式是CaO+H2O=Ca(O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S、K、N、O、C原子个数分别为1、2、2、6、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S、K、N、O、C原子

32、个数分别为1、2、0、6、3,则每个X中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N2;小问2详解】硅酸铜钡中硅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82):(166)=7:12;【小问3详解】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小问4详解】天然气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则是非再生能源;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天然气在液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减小;【小问5详解】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中的糖类;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小问6详解】盐卤或石膏中的钙、镁离子和豆浆中蛋白质胶粒所带的负电荷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凝结沉降下来,凝结后不能在水中重新溶解,是蛋白质变性。17. 九年级某班学生进行气体的制

33、取和性质实验。(1)装置A中仪器的名称是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B或C,与装置C相比,装置B具有的优点是_。(4)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选用装置C和D组合制取二氧化碳,证明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_。(5)小莉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进行微型化一体设计如装置E,实验过程中稀高锰酸钾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的现象分别为_、_。【答案】(1)酒精灯 (2) . A . (3)控制反应速率 (4) . CaCO3+2HCl=CaCl2+H2O+CO2 . 将

34、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5) . 紫色褪去 .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解析】【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仪器的名称是酒精灯;【小问2详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问3详解】B带有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小问4详解】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

35、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小问5详解】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现象是:紫色褪去,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18. 某化学小组围绕四氧化三铁开展主题学习。.检验(1)生活中常用墨粉中所含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用物理方法初步检验的操作为_,用化学方法进一步检验可确定。.制备方法一:方法二:(2)方法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低碳铁皮在空气中跟_等物质作用会生锈。(3)方法二中A的化学式是_。操作和操作相同,为_。(4)与方法二比较,方法一的不足之处是_(答1点即可)。(5)氢氧化氧铁(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Fe3O4可表示

36、为FeOFe2O3,当A溶液和A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时,铁元素全部转化到Fe3O4中。.应用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6)该过程中_能转化为化学能。(7)分解水前后Fe3O4的_和化学性质不变。(8)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1)用磁铁吸引 (2) . 3Fe+2O2Fe3O4 . O2、H2O (3) . FeSO4 . 过滤 (4)反应的环境为纯氧,要求较高不易达到 (5) . +3 . 2:1 (6)太阳 (7)质量 (8)3FeO+H2OFe3O4+H2【解析】【小问1详解】四氧化三铁具体磁性,墨粉不具有磁性,则

37、可以用磁铁吸引检测墨粉中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小问2详解】方法一原理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Fe+2O2Fe3O4;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问3详解】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氢气,则溶液A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化学式为FeSO4;操作和操作都为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小问4详解】方法一的铁丝需要在纯氧的环境下才能燃烧,对反应的环境要求较高不易达到;【小问5详解】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FeOOH中H为+1价,O为-2价,设Fe的化合价为x,则x+(-22)+(+1)=0,x=+3,则Fe为+3价

38、;溶液中的FeSO4反应后转化为+3价Fe,溶液中的Fe为+2价,Fe3O4可以表示为FeOFe2O3,其中含有+2价Fe与+3价Fe的比例为1:2,故当A溶液和A溶液的质量之比为2:1时,铁元素全部转化到Fe3O4中;【小问6详解】该反应中条件为光照,则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问7详解】Fe3O4为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小问8详解】反应b为FeO与H2O反应生成Fe3O4与H2,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FeO+H2OFe3O4+H2。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家用某品牌发酵粉进行探究。活动一:定性研究(1)小星通过观察标签知道这种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

39、氢钠,为测定发酵粉溶解形成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发酵粉加适量水溶解,在室温下用pH计测得所得溶液pH为8.2,说明溶液中除、外,一定含有_(填离子符号)。(2)小静对碳酸氢钠固体溶解过程温度变化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1,使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得不同质量的碳酸氢钠粉末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由图可知,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_热量,影响溶解过程温度变化程度还与_因素有关(答1点即可)。活动二:定量测定小燕设计了如图3装置,测定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已知发酵粉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3)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_。(4)小燕取15.0g固体样品和足量稀盐酸置于装置A中,打开活塞,

40、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C增重6.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5)小组同学围绕实验中产生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误差进行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意见。请分别写出产生偏大和偏小两种误差的原因和导致结果_。(经检测装置气密性良好)活动三:拓展延伸小林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NaOH和NaHCO3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6)猜想一:两者不反应猜想二:两者发生反应,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反应生成H2O和_(写化学式)。(7)已知:该实验条件下CaCl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变浑浊,CaCl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无现象,为验证猜想二正确,请你补充实验方

41、案:取少量NaHCO3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_。(实验方案包括操作、现象和结论。可供选用的试剂有:C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答案】(1)OH- (2) . 吸收 . 碳酸氢钠的质量 (3)吸收水蒸气 (4)装置C增重6.6g即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x=12.6g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84%答: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84%。 (5)产生偏大误差的原因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的原因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

42、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 (6)Na2CO3 (7)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得到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说明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可得结论:NaOH和NaHCO3发生了化学反应【解析】【小问1详解】用pH计测得所得溶液pH为8.2,说明溶液呈碱性,即溶液中应含有OH-,故填:OH-;【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加入碳酸氢钠固体后,溶液的温度在下降,说明碳酸

43、氢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由图2 可知,不同质量的碳酸氢钠去溶解,温度下降的快慢也不一样,故填:吸收碳酸氢钠的质量;【小问3详解】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C中被吸收,导致测得二氧化碳质量的数据不准确,故填:吸收水蒸气;【小问4详解】见答案【小问5详解】产生偏大误差即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大,则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应偏大,故应该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即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则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应偏小,故应该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

44、碳质量偏小,导致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故填:产生偏大误差的原因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的原因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小问6详解】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钠、氧、氢、碳四种元素,反应后也要有这四种元素,反应生成H2O有氢、氧元素,则另一种产物一定要有钠、碳元素,结合所学,则另一产物应为Na2CO3,故填:Na2CO3;【小问7详解】证明二者发生反应,可以从证明生成物的角度出发,生成物为碳酸钠,利用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故填: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