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724503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

2、、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

3、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图1公共安全体系框架图 图2 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材料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

4、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

5、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

6、,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

7、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B.“智慧安全韧性城市

8、”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C.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D.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B.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C.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

9、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3.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3分)A.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B.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C.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

10、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4.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B.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C.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D.“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

11、贯穿事件始终。5.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1.C(“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曲解文意,由原文“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可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并不是极端天气带来的。)2.D(“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依据不足。)3.A(A项属于企业助力建设大学智慧校园,不属于韧性城市建设行为。)4.C(“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的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错误,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5.(6分)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

12、硬实力”。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

13、”。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简且,不狗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今,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是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

14、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叔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其有极强的正义性。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今,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流放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

15、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望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层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今,后悔遗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朱燕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

16、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究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慈时不做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圆,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并己的工具。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园的目标

17、。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侣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成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需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合,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缺刀今,遭周文而得举。窝成之讴歌今,齐枢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文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颗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费硕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满望。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余遗力地追寻社

18、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取材于方铭的著作)链接材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是公)柳下患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来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缀子)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屈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屈原对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B.屈原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

19、极具正义性。D.屈原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主张为政以诚。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B.屈原的法治思想符合储家的法治观念,主张重德、循礼、慎刑、宽刑。C.“善法”以德治和礼制作为前提,体现仁心与宽容,支持“疑罪从无”。D.屈原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与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B.“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C.“

20、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D.“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4分)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 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5.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1.C【解析】“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表述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2.A【解析】曲解原义,原文是“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

21、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认为屈原的“志行”不应效法。3.C【解析】“意在讽刺楚王昏聩”错误,根据原文“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可知目的是表明屈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重用,表达追求美政的理想愿望。4.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每处2分)5.选贤与能。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诚信为本。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严守底线。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

22、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每点2分)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

23、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

24、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潮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

25、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材料二: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

26、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

27、,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

28、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使用媒介大多未经过指导,在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时,如

29、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B.青少年多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传输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需要青少年多加辨别。C.进入媒体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素养。D.新闻从业者不能为博取眼球随意捏造新闻内容,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能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同时技术的先

30、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3.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下列途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同时协调多方机构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B.大众广泛宣传媒介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C.家长重塑教育理念,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

31、试教育观点,关注孩子成长,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D.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并且积极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思维。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容易影响学习。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但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

32、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_1.【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题分析】B“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可知,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单方面的媒介内容传输。C“最高职业素养”于文无据。D“只要,就”说法绝对。2.【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题分析】“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

33、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可知,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甚至崇拜并不是源于技术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未知神秘事物的好奇。3.【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解题分析】“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的做法太过极端,应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使用习惯。4.【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可知青少年在媒介内容创作方面参与不足。5.【答案】第一问: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

34、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3分)第二问: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我,应尽力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一可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而很多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因此,回答第一问时,就应从辨别真伪、良莠的角度作答,并由此引申出应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由材料二“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35、”“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可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升自身的新闻价值判断力的方面去涵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再综合材料一的“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等内容可知,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更应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河北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这种对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

36、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人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个词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

37、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

38、,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形象地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39、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自然选择的作用通

40、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

41、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种中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有可能发展成为生物不固定的性状,也有可能发展

42、成为生物的固定性状,后一种情况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中“选择”的含义不应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且自然选择也适用于没有意志作用的植物,这两点毋庸置疑。C在气候变化之下,哪怕微小的生物变异,只要对物种个体适应环境有利,必会得以保存;如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D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非常缓慢,且不能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全部生物,但其所导致的生物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适应的复杂关系永无止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达尔文不承认自然选择是一种动力,说明自然选择并不能引起生物的变异;不承认其是一种神力,则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唯物主义立

43、场。B我们仅能看到今天的鱼类和原始鱼类不同,因为我们掌握的与之有关的时代变迁标记贫乏,但这并不能否定它们之间缓慢的进化关系。C奔跑更迅捷的狼因为鹿的增加或其他食物的减少而被保存,而其他的狼则被逐渐淘汰,可见自然选择更倾向于保存对物种有利的变异。D自然选择的作用异常缓慢与自然界的物理变迁异常迟缓有关,因此,如果自然条件发生快速剧烈的变迁,则将会带来生物进化的加速。3下列选项,最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观点的一项是(3分)()A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逐渐退化,并遗传给下一代。B现代社会职场竞争压力大,抗压能力强的员工往往会更获认可。C海洋上常有大风,翅膀强壮的昆虫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弱翅的

44、则灭绝。D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可以很好地散热,而且对声音的敏感度也高。4文本第二段的议论富有针对性,请简要分析。(4分)_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_1A“后一种情况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原文第一段“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可知,后一种情况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2D“将会带来生物进化的加速”错。原文第六段“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据此看出不会带来生物进化的加速。3CA项,根据原文“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

45、变异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可看出深海鱼类眼睛退化属于无利也无害一类,不属于适者生存。B项,职场竞争抗压能力强的员工往往会更获认可,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不属于适者生存。C项,根据原文“对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可看出翅膀强壮的昆虫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属于适者生存。D项,只说了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的作用,没涉及适者生存与变化。4问题针对性。针对人们对自然选择概念的误解逐一批驳和解释,有的放矢。读者针对性。使用喻证等论证手法,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现实针对性。回应的都是人们对自然选择概念辨析的真实关切,有现实意义。立场针对性。科学阐述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唯心主义,立场坚定。5对比论证。将变异的有利有害和无利无害进行对比,辩证阐释概念。类比论证。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类比,证明前者不能引起变异。比喻论证。将自然选择比作万有引力控制行星,证明其不是神力。举例论证。比如以狼为例证明自然选择的作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