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585133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色诱惑戴玉祥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南。当时我在打短工。正是收麦插秧的季节,我光着脊背,手攥镰刀,在割麦子。一位年轻后生走过来,走到我跟前,喊我声“大叔”,我才发现他。后生穿着天蓝色的褂子和裤子,都褪了色,但很干净;后生长得也干净,皮肤白白的,像是学堂里的学生或先生。见我在喘气,汗水由脸上往下流,在肚皮处形成几条黑沟沟,后生嘴巴张了张,像是还想说什么,没说。后生接过我手中的镰刀,弯下腰,沙沙割起来。真是大让我意外,我真真没有想到,后生干活竟然会这么

2、利索。我喘息会儿而后接回后生的镰刀。后生看着我,同时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有些顾虑地问我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我说:“啥子地方嘛?”后生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我知道后生对我不放心,这年月,世道不太平,后生的顾虑可以理解。我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后生深深鞠了一躬,疾步走开。河边,后生和衣扑进水里,像一条撒欢的鱼,很快上了对岸,跳上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雀跃着跑开去。我再割麦子时,脑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小河就在麦田边,清清的河水,上面荡漾着阵阵涟漪。我真想扑进去,赶走肚皮上的黑沟沟,可我不敢,我怕那个脸上搁着刀疤

3、的“狗腿子”。偷眼四望,热浪扑脸,大地像烤熟了一般,“狗腿子”的影儿也没有。我丢下镰刀,向河边走去。这会儿,我看见一位姑娘喊着“大叔”向我跑过来。我心里乐颠颠的,钉住了。姑娘上穿红色短褂,下着荷花裙,发黑如墨,肤嫩似脂,齿白唇红,脸绽桃花,分明大户人家“千金”。姑娘站到我面前,口吐兰香,玉手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我说:“啥子地方嘛?”姑娘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我乐了,心想今天这是怎么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后生也是这么问的呀,我笑而不答。姑娘倒好,头一扭,转身奔河边就走。这下,我急眼了,猛跑几步,拦住姑娘,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

4、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姑娘冲我吐吐舌头,跑开了。在河水里,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看见姑娘上岸后,竟然也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姑娘的倩影牵着我的目光,直到望断,才发现自己其实在河水里泡得有些时候了,我慌忙上了岸,回到蒸笼般的麦田里。沙沙沙,看着倒下的麦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做长工打短工,到头来,还不是没有立锥之地?这样寻思着,忽听有说笑声传过来。我抬起头,见是一群青年男女,像是走了很远的路程,风尘仆仆的,但彼此还在说笑着,谈论着。他们来到田边,站在那儿,齐声喊:“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他们的手,同时指向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我说:

5、“啥子地方嘛?”他们没有回答,但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岗楼上的探照灯在黑夜划亮了一般,在我身上晃着,半晌,有人说话:“大叔,我们是去延安。请问去延安走哪一条呀?”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其实,延安我是听说一些的,前不久,县政府抓住两个年轻人,说是去延安的。去延安就要抓吗?后来才知道,延安是打鬼子的。我扔下镰刀,跑到他们面前,冲他们抱抱拳,而后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他们围过来,祝福我,与我握手,那一刻,我被幸福包裹着。他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河水里扑棱了一会儿,后来就跳上了那条泛白的小土路,还唱: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

6、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这年秋末,我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儿子要去抓药,我清楚自己没救了,阻止儿子。儿子跪在我床边,哭说:“爹,那儿子一定给你买一副好棺木。”我说:“给爹织个草席裹尸就行了,省那钱,去买些木头,在小河上架座桥吧!”儿子不解,问我:“爹,架那桥干吗?”我说:“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生找“我”问路时有些顾虑,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表明了后生心中的不安,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B.“我再割麦子时,脑

7、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这不仅因为他的活力影响了“我”,还因为“我”羡慕他勇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C.姑娘在河里像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等她朝延安方向奔去时,“我”更目瞪口呆,两处目瞪口呆的心理状态相同。D.青年们在过完河朝着延安奔去的过程中,都是奔跑雀跃、充满激情的,这表明了红色革命圣地对青年们充满了“诱惑”。(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我”的汗水在肚皮上形成了一道道黑沟沟,既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又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形象。B.三批青年过河时,分别像撒欢的鱼、美人鱼、一群小鸭子,这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年们身上特有的朝气。C.在叙

8、事上,小说采用反复的手法,相同问答屡次出现,既表现出青年们对延安的向往,也间接传达出“我”心境的变化。D.文中“我”最后宁愿不要棺木,也要架一座桥的情节,再次点题暗示青年们的行为已经让“我”完全理解了革命的意义。(3)怎样理解小说结尾处“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面对三批不同的过河青年,“我”的心理反应是怎样的?第三批青年为何能让“我”产生被“幸福包裹着”的感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河南省安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

9、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

10、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

11、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

12、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

13、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

14、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

15、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

16、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

17、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伏击(节选)徐贵祥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

18、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

19、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

20、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

21、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畔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木知的结局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嘴动。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

22、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选自当代2020年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在伏击中,易水寒是徐贵祥着力刻画的人物。从外在角色意义上,易水寒具有双重身份,他首先是国民党的特殊人才,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接受潜伏任务后,身份就成了英雄的红军

23、团长凌云峰。对失散归队的红军人员,当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学习班”的培训既是审查甄别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易水寒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洗礼,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凌云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他为了潜伏伪装,需要深入了解凌云峰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和作战艺术,更有红军对凌云峰这一传奇英雄的解读和崇敬。易水寒渐渐地被凌云峰的理想所感召,为凌云峰的人格所折服。这一过程是艰巨的、痛苦的,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

24、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通过对比表现乔东山和易水寒不同的精神状态。B肖南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但通过他与易水寒的对话,起到了延宕故事情节,为高潮到来蓄势的作用。C文中乔东山这一人物不可或缺,他证实雨的真实,暗示易水寒的假冒成功,形成情节的陡转,增强了阅读体验。D小说场景较为复杂,历史与现实相交织、过去与现在相交织,文中乔东山的讲述内容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伏击”为题,既是指现实中发生的易水寒假冒凌云峰潜入红军的事件,也暗示易水寒在红军中的遭遇在其心理上的一系列剧烈变化,可谓是一语双关。B本文呈现的是连贯的叙事时

25、间,故事中的时间与现实时间或者历史时间相一致,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与现实时间一致,呈线性表现,传统小说一般是这样。C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是明线,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有条不紊。D本文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最后时刻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8文本二中提到“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9小说以易水寒在学习班激动的表态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两个文本进行

26、分析。(6分)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正月(节选)孙犁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到了娘家,正

27、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

28、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象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是谁?”多儿杷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人家定了日子没有?”“就在今年正月里。”“嗨!这么

29、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日机子,娘不乐意。她

30、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

31、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块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

32、,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她织成了二十一匹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

33、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B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C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是“填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B本

34、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句话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有时会跳出来对多儿的表现进行点评。8孙犁用了不少笔墨来刻画多儿这一形象,请对这一人物形象加以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体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说说诗体小说的特点。(6分)河南省信

35、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

36、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莱,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

37、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

38、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

39、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

40、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却是怎么也央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

41、,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

42、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年度髙一上12月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帽子给我戴正了刘正权“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

43、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儿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陈大华这才宽了心。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主要是查酒驾、醉驾。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

44、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络络骂一句:“陈大华你啥时眼睛近视了?”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说:“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偏偏,网在那儿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简直是自投罗网,好几个熟

45、人因为酒驾,被抓了现行。“还让人过节不?”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地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画外音的方式。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抢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所有小孩儿都熟知不过的道理,身为司机怎么可以犯浑。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上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46、暂停的却不是那辆轿车,是陈大华的思维。随着一声闷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起来,刚落地随着惯性一个侧滚,惨了,后面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腰身。事故现场,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车司机的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越野车司机确实因为追着前面车辆讨要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了二次碾压。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在局长那儿遭到质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

47、司机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有保险公司理赔的。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英雄,合适吗?”“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音猛地提高八度,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跟着进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网站记者也是记者!”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局长既对民警严格要求,又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不但为陈大华争取了英雄称号,而且在面对外界质疑的时候能坚持原则。B协警陈大华在执勤的时候对喝酒不喝酒的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