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zip

举报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zip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zip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2节洋流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资源描述
章末整合提升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若下图中为昏线(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为晨线(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2确定地方时3确定日期和季节(1)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 3 月 21 日前后或 9 月 23 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2)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极昼极夜分布情况日期节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6 月 22 日前后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1)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和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度数互余;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2)确定经度: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 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是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 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 15的商。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晨线上日出,昏线上日落。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圈)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及其与极点之间的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例题 1 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 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 6 日 0 时 20 分。据此完成(1)(2)题。(1)图中甲地该日夜长为(B)A12 时 B12 时 40 分C11 时 20 分 D13 时 40 分(2)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短的是(A)A悉尼 B上海C雅加达 D莫斯科解析第(1)题,根据“甲地经度为 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 6 日 0 时 20 分”,可知甲地此时的时刻为 6 时 20 分,又由图中斜线示意晨昏线可知,甲地此时位于晨线上,甲地的日出时间为 6 时 20 分,夜长(日出时间0)2,带入数据计算可知,甲地夜长为 12 时 40 分。第(2)题,由图中斜线示意晨昏线可知,甲地此时位于晨线上,再根据晨昏线倾斜方向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而且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则南半球的悉尼当日白昼最短。专题二光照图的综合判读1熟悉常见光照图类型侧视图图 1图 2图 3俯视图图 4图 5图 6矩形图图 72.准确把握光照图中的基本要素(1)找准两条线晨线、昏线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如图 1 中。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如图 1 中。(2)确定五个点晨赤点、昏赤点、晨昏北点、晨昏南点、太阳直射点图 1 图 2晨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6:00。如图 2 中 C 点。昏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18:00。如图 2 中 A 点。晨昏北点:晨线与昏线在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北的点。北点(图 2 中 D 点)0时北昼,北点 12 时北夜(当晨昏北点为 0:00 时,其北方为极昼;当晨昏北点为 12:00 时,其北方为极夜)。晨昏南点:晨线与昏线在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南的点。南点 0 时南昼,南点 12 时南夜。太阳直射点:即日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如图 2 中 B 点)。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 12:00。它与晨赤点、昏赤点的经度差为 90。3依要素把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例题 2 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图表示全球昼夜平分B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图C图与图所示日期相同D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是图(2)关于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海南岛上正午物体的影子最短C此时是漠河白昼最长的一天D此时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月份解析第(1)题,图显示晨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图显示地球顺时针自转,说明为南极俯视图,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断为冬至日,此时北极点为极夜,太阳高度不是最大;图显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可判断为夏至日,图与图所示日期不同。第(2)题,图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漠河在北半球高纬度,此时是漠河白昼最长的一天。(2022 湖北卷)风云三号 E 星是全球第一颗在晨昏轨道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三号 C 星、D 星形成“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组网格局,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 100%覆盖。E 星装载最先进的微光成像仪,可大幅提高弱光条件下的监测精度。图示意晨昏轨道、上午轨道和下午轨道。据此完成 13 题。1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晨昏轨道卫星(B)A两侧温度差异小B对地观测时,当地的太阳高度角小C太阳能补充不足D对地观测时,成像仪太阳光入射少解析晨昏轨道卫星一侧为白昼,一侧为黑夜,两侧温度差异较大,A 项错误;对地观测时,地面为凌晨或傍晚,太阳高度角小于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角,B 项正确;大部分卫星运行的动力来自太阳能,三颗轨道卫星均可接触阳光,太阳能补充均充足,C 项错误;对地观测时,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成像仪太阳光入射角度小,但太阳光入射并不少,D项错误。故选 B。2E 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A)A年变化幅度为 2326B日变化幅度为 180C年变化幅度为 4652D日变化幅度为 360解析材料信息表明,E 星为晨昏轨道太阳同步卫星,即沿晨昏圈环绕地球运行,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直射点一年之中移动的最大纬度数为 2326,E 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年变化幅度为 2326,A 正确,C 错误;一天之中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很小,不可能达到 180和 360,BD 错误。故选 A。32021 年 7 月某日,当 E 星观测到巴西圣保罗(23S,47W)的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C)A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低B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C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D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解析由材料可知,巴西圣保罗位于 47W,可推其知其位于西三区,万家灯火即入夜后,假设此时为 20:0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火奴鲁鲁为西十一区,区时为 12:00,可能出现烈日当空现象,C 项正确;圣地亚哥当地时间约为 16 时,而地表温度日出前后最低,A 错误;雷克雅未克当地时间约为 22 时,不是日出,B 错误;此时北极黄河站正值极昼,不易看到极光,D 错误。故选 C。(20226 月浙江卷)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 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 45 题。4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D)A甲至乙 B乙至丙C丙至丁 D丁至戊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 选项正确,ABC 选项错误,故选 D。5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C)A B C D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 90减去所在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所以夏至日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 113.5,错误;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 58,当地纬度为 58N,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 53N,不符合,错误;图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 113.5,且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为 36,纬度位置为 36N,符合我国的纬度范围,正确。故选 C。(2022江苏卷)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 420 km,每 90 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 68 题。6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C)A15 分钟 B30 分钟C45 分钟 D60 分钟解析由图可知北京与国际空间站经度大致相差 180,所以国际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是大致绕地球旋转了一半,由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 90 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所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45 分钟。故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7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C)A9:40 B10:10 C10:40 D11:10解析由下图可知图中 A 点与 120E 相距约为 60,A 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则 A 点地方时为 6 时,则北京时间此时约为 10:00,结合上面分析,可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为 10:45,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8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 1 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C)A圣地亚哥 B卡马国C马维尔拉 D上海解析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 90 分钟环绕地球 1 周,则 1 小时可绕行 2/3 的路程,空间站到达卡马国上空时,正值该地黑夜,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较近,此时无法反射到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察到。到达马维尔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当国际空间经过圣地亚哥、上海时,为白昼,由于太阳光线太强,可能用肉眼无法看见,故 AD 错误。故选 C。(2022广东卷)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 3 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 400km 的中国空间站。2022 年 4 月 16 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 910 题。9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A)解析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 10 月 16 日到 1 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 月初到 4 月 16 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10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D)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解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 D。(20221 月浙江卷)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 日及其前、后第 8 天的同一时刻。图 1 为合成后的照片,图 2 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 1112 题。11K 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B)A B C D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知识,K 日前后八天太阳位置重合,证明 K 日处于中间,能拍摄这种现象只能是在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前后,但是材料中显示拍摄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 K 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观察图 2,处于近日点 1 月初,对应的之间为远日点 7 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为夏至日,故选 B。12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 5 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D)A11 B15 C25 D35解析根据题意,北京时间为 5 点,新的一天零点经线应该在 45E(120E丨 50丨1545),因此新的一天为 18045135,而旧的一天范围为 18045225,比列 13522535,故选 D。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课标导航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和典型例题,增强对地球运动特点及地理意义的理解(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考查不同区域因太阳辐射变化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特点,人类活动特点的差异(区域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利用规律情况(人地协调观)。学法点拨本章的重点是说明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导致的太阳辐射在地表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此外,昼夜交替、四季更替、五带等都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章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两节,其中,第一节是基础,第二节是重点。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高校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结合图示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区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结合图示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速度及其变化。3结合图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内涵,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通过视频材料和相关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和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地理实践力: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影响。本节要点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是 1 日,运动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运动角速度除极点外各纬度相同。2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是一年,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远日点运动速度较慢。3地球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 2326。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_自转轴_的旋转运动。(1)名称:图中 NS 轴即自转轴,又叫_地轴_;图中五角星是北极星。(2)特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若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若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顺时针。简说为“北逆南顺”。3周期名称时间长度参照物意义恒星日_23 时 56 分 4 秒_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地球自转的_真正_周期太阳日_24 时_太阳昼夜交替的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_相等_,约为 15/h。(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异,赤道_最大_,为 1 670 km/h;两极点最小,为_0_。温馨提示只有在北半球才能观测到北极星,南半球观测不到。北半球的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观测地的地理纬度。易误提醒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绕 _太阳_ 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_太阳_。3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_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 _顺_ 时针方向。4公转周期参照物时间意义恒星年其他恒星 _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_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多用于天文研究回归年太阳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_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_的周期,多用于生产生活5.公转轨道与速度(1)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每年的 _1 月初_,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远日点:每年的 _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轨道(2)每年 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公转速度最_慢_;每年 1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 _快_。(3)公转速度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距离越近,公转速度越快;反之,公转速度越慢。温馨提示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故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长。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_地轴_垂直的平面。(2)_黄道_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3)黄赤交角:_赤道_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_2326_。2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春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_d_位置,_夏至_日时地球在图中的 a 位置,秋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_b_位置,_冬至_日时地球在图中的 c 位置。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温馨提示(1)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2)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其与黄赤交角互余。知识点 1地球的自转材料2019 年 12 月 27 日 20 时 45 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 000 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境内,是我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能够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如图是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位置图。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分析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大质量、大吨位航天器发射任务的原因。(2)比较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3)2020 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研学活动,同学们看到航天器是向东发射的,请分析原因。提示:(1)文昌地处海南岛,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器发射时初速度大,有利于发射。(2)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卫星大于地球表面对应点。(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航天器向东发射可借助地球自转的速度,使得火箭用较小的推力就可以使卫星达到预定轨道。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极点局部图西经法极点局部图东经法(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方法技巧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1)当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时,直接根据“北逆南顺”判断即可。(2)当未告知地球自转方向但有经度时,可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加以判断,具体方法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由西经度向东经度方向运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2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1 日。选定的参照物不同,1 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名称太阳日(B)恒星日(A)概念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日地中心连线的时间间隔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参照物太阳遥远的恒星自转角度36059360时间长度24 时23 时 56 分 4 秒意义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多用于生活和生产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多用于科学研究差异成因距离地球遥远的恒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故地球在一个恒星日里自转 360;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两者的相对位置有明显变化,故地球在一个太阳日里自转 360593.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1)计算公式:V1 670cos(为当地纬度)(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极点的线速度均为 0。纬度相同的两点,若海拔相同,则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3)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具体影响及其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航天发射基地多选择在纬度较低、地势较高的地区。因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获得较大的发射初速度,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能源。例题 1 下图是半球俯视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1)自转线速度最小的地点是(A)ABCD(2)该半球自转方向是(D)A顺时针自西向东B逆时针自东向西C顺时针自东向西D逆时针自西向东解析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越靠近北极点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最靠近北极点,所以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点。第(2)题,在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对点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据此完成(1)(2)题。(1)照片最能反映(A)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2)某一遥远的恒星 A 在该日 23 时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B)A23 时 B22 时 56 分 4 秒C23 时 4 分 4 秒 D21 时 52 分解析第(1)题,北极星及周围星辰为恒星,视为固定不动,而相机虽然固定在地球表面,但是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运动,所以出现圆形的星辰运动轨迹。第(2)题,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3 时 56 分 4 秒,当第二天该恒星再次处于星空中同样位置时,说明地球正好自转一周,经历了一个自转周期,时间应为 22 时 56 分 4 秒。知识点 2地球的公转材料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南、北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极夜,就是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南、北极点的极昼期时间长短不同,北极点极昼约为 186 天,南极点极昼约为 179 天,这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下面是北极地区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轨迹图。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分析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析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3)探讨北极点极昼期比南极点极昼期时间长的原因。提示:(1)地球在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2)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就存在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3)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1.公转周期名称回归年恒星年概念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参照物太阳其他恒星时间长度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意义多用于平时的生产生活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多用于天文学研究2.公转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叫作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 1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每年的 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3公转速度时间地球位置日地距离公转速度1 月初近日点1.471 亿 km最快7 月初远日点1.521 亿 km最慢方法技巧近日点、远日点的判定方法(1)从日期判断: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2)从公转速度判断: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为近日点,反之为远日点。(4)从直射位置判断: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远日点附近。(5)从节日角度判断:元旦时接近近日点。例题 2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据此完成(1)(2)题。(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A甲乙 B乙丙C丙丁 D丁甲(2)每年的 11 月 11 日是网购较集中的日子。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p 点是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第(2)题,11 月 11 日在秋分日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距甲点最近。对点训练 根据材料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 20 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 60 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1)如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_自西向东_。(2)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3)你知道宇航员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岁吗?理由是什么?(4)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B)A BC D答案(2)是真的。人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圈。(3)60 岁。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一年,60 圈刚好 60 年,即 60 岁。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第(2)(3)题,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 1 年,60 圈即 60 年。第(4)题,1 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附近,从秋分日 9 月 23 日前后到冬至日 12 月 22 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即时段。知识点 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材料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 41 000 年,交角改变在 22.1到 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黄赤交角变化速度很慢,在短时间内黄赤交角可以视作不变。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存在着周年回归运动。下图是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若黄赤交角变为 21.5,太阳直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若黄赤交角变为 24.5,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根据图文资料,绘制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提示:(1)太阳直射点在 21.5N21.5S 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小。(2)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南、北温带的范围变小。(3)1.黄赤交角的特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2)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其含义如下:特点含义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 2326地轴与黄道面交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 6634一轴两面三角度地轴与赤道面夹角90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 2326三个基本不变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产生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不变。(2)范围:最北到达北纬 2326(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纬 2326(南回归线),即南北回归线之间。(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日期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总结如下:时间直射点位置直射点移动方向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南回归线到达最南界,开始北移12 月 22 日后至 3 月 21 日前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北移动3 月 21 日前后(春分日)赤道3 月 21 日后到 6 月 22 日前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动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北回归线到达最北界,开始南移6 月 22 日后至 9 月 23 日前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南移动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赤道9 月 23 日后至12 月 22 日前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动(4)周期:1 回归年,约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决定了南北极圈的度数(6634)。方法技巧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判断太阳直射点的方法(1)用直线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两点,该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由此可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2)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背向太阳的一侧即为黑夜,看极昼和极夜所出现的范围,若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半球,若出现极夜现象则太阳直射南半球。(3)根据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的方法,找到北半球冬至日的位置,即可确定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拓展延伸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例题 3 下图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A B C D(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P 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B)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3)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B)A日地距离 B黄赤交角C地球自转周期 D地球公转速度解析第(1)题,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夹角,从图中看表示该夹角。第(2)题,从图中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的夏至。第(3)题,黄赤交角的度数和回归线的纬度数相等,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对点训练 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 B、C、D 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_夏至,北回归线_;C_秋分,赤道_;D_冬至,南回归线_。(2)写出 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3)直射点在 C 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南_(填“南”或“北”),经过 D 处后的运动方向为向_北_(填“南”或“北”)。答案(2)2326。黄赤交角。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判断出 B、C、D 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第(2)题,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目前为 2326。第(3)题,C、D 两处的节气分别是秋分和冬至,由此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C 处向南,经过 D处后向北。策略指导 地球公转运动图的判读信息提取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太阳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二分二至日时的太阳直射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地轴的空间指向。方法总结地球公转运动图的判读方法(1)公转方向的判断:根据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及从北极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可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及在南北极俯视状况判断地球公转方向。(2)二至日的判断:根据地轴和太阳的关系可判断,地轴北端倾向太阳(或地轴南端偏离太阳)为夏至日;反之,则为冬至日。(3)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根据二至日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远日点的时间可判断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考题展示 下图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点)”。据此完成(1)(2)题。(1)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A)A甲位置 B乙位置C丙位置 D丁位置(2)当地球位于右图中的哪两个位置之间时,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快再变慢(C)A甲乙 B乙丙C丙丁 D丁甲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根据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知,右图中丙为冬至、甲为夏至,远日点为 7 月初,其位置最接近甲位置,A 正确。第(2)题,丙为冬至,时间为12 月 22 日,自丙至丁之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太阳公转速度最快,过了近日点公转速度变慢,C正确。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D)解析 A 项,中心极点为南极点,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A 错。B 项,中心极点为北极点,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图中为顺时针方向,B 错。C 项,西经度顺着自转方向增大,即西经度向东增加,与西经度变化规律相反,因此自转方向错误,C 错。D项,西经度增加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西经度向西增加,与西经度变化规律相同,因此自转方向正确,D 对。2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C)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小于北京解析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他各点均相等,为 15/小时,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广州的纬度低于北京,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故选 C。下图为黄赤交角示意图,据此完成 35 题。3图中表示黄赤交角和黄道平面的分别是(A)A B.C D解析 读图可知为赤道平面,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为黄赤交角,读图可知图中表示黄赤交角和黄道平面的分别是和,故 A 正确。4.下列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C)A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南北两极产生极光B黄赤交角在不同年份变化很大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南北回归线度数一致D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66.5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两极产生的极光并不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故 A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故 B 错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即出现回归运动的界线,因此,黄赤交角的度数和回归线的度数是相等的,故 C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2326,故 D 错误。5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A)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 D昼夜长短变化解析 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故 A 正确。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 67 题。6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D 位置时,北半球将迎来的节气是(D)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解析 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D 位置时,北半球为冬至。72022 年 10 月 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图中的(C)AA 和 B 之间 BB 和 C 之间CC 和 D 之间 DD 和 A之间解析 2022 年 10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C 和D 之间。二、综合题8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 A、B、C、D 四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A_,自转线速度是其一半的是_D_,线速度相同的是_B_与_C(B 和 C 可互换)_两点。(2)地球自转角速度除_南、北极点_外,各地角速度相等,均约为_15/h_。(3)自转线速度的大小与_纬度_和_海拔高低_有关。解析第(1)题,图示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A、B、C、D 四点的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 A 点最低,B、C 次之,D 点最高,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因此 A 点线速度最大;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的是北纬 60上的点,是 D 点;同一纬线上的各点线速度相同,B 和 C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等,均约为 15/h。第(3)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与纬度和海拔高低有关,因为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各纬度都是 24 小时,因此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线速度与地球半径成正相关,海拔越高,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第 1 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第 1 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交替及成因。2掌握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3分析时差的成因,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4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分析,学会时差的计算方法。结合材料分析,正确认识运动物体偏向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结合观测,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本节要点1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1 个太阳日,即 24 小时。2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区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 120E 的地方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